让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学习
2018-03-14杨东亚刘宁
杨东亚 刘宁
【摘 要】学生喜欢现场学习,喜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这是一种教学常识。教师需要遴选真实的社会生活现场,需要和学生共创真实的学习情境,需要建构开放的“e现场”的新时空,指导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学习重构了学习组织、重组了学习资源、重建了学习样式。
【关键词】现场学习;教学常识;社会生活现场;学习情境;e现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0-0014-03
【作者簡介】1.杨东亚,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29)学校发展部主任,一级教师;2.刘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29)副校长,高级教师。
教学常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存在于一间间教室和一节节课堂中,默默无声地支撑着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因其是教学常识,所以常常会被人忽视,所以提出来会让人感到“没有新意”,有时甚至会被认为是“落后的理念”。
当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其发生的情境依然大多在学校课堂。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去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儿童学习知识的场所远离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地点。仅仅着眼于儿童课堂学习逻辑与结构的改变,“儿童学习与知识发生关系”的常识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乃至遮蔽了。远离了儿童运用知识的情境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往往会发展为“过于强调单纯的符号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走向单调,走向无趣,学习时空遭到封闭,儿童思维被禁锢,难以形成学生面对真实情境时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
教学常识是潜隐在背后的真实存在的教学力量,教师可能说不清楚,但知道这么做肯定是对的,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就会偏离育人的规律。为此,我们需要敬畏教学常识,遵从教学常识,进而回到教学常识,利用教学常识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过于强调符号知识学习”的现实问题,以朴素本真的教学常识指引实践,儿童需要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学习,在知识发生的现场亲历学习的过程。那么,何为知识发生的现场呢?它既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现场,又可以是学校情境中师生共同创造出的现场。
一、我的南京我的城
2016年12月2日,周五下午。
“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四年级‘读城走廊博物馆……”四年级小小讲解团的讲解员们正绘声绘色地向来宾介绍着一周独特的体验和满满的收获!
啥事这么激动?原来刚刚过去的一周,四年级全体教师指导学生徜徉书海“读南京”,边走边赏“看南京”,妙笔生花“绘南京”,创造了精彩纷呈的“读城”生活!
学生围绕“金陵历史”“金陵建筑”“金陵民俗”“金陵名人”“金陵艺术”五大专题,组成小组研读南京这座文化古城。他们走访了11家书店,在书海里走进南京,与多位艺术大家对话,金陵老杨的“话六朝成语”让孩子们发现成语就诞生在自己的身边,徐春华奶奶一唱三叹、字正腔圆的南京白局散发出的传统艺术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师生,杨新华爷爷深入浅出道出南京城墙的秘密唤起孩子们探究的欲望……
只是“读”“赏”可怎么够,他们约上伙伴,带着家长,小小脚丫丈量南京城!他们来到中山陵,缅怀国父中山先生;走进六朝博物馆,体验南京最繁荣时期的百姓生活;老门东内,他们品尝地道的南京小吃;中华门下,倾听明城墙诉说往昔的故事;云锦博物馆内,他们惊叹云锦的精致;江宁织造府中,跟随曹雪芹的一生浮浮沉沉……南京,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细细品读。
读了书中的南京,看了身边的南京,心中的南京形象已然呼之欲出。孩子们还与教师一起设计了丰富的创意课程,吃南京、聊南京、织南京、唱南京、扫二维码逛南京……
指导学生在生活情境和社会场馆中学习相关知识,获得鲜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二、没有栏架怎么办?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障碍跑。”我话音刚落,孩子们环顾四周,寻找障碍。
甲同学悄悄提醒我:“老师,你忘记带器材了。”
“没有啊!你们就是我的器材啊!”然后,我对全体学生说:“我们要学习跨越的本领,你能设计一个跨越的障碍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这怎么办啊?”其中一位同学说:“我脱我脱。”边说边把自己的背心脱下来,铺在自己的脚前当成跨过的障碍,其他同学见状全跟着学,几秒以内衣服全被脱下来铺在地上。
“能否有一定的高度?”
孩子们把衣服抬起来,让衣服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突然我问:“你想成为小刘翔吗?你想模仿刘翔跨栏吗?没有栏架怎么办?能用你的身体各个部位设计一个栏架吗?”
孩子们开始慢慢地想到了自己的手臂、腿……
“单手牵”“双手牵”“侧躺在地”“俯卧撑抬起臀部成小桥”“两人躺下合作脚对脚”……一个又一个造型奇特的障碍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突然,一个男生对伙伴说:“女生胆小,我们降低些高度!”
“男生跳得高,我们调高些。”女生说。
还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让障碍有一个斜度,让练习者自己选择适合的高度。”
真实的学习现场是具体的、动态的,可以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真实的学习发生需要身体的参与,需要情感的投入。当儿童全身心地参与,满心欢喜地用小手去创造,用身体去“表达”,儿童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三、“e现场”
数学老师正在“小微教室”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孩子一起上实验课“标签的秘密”。孩子们自带移动设备,有的拿着平板电脑,有的举着智能手机,扫描着收集来的条形码。很快,他们发现条形码隐藏着丰富的产品信息。
孩子还用自带移动设备交流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他们拥有一个学习现场“小微教室”,分为三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体验区、讨论区、探索区。教师提前根据学生上传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学生可以和同类需求的伙伴一起在相应区域用手机等设备开展探索学习。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的。“e现场”的儿童学习中最为可贵的是,孩子不会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在教室中被动地跟着教师往前走,而是可以置身于一个“e现场”,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空间,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快慢、重点可以由自己调控,学习旅程变得更个性、更独特、更有意思。
与符号知识的学习相比较,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儿童、更加关注真实、更加关注体验、更加关注成长。更加关注儿童,是指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倡导儿童学习的综合性,儿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有滋有味的学习;更加关注真实,是指儿童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直面真实的问题,形成高阶的真实学习能力;更加关注体验,是儿童不再是“静坐式”学习,而是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更加关注成长,是指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是面向儿童未来的,涵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四、知识发生现场的落地
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与符号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儿童学习样态,它在学习组织、学习资源、学习样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重构学习组织
置身于复杂真实的学习现场,学情瞬息万变,相比于符号学习,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设计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师不仅仅需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者,也可能成为发起者、设计者和评价者。家长也不只是事务性的服务者,也应成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学生和教师、家长的角色将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围绕着儿童的学习,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需要共同结成“综合育人共同体”。
(二)重塑学习样式
在知識发生现场的学习中,需要儿童以更丰富的学习样式开展学习。
开展伙伴协同的“项目学习”。在知识发生的现场学习,为了完成真实的任务,学生可以选择合作伙伴,与伙伴、教师、家长共同探究体验;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还可以成为学习方案设计的主体,发动组织、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伙伴之间的协同,需取长补短,合力完成任务。
享受灵活转换的“场馆学习”。场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现场,儿童学习的地点是可以灵活转换的,从校内的教室、功能室到校外的博物馆、实践基地等等,所提供的丰富、专业而开放的资源让学生获得了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感官刺激、信息刺激、思维刺激,促进了儿童学习的变革。
体验综合探究的“跨界学习”。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往往带有“跨界学习”的影子。这种学习是多学科教师协同工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较大型的任务,体验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此外,跨界学习还要把“互联网+”作为重要资源加以运用,变革学习的结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三)重组学习资源
场馆资源重组。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去学习,就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实践基地,走向博物馆,走向各种各样的工作现场。根据项目目标和儿童需求组合场馆资源,可以使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校园资源重组。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需要开放图书馆,建立校级、年级、班级和主题图书室、图书角,让阅读无处不在;开放活动室,支持拓展性活动课程实施,建设满足各学生社团活动的活动室。校园内的这些资源经过重组,更为适合儿童学习的开展。
社区资源重组。建设学习型社区,将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分配与组合,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建设家校共同体,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建设学习型家庭,开展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的星级创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可以与符号学习相得益彰,是儿童学习和成长切实需要的。倡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现场的学习”,不是要替代符号学习,更不是否定符号学习,它只是要回到教学常识,让儿童在自己喜欢的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