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德日制造业对比分析及启示

2018-03-14郭晓蓓金辉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术优势生产成本产业政策

郭晓蓓+金辉

摘要: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原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整体竞争力、人均增加值以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过程中,德国、美国和日本代表着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我国应借鉴制造强国的发展经验,通过完善金融、科研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政策,发挥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制造”向 “中国智造”转型。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成本;技术优势;自主创新;产业政策

一、 各国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

1. 主要国家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纵观美、德、日三国的经济发展史,制造业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经济成就和市场繁荣,这些国家也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强国,均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德国制造业起步较早,在19世纪末形成强大竞争力,此后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业发展起于战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超越欧洲,追赶美国。日本在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强于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但是,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组装和销售为主,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较低,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同美、德、日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提升。

2. 主要国家制造业国际贸易份额对比分析。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贸易国,近年来中美德日所占份额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成长迅速,装备制造、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产品出口规模快速攀升,目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达到18%,位于全球第一,进口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美、德、日三个传统制造大国,总体份额和出口份额都较2004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汽车、医药等市场上,国际竞争力依旧强劲,出口规模明显高于中国。

3. 主要国家制造业成本效率对比分析。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德日等国家在单位成本生产效率方面较中国明显领先。尽管这些国家的工资成本明显高于中国,但高成本创造高产出。近年来,除了日本生产效率下降3%之外,德国、美国小时产出均保持4.%和2%的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较大竞争压力。

4. 主要国家制造业技术优势对比情况。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也是各国竞相投入的重点。从OECD统计数据看,中美德日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呈上升态势,美、德、日的投入强度均在2.5%以上,我国近年来也上升到1.5%,远高于其他国家。从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專利申请情况看,美国、日本居前两位,我国居第三。从专利质量来看,我国核心专利相对较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同其他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球研发投入集中的计算机、数据通信、交通设备等六大领域看,中美德日在这些领域中均有建树,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来看:美国在计算机、医药方面的优势明显,德国在汽车、仪器仪表、电机、能源等多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专利主要集中在电工电器、能源领域,中国在计算机、数据通信方面略强。

二、 各国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 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1)实施伟大的改革开放战略。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引导制造业的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国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制造业高速增长提供了内源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不仅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为我所用。

(2)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自然资源,并具备自主开采、加工、制造等能力,国内多种原材料价格如钢铁、铝制品、铜等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原材料是制造业生产的基础,在产品成本中占据绝对比重。因此,低廉的原材料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陆续快速发展。

(3)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拥有13亿人口,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也获得快速发展,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随之大幅上升,从而使制造业享有巨大的人口红利。

(4)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发展目标。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升级、政策逐步明朗,制造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预计2020年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30万亿元。

2. 美国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1)打造全球最强的科技创新体系。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科技大国,制造业强大的研发能力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美国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和财税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强有力的科技领导体系。美国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总统兼任主席;还有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以及管理科技工作的独立部门,如环境保护署、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三是庞大且完备的科技机构。WIP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和机构申请的PCT专利数量占到全球的28%左右。其中,PCT专利申请数量前50的企业中,美国就有15家,如高通、微软等,研发实力强劲。

(2)拥有全球最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和西方世界的领袖国家,拥有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同时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美元,以及全球最发达的资本市场。2008年之后,美联储长期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营造了“廉价美元”的局面,为相关出口贸易带来了明显的价格优势,从而为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

(3)拥有更低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在页岩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现在正呈现出能源繁荣的局面,享有比其他国家价格更加低廉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近年来受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市场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3. 德国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1)政府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德国一直将制造业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高度,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制造企业人才战略”等系列战略扶持措施,对德国制造业整体的提升影响深远。2013年4月,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新战略,作为其“高技术战略2020”的一部分,重点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希望保持德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制造业发展优势。

(2)创造稳健的宏观政策环境。长期以来,德国一直保持平稳健全的金融环境,既能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又能确保企业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润率,有利于使供需环节都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3)培育强大的中小企业。德国政府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使中小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在个别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80%,与大型企业共同造就了德国强大的制造业。

(4)建立产业导向的教育培训制度。一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将近70%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都要参加由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计划,并到企业去实地锻炼,顺利进入职业生涯阶段;二是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德国政府和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员工福利,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让员工具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4. 日本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1)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以及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日本政府将为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一是要充分挖掘、发扬日本传统制造业中的传统工艺产业,二是要加大研发力度,掌握高精尖技术,不断创造高附加值产品。

(2)形成主力银行和交叉持股的金融体制。主力银行体制下,制造企业同银行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给日本企业创造出极其稳定的环境,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制造企业一心一意拓展市场份额,推陈出新。

(3)采用减税、项目扶持等措施支持制造业创新。一是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研究与制定与附加制造技术相关的法律、标准。二是调动财政、科研及制度变革等政策手段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资以及产业化。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保护和优惠措施,保障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是在国家层面强调面向未来,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为制造业长久发展储备人才;二是将大学变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提供其研究开发能力,建立产品生产,企业战略方面的专业人才研究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培育基础技术和专门人才;三是企业十分重视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注重培养现场工人的技术水平。

三、 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中低端产能明显过剩,高端制造业发展难度较大。要实现制造业产业转型和升级,就必须借鉴制造业大国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推进制造业大国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应该从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出发,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制定合理系统的制造业产业政策,重点强化顶层设计。从上述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合理、系统化的产业政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我国应当从德美日的发展中吸取经验,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系统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强化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制造业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重要问题。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规划既要照顾到基础工业的发展,更需要有重点的突出新兴产业。第二,要从国家层面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前瞻性地布局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短期解决产业升级的短板问题,长期则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赶超世界强国。

2. 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应用范围。我国应借鉴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经济,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技术,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依托制造企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向国内引入智能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提升制造水平。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制造业发展模式。

3. 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发挥金融体系的杠杆作用。一是要加大财政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商业化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中的比重,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破解中小型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积极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改进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

4. 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从美德日的发展经验来看,做好产品质量,树立国际品牌才是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我国作为制造业后发国家,必须强化品牌建设,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财政、税收、人才、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发展;二是举全国之力力推“国家品牌”战略,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途径,加强国内优势企业的宣传工作,打造包括高铁、核电在内的“国家名片”;三是培养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鼓励我国现有大型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发挥协同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团,引领行业发展。

5. 完善研发机制体制建设,提升关键制造领域创新水平。从美德日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将研发、创新作为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些国家在制造业创新方面的以下经验值得借鉴——一是逐步建立完善、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二是增加科技研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通过落实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向科技研发方向转型;三是鼓励以企业为核心建立技术研发联盟,形成创新集聚带,推动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四是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技术工人数量不足短期内将会导致企业用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我国可通过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增加技工人才供给。

6. 大力发展“小而精”的中小制造企业,构筑制造业发展基石。我国应借鉴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是推动制造业企业的区域积聚。主要以核心大企业的规模、技术优势为依托,聚焦周边各类中小配套企业,实现自己周转、技术升级、创新驱动等优势;二是通过财政扶持、融资支持等途径,推动中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

参考文献:

[1] 周建军.美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从产业技术政策到产业组织政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1):80-94.

[2] 韩永彩.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4):51-62.

[3] 蘇立君 王俊 杨善奇.发达国家经济服务业化趋势、发生机制及经济后果——以美国为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6):190-210.

[4] 苏立君.逆全球化与美国“再工业化”的不可能性研究[J].经济学家,2017,6(6):96-104.

[5] 王孝松.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立场及中美贸易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2017,(6):53-59.

[6] 赖伟娟,钟姿华.中国与欧、美、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7,(1):125-134.

[7] 宋利芳,冀玥竹,朴敏淑.韩国“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6,(12):115-119.

[8] 庞德良, 苏宏伟.日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内生与联动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16,(3):60-67.

[9] 林桂军, 何武.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5,(4):3-15.

作者简介:郭晓蓓(1983-),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金辉(1982-),男,汉族,天津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级项目经理,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

收稿日期:2017-12-11。

猜你喜欢

技术优势生产成本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关于GPRS无线通信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技术优势
油菜毯苗机插技术优势及育苗技术
CFO如何对待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设计得当的产业政策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T型账户在生产过程业务核算教学中的应用
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中的内部控制措施分析
美国制造业对中国的启示:数字化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