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增长现状及动因研究
2018-03-14洪敏张涛张柯贤
洪敏+张涛+张柯贤
摘要:专利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文章比较了“十二五”与“十一五”时期中国专利增长的状况,发现:(1)我国专利发展成效显著,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利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2)专利发展水平在各省之间不平衡;(3)我国专利的质量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专利维持时间较短、发明专利的比重偏低。这主要源于:第一,“十二五”时期加入了“研发投入强度”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两个量化指标,加大了对专利激励力度,很好地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增加与有效发明专利的水平;第二,我国发明专利创造效率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专利活动活跃;第三,我国专利投入强度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
关键词:专利增长;现状;动因
一、 引言
专利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也常常被用来衡量创新水平。Schmookler(1965) 和Scherer(1965) 等人最早使用专利量来衡量创新活动。李平、崔喜君和刘建(2007)也以专利申请量来衡量自主创新活动,分析了人力资本等研发投入对创新活動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纳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预期性指标,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提出“量质并重、质量并先”的要求。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开始把专利质量放到了专利衡量的首位,这对于中国专利水平的发展预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比较了“十二五”与“十一五”时期中国专利增长的状况,并从研发投入、研发效率、研发主体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专利增长的动因。
二、 中国专利增长现状分析
1. 我国专利发展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我国专利增长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尽管期间出现了增速放缓现象,但这是由于国家加强了质量管理所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前完成了预定目标。PCT途径申请专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居于世界第三。
专利申请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之一(Ernst,2001)。专利申请量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即它们有没有想到将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从我国专利申请情况来看,2006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特别是2011年,增长率达到了35.63%。2013年~2014年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出现了回调,2014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但2015年专利申请增长又开始快速反弹。“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增长较快,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到了“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与授权量增长率都有所下降,甚至2014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增长率接近于零。这说明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技术创新活动有所减弱。
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在某些特定时期现了分化,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增长率达到33.63%,但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处于20%左右。从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的情况来看,2010年~2012年期间两者都增长很快,基本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率,但2013年~2014年出现了增长率出现了明显下滑,2015年又开始反弹,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达到了54.06%。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我国经济过热,专利增长较快;另一方面这种增长率的下滑部分是出于专利质量的改善。与专利申请量的大幅降低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出现了小幅上升,反向变动趋势表明我国的专利质量在改善。2013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提出“量质并重、质量并先”的要求。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一个专利密度指标,2011年首次被纳入到五年规划纲要中,并且国家提出了该指标在2015年达到3.3件的要求。实际上,2013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就已经达到了4.02件,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2015年末该指标更是达到6.3件,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8%,比2012年的3.2件翻了一番。但与其他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专利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数据显示,美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韩国超过70件,日本超过100件。
通过PCT途径申请专利,一般来说专利质量都比较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的数据显示,我国的PCT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开始进入世界前10名。2009年~2011年我国《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速排在世界第一,且PCT专利申请量分别于2010年、2013年超过德国、韩国,居于世界第三。最近几年,我国进入全球PCT专利申请的企业逐年增多,个别企业甚至很突出,如华为与中兴。尽管它们于2000年左右才开始使用PCT专利申请系统,但是在2014年在PCT专利申请水平上已经排上了第五与第八的位置,甚至在亚洲国家中,华为与中兴分别位列第二与第三,仅次于日本松夏。
2. 我国各地区之间专利发展不平衡。从我国不同省份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专利申请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江苏、浙江、广东与山东这四个省份专利申请量占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的大部分,2014年该数字为50.7%,其中江苏省占19.09%,并且从2005年~2014年的变动趋势来看,该数值一直处于50%左右。并且这种不平衡开始“固化”,2011年~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前十名的省份名单基本上没有变化,其中江苏、浙江、广东与山东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从各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发明专利来看,各省份之间差别较大。按区域来划分,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7.7件、1.8件、1.6件。北京等东部8个省市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了3.3件的目标,甚至2015年北京该指标的水平已经达到了61.3件,排名第一,是湖北省(中部第一)的14.26倍。可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各省之间差距显著,平均意义上而言,东部地区拥有我国绝大部分的发明专利。
3.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的创新活动有所减缓,但企业的申请受理量与授权量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14年企业的发明授权量由2010年4万件上升至9.19万件,增加了1.19倍;而2014年大专院校的发明授权量由2010年的1.9万件上升至3.83万件,增加了1.01倍,在不同主体中企业的发明授权量的比重在上升。这说明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不断得到强化。2013年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翻一番。
4. 专利质量有待提高。反映专利质量的指标主要有专利维持时间、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等。总体上来说,我国专利质量不高,这是由于:第一,我国专利维持时间较短。专利的维持时间是表征专利运用与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与国外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我国专利维持时间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截至2012年底,我国专利的维持时间大部分处于2年~11年之间,而国外在华的专利大部分处于4年~15年之间;并且,我国基本上没有专利维持在17年以上。尽管在数量上,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占优势,但在专利维持时间上,中国远远落后于国外。第二,发明专利占专利的比重仍然不高。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近几年来也增长较快,基本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率,仅2009年增长率较低,为17.74%,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专利授权量的比量仍然比较低,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12%左右,远低于日本同期水平(70%以上)。第三,尽管我国PCT专利申请取得了较快地增长,但同时与美国、日本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4年PCT专利申请量为25 539件,仅为日本的60.15%、美国的41.53%。在2013年,全球PCT申请前500强中,美国和日本占了294家,在前50强中,日本企业占了19家,美国企业占16家。所以可以看出无论从PCT专利总量还是优势企业数量,我国与日本、美国都有很大的差距。
三、 中国专利增长的动因分析
1. 对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投入强度仍不够。“十一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研发支出费用中政府资金占比由2006年的742.1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 636.1亿元,短短八年时间增长了三倍以上。与此同时,研发支出费用从2006年的3 003亿元已经增加至2014年13 015.6亿元。研发支出费用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研发支出费用年均增长22%左右,“十二五”期间,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水平。同时,由于在五年规划纲要中加入了“研发投入强度”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两个量化指标,为了顺利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各地区纷纷出台了专利激励的税收返还与经费补贴政策,这些措施极大地鼓励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但同时由于地方财力的差异,所以导致专利激励强度存在地方差异,加大了地方专利发展的不平衡。
从研发支出费用的构成来看,我国的研发类型是一种企业主导型。邓向荣 、申常娥 等人考虑了中国所处研发阶段和工业化水平,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处在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后期。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一般正在经历政府主导型或者政府
企业双主导型研发阶段。往往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因此这类研究常常是由政府来主导。但由于我国在研发支出费用中企业资金支出占绝大比重,并且还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其比例由2006年的69.05%,增长至2014年的75.4%;反而政府資金则由2006年的24.71%,下降至2014年的20.3%。这就导致了我国基础研发的投入过低,2014年基础研发投入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4.71%,远远低于其他各国。
从研发人员的数量来看,全社会科技人员的比重在迅速扩大。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 由2006年的150.2万人年增加至2014年的371.1万人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而同期全社会总人数仅由2006年的13.28亿增长至2014年的13.67亿。同时与“十一五”相比,我国“十二五”期间研发人员增长率也有小幅下降,原因在于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关于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使得当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出现了大幅增加,增长率达30%以上。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也不断增大,2013年首次突破2%,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期间加入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量化指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总体上看,研发投入强度仍有提升的空间,一方面,它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为1.84%,同期日本、德国、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依次为3.26%、2.84%、2.77%、2.84% 。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末,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尚未达到“十二五”规划设定的量化目标2.2%。
2. 研发投入存在区域不平衡。各地区专利发展的不平衡与各省份的研发投入经费是息息相关的。数据显示,R&D经费占全国比重前6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12.6%)、广东(12.2%)、北京(10%)、山东(9.9%)、浙江(6.9%)和上海(6.6%),这恰好对应于各省的专利水平排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最大,已经达到6.63%,其次为上海、天津,这两个地区都超过3%,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陕西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处于2%~3%之间;而其他27个省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省份研发强度甚至低于1%。研发投入强度与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大体上可以描述成一种对数关系,地区经济越发达,研发投入强度越大。
3. 发明专利创造效率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的创造效率在不断提高,基本上保持了“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增长趋势。从单位R&D费用与单位R&D全时人员的专利变动情况分析得出,每亿元R&D费用的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从2006年5.2件、71.8件上升至2014年的10.7件、82.1件,分别增长了1.06倍、0.14倍;每万人年R&D全时人员的专利授权量分别79件、1 500件上升至2014年的318件、3 175件,分别增长了3.03倍、1.12倍。
4. 通信类民营企业专利活动活跃。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专利报告》,华为公司以2 409件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居国内第一,中兴通讯以2 218件的数量排在第二位,其后依次为中石油化工、鸿富锦精密工业、海洋王照明、京东方科技、中石油天然气、国家电网、深圳华星光电、杭州华三通信。从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前十名的企业大部分都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而且在“十二五”期间,华为公司与中兴通讯这两家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直处于前列。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专利活动较为活跃,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近几年来中国石化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处于前列,而其他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也偶尔出现在前十名榜上,但相对于它们的企业规模来说,这些国有大型企业的专利活跃程度还远远不足。
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较少,并且维持年限较短。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 096件,平均每家公司拥有8.7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2014年第11期的数据显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00件以上的公司有两家,占公司总数的0.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0件~99件的公司有88家,占公司总数的24.7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件~9件的公司共203 家,占公司总数的57.2%;62家公司没有有效发明专利,占公司总数的17.46%。创业板约82%的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在六年以下。
四、 主要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专利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我国专利发展成效显著。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前完成了预定目标,PCT途径申请专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居于世界第三。这主要源于:第一,“十二五”时期加入了“研发投入强度”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两个量化指标,加大了对专利激励力度,很好地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增加与有效发明专利的水平;第三,我国发明专利创造效率不断提高,单位R&D费用与单位R&D全时人员专利水平增长迅速;第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民营企业专利活动活跃。(2)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利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同时也显示我国专利投入强度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差距。(3)专利发展水平在各省之间不平衡。这是由于各省对于专利的投入不平衡,北京等东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4)我国专利的质量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专利维持时间较短,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明专利的比重偏低(处于12%左右),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70%以上);PCT专利申请量为日本的60%、美国的40%左右。
参考文献:
[1] 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12):18-30.
[2] 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6,(1):83-98.
[3] 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4] 邓向荣,文青.中国R&D资源投入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分析——政府主導型R&D投入模式分析[J].当代财经,2004,(3):23-26.
[5] 申嫦娥,王达.我国R&D投入模式的合理性判断[J].当代经济科学,2012,34(2):104-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宏观经济组合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平台开发”(项目号:12CTJ011);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技术选择视角下湖南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机制研究”(项目号:14C0307);衡阳市社科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衡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项目号:2014B(II)027)。
作者简介:张涛(1973-),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模型与经济政策评价;洪敏(1989-),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绩效研究;张柯贤(1989-),女,汉族,湖南省祁阳县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
收稿日期: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