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轨迹、监管思路、改革意见

2018-03-14李锦成樊明太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

李锦成+樊明太

摘要:20世紀90年代后,中国的影子银行开始高速发展,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影子银行的非理性发展甚至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中国的影子银行近年来也引起了监管层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作为补充传统银行体系的重要媒介,如何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影子银行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文章认为深刻理解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轨迹、监管思路与改革意见这三点是健康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轨迹;监管思路;改革意见

一、 引言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影子银行的发展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其是对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是金融市场多元化的表现,更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但是,也需要强调:影子银行有其自身的安全阈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之内,影子银行是有利的,如果超出安全阈值系统,严重过度发展,在其高杠杆率下潜在的流动性陷阱就会产生连锁风险传染和脆断危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比如美国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的泛滥对金融实体、金融市场和乃至全球的负面影响性。如何才可以使影子银行在一个健康发展的体系之内有效发展,这是摆在监管层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使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是确定影子银行的真实规模情况,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监管,否则,在错误数据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将是无效的。外在可以借鉴西方发达管理经验,内在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这才是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根本。近年来,学术界对影子银行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了规模测算、风险评估、影响性、监管建议这四个主要方面。裴平和印文(2013)选取了2003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中国的影子银行进行了测算,并且提出了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建议。王晓枫和申妍(2014)选取了2007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性,结果认为:2007年以后,影子银行从长期来看对市场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然而,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负面影响。所以,要发挥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规避其短期流动性波动负影响,引导影子银行健康有序发展,并进行合理监管。朱双婧和张颖薇(2013)反思了美国次贷危机后,指出:影子银行会聚集大量金融风险。在中国,影子银行同样由于游离于监管之外,发展速度过快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他们提出了要完善政策监管的体系,规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钱俊和孙旋(2014)指出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既有利于本土金融创新,但其内在的脆弱性也可能会给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他们在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从监管理念与监管机构的合作协调,监管要点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刘超和马玉洁(2014)利用VAR模型拟合了2002年~2012年样本数据,检验了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脉冲响应函数效果,他们认为: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金融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对金融发展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对金融稳定性有一定冲击性。所以,要通过有效监管发挥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降低系统性风险。邓超、唐莹和杨文静(2016)指出了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不同部分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应当合理正确的把握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公平公正环境。所以,国内学术界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其风险影响性与监管建议方面,并没有把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各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即没有一个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体系。同时,多数观点都是提出政策建议,并没有从改革的角度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观点。所以,本文在研究健康绿色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创新点是:在结合了学术界多数观点后,建立一个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体系,即有效监管影子银行的基础是有效统计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概念虽然是美国在次贷危机后最早提出,但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并不相同,并不是基于金融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工具,而更倾向于信贷市场,通常高于银行利率,以金融同业合作为主的表外业务、通道业务、民间借贷等为主。所以,有效统计影子银行并不容易,通过各种影子银行分支的加总或者通过M2和GDP的推算可能都存在不足。所以,统计作为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体系重中之重。其次,在借鉴国内各种学者提出的监管建议基础上,深入分析更有效地监管措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的影子银行管理经验,中西结合的监管管理办法有效性将会加强。最后,根本上解决中国版影子银行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信贷资源错配、信贷资源垄断、权力寻租、杠杆流动性等问题,需要进行各方面经济领域的改革才可以从核心与根本上治标治本。所以,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刻理解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轨迹、监管思路与改革意见这三点是健康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因素。

二、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轨迹

本文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轨迹,认为:影子银行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自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中国进一步向全世界打开了门户并进行了私有化的尝试,通过与世界各国合作中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期。决定GDP三驾马车的投资与出口持续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高增长国家开始衰退,亚洲第一经济体日本进入衰退期,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力成本陡增,世界制造、加工与贸易地缘的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所以,可以发现:中国的M2/GDP在1996年以后有效突破了100%,货币增发实质性开始(李锦成和田国强,2016)。这种货币增发现象也是中国经济过度繁荣的一种表现,即海外出口剧增与中国境内强制性结售汇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加剧,而这种通胀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消化,否则中国的CPI增速将远超大众消费能力和工资增速,进而产生社会问题。那么,这个可消化的领域就是城镇化推动的房地产行业,尤其体现在了房地产的泡沫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城镇居民住宅统一由国家安排,实行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这个阶段并没有产生影子银行。而整个80年代,中央虽然允许了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在深圳特区进行了房地产商品化实践,通过与港商合作进行了“补偿贸易原则”的实验。但是土地交易方式的不明确导致在本质上这次商品化实验并不有效。1988年1月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第一次在北京召开,这次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了在深圳第一次以土地拍卖和按揭贷款销售的商品化实践。同时,80年代中国信托业快速发展,到1988年,中国具有1 000多家信托公司,总资产额近6 000亿元,占当时金融总资产的10%,这个时期房地产泡沫并没有产生,而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使非银金融机构的杠杆与泡沫快速增大,这个阶段的影子银行开始逐渐崛起。1990年中央对资本市场进行了新的实践,股票市场建立,其对通胀有了一定的吸纳。1992年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在对前期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后理清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提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邹东涛和欧阳日辉,2009),这是新一轮为城镇化和高增长经济的通货膨胀开始,有了资本市场的配合,影子银行继续稳步发展。1992年和1993年甚至产生了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199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117.5%,1993年攀升至165%,是历史上的最高值。1994年财税改革又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两套税收体系,地方收税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自身保留,这是学术界很多人认为产生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李郇、洪国志和黄亮雄,2013)。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停止住房分配,逐步开始了分配住房的货币化和商品房供应体系(许宪春,2015)。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相对20世纪80年代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总体上发展较为稳定。原因是:1998年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债转股免除了大量非银行系统债务,通货膨胀稳定了下来,90年代的经济过热有效被制约,非银行系统的货币流通速度和周转率下降了。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紧缩需要来对冲,中央为了应对紧缩和潜在的硬着陆在1998年提出了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资金来对冲金融系统减少的流通,通过投资来拉动GDP、解决就业和库存堆积问题,而这也被认为了是中国第一次开始了本土版凯恩斯主义政策(贺铿,2013)。紧接着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出口额大增,导致大量美元流入中国,输入性通胀现象严重。2000年~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年均24.3%,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18%左右。所以,从1996年后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很快的,通过非银行金融系统或民间拆借大量进入信贷领域,尤其是房地产领域。以上基本阐述了中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影子银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增长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参与了影子银行的发展,金融垄断、信贷资源配置不协调、货币通胀等因素造就了影子银行的供给和需求方的合作。

三、 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思路

1. 统计制度的设计。各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省一级央行、工商局等负责单位可以专门成立统计团队,各就其职。各自统计管辖内的影子银行规模,自下而上,统一上报上一级主管单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统计效率。比如:地方银监局负责地方银行、地方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的表外资产;证监局负责当地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基金等的影子银行资金流;保监局负责当地保险公司等;工商局负责民间拆借、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省一级央行负责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省一级分行、股份制银行省一级分行、政策性银行等。每月或每季度统计结束,统一上报在北京的主管单位,比如:地方银监局上报银监会。最后,总部一级单位统计完毕后,按照统一模板和格式邮件汇总至国务院。数据由国务院再分配给需要数据进行管理的监管机构等单位。

2. 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强监管效率。

(1)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加强和完善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民间借贷,对其借贷双方的合同关系、信用关系、杠杠倍数各细则进行明确和全面的指引和约束。同时,针对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和机构化理财产品等应制定详细的信息披露规则,对于杠杆率进行严控,配合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考虑到涉及杠杆率相对较高的影子银行产品,其他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和合伙人也要保留相当大的份额并且承保其风险,还应对流动性额度和证券主体进行限制。所以,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立法和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制度。

(2)升级监管机构顶层设计。鉴于影子银行体系的机构与产品跨域了商业银行、投行、券商、保险、信托、小贷公司等各个机构和市场,导致其风险具有联动形和传染性。所以,通过监管的顶层设计,即由一行三会牵头,分别成立行业委员会,组建影子银行监管协作委员会。2013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功能监管模式设计监管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监测、信用控制、产品统计、机构统计、违规处罚等功能部门。影子银行金融协作监管委员会为直接向国务院报告,按照职能对境内外各个影子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机构。建立严格的登记准入制度,限定影子银行体系工具的杠杆率和衍生产品创造次数,促进资产和负债结构的期限匹配。

(3)加强监管效率。通过重点性、强度性、前瞻性、协调性、反馈性和穿透性来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效率。重点性:影子银行有着从机构到产品范围广的特征,全面性的监管成本势必很高,收效可能较低。因此,应当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趋向于重点性,即对那些可能产生较大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产品和机构进行重点管制;强度性:影子银行本身在合理运作范围内是对实体经济有益的,所以,监管原则在于发挥影子银行的优势,规避其劣势。基于此,在识别影子银行产品和机构风险后,能由市场自行通过资源配置解决问题的做到政府不干预的态度,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调,采取适度的政策,如果遇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产生时,才应当在监管强度上予以加强;前瞻性:影子银行产品和机构是动态变化的,也是不断创新的,而这些特征正是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一大动力。所以,更需要关注与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行为,以便监管政策及时对影子银行的变化做出反应。协调性:影子银行通常具有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和跨国家套利的特征。当这些机构、市场、产品、国家,甚至监管机构政策产生不协调时,就会无端产生大量规模的杠杆化和非健康的影子银行。因此,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更需要在协调一致化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率;反馈性:由于影子银行是动态的、创新的和变化的,所以,监管的政策也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在制定监管政策时更要考虑反馈机制,以期更好地收集监管效果。同时,加强监管机构与影子银行的沟通,保证监管体制与时俱进,跟上影子银行的创新速度。穿透性:加强穿透式监管效率,做到一查到底的功效,使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缺陷,从深度和纵度挖掘影子银行的真正幕后金主,从源头上抑制不良和违法影子银行发展。

四、 加快推动各项经济改革

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改革,改革是促进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从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到国企改革,只有实质推动改革才可以真正解决中国当前影子银行的本质问题,即信贷资源错配、金融垄断、货币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通过这些改革,才可以真正推动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中国影子银行从正面讲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从负面讲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和资源错配的产物(李锦成,2016)。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理清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当市场是通过价格浮动有效反映供给和需求时,影子银行的资源错配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市场配置资源是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石,有为的政府决定了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这是中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

总之,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与美国并不相同,其更偏重于信贷领域。中国影子银行是经济增长、金融创新、资源错配、国有垄断、间接融资独大等因素的阶段性产物。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落实,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走回头路,阶段性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同时,通过软硬件的进一步完善而实现影子银行的准确统计,借鉴美国发达市场对影子银行管理的经验,加快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最终,中国的影子银行将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中国的实体与虚拟经济将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平,印文.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规模测算[J].经济管理,2014,(3):98-107.

[2] 王晓枫,申妍.影子银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了吗?[J].财经问题研究,2014,(4):49-55.

[3] 朱双婧,张颖薇.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4):33-35.

[4] 钱俊,孙旋.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4,(4):36-39.

[5] 刘超,马玉洁.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4,(4):72-80.

[6] 鄧超,唐莹,杨文静.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16,(5):149-154.

[7] 李锦成,田国强.中国货币在1996年产生有效超发拐点的成因分析[J].金融理论探索,2016,(5):10-15+40.

[8] 邹东涛,欧阳日辉.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1.

[9] 李郇,洪国志,黄亮雄.中国土地财政增长之谜——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增长的策略性[J].经济学(季刊),2013,(4):1141-1160.

[10] 李锦成.新常态下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与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8-44.

作者简介:樊明太(1963-),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资产组合、CGE模型及政策模型分析;李锦成(1982-),男,汉族,山西省临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收稿日期:2017-11-12。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
总收益互换产品的法律解析
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何挑战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式影子银行浅议
P2P网贷风险及其监管
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原因及相关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