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形式关注思维展现过程

2018-03-14洪建球卓超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结构过程

洪建球 卓超波

【摘 要】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使用效果。结合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要避免进入使用上的误区,就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精选形式,变“不加甄选”为“结构统一”;厘清重点,变“概括首位”为“兼顾思维”;指向学习目的,变“关注结果”为“展现过程”。从而不断提升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结构;过程

思维导图已慢慢进入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感知思想情感,发现表达特点,习得言语规律,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隐知识、思维轨迹显性化,学习过程可视、可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化和交流。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影响了思维导图最终的使用效果。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并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症状一】内容和形式不统一,导图结构不符合逻辑

主要表现在导图形式的选用上。导图形态不一,所显示的结构逻辑也大不一样。不同的导图各有其鲜明的内部结构特点,如鱼骨图善于表现内容之间的承接有序,阶梯图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层级递进,而花芯图则非常直观地表达出内容和中心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且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导图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开放、自由,学习空间很大,却忽略了关键点,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思辨、甄别:导图是否和文体或文本结构相匹配?哪种形式更适合用在这里?

【应对策略】变“不加甄别”为“结构统一”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达形态。我们在利用导图辅助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导图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图建构文本、知识内容。比如以小学阶段常见的几种文体为例,说明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多可通过表格进行梳理;写人叙事文一般以具体事例支撑材料,情节发展有序,多可用时间线、内容提纲等来梳理;写景文综合方位、景点的提示,可用游览地图或行进路线来表现;小说则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用阶梯图或维恩图表现比较适合……

如学生阅读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见下图)。

小说《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篇幅很长,为快速、完整地把握内容,了解故事走向,学生采用“阶梯图”梳理内容,呈现小说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情节关系(见下图)。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目标,选用不同的导图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把握脉络,提炼要点,物化思维,促进整体架构。而导图形态的辨析时机,可以放在练习之前,通过共同讨论推选几种供大家选择;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通过对不同学习结果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进行修正,直至内容和形态趋于统一。

【教学症状二】语言与思维相混淆,语言概括覆盖思维过程

当下利用导图梳理内容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多关注导图的概括功能,把较多时间花在导图的文字部分,引导学生比较语言是否精练,用词是否贴切,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对导图背后的思维关注不足,导致课堂上屡屡出现学生发展原地踏步的窘状。

【应对策略】变“概括首位”为“兼顾思维”

思维由导图展现,导图由思维生发。日常课堂要注意避免“言语概括”大于“思维观照”的误区,做到统筹兼顾、相辅相成。即在关注学生文字摘录、提炼、概括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绘图、配文背后的思维变化,理解学生建构导图的依据和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表象深入文本,看到文本的内在结构,感受思维跃动。

如教学《七色花》(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一学生用饼状图梳理了七色花帮助珍妮做的七件事情(见右图)。

师:你为什么在“青色——帮助小男孩恢复健康”的部分,预留那么多的位置?

生:因为其他几件事珍妮都是为自己做的,而这件事是在帮助小男孩,为别人做事,更有价值。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不仅绘制导图的形式很独特,而且还将自己读故事的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也融入图中。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绘制的导图,还关注学生导图绘制过程中的思维参与、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绘制意图,揭示导图中异于别人的教学价值。导图不仅呈现文章结构,同时还揭示了阅读者的价值判断,使导图绘制过程承载了更丰厚的学习体验,给其他学生以鲜明启示。

【教学症状三】手段与目的易错位,将导图绘制当作学习目的

导图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导图绘制的结果,比如绘制了怎样的导图,课堂上呈现了哪几种形式,而很少关注绘制导图的最终目的,即用导图做什么。

【應对策略】变“关注结果”为“展现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以思维导图为抓手,组织学习,展现过程,应该落实两个提升点:一是在绘制导图、交流导图、辨析导图、修改导图、再创导图的系列过程中,加强交流,深化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二是在发掘、利用、整合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导图的作用,运用导图把握内容、厘清顺序、简化过程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整体化、结构化、条理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某教师执教《鲁滨孙漂流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片段,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给小说主要情节排序或用整合、归纳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形成故事情节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图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你会怎么做?学生借助情节示意图的提示,讲述《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以上课例,教师十分关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的学习过程,每一处引导都闪现着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如“怎样让这些情节变得更加清晰?”“刚才是怎么学习‘梗概这一部分的?”不管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深化,还是学习结果的归纳小结,都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更有价值的是,课堂并没有随意丢弃大家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形成的小说情节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节图说内容,把握整篇小说的概要;运用情节图发现文本结构,了解叙述顺序;补充情节图,感悟小说的表达特点。以此,一步步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处。

故此,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应该多维度、长效地运用于各个教学板块。思维导图不单只是为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还可根据文本文体的不同,做更多的事情。在需要指导学生讲故事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梳理内容之后,利用导图复述故事;在表达方式特别鲜明的文本教学中,可开发导图迁移运用的功能;在值得积累的美文面前,可利用导图记忆背诵;另外,还可将导图与文本语言进行对应、比较,实现策略的运用……

如利用导图贯穿《喜爱音乐的白鲸》(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

第一板块:利用导图,梳理文脉。

第二板块:细化导图,导学“遇险”,复述“遇险”经过。

第三板块:自绘导图,感知“抢救”过程。

第四板块:梳理导图,发现表达特点,合作复述故事。

以上课例,教师将思维导图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导图梳理内容、复述课文、迁移学法、发现表达方式。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充分,学思结合,言语实践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可视化阅读,使课堂走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中心小学 315506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315500)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结构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半包围结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