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推敲辨析运用

2018-03-14高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读比较词语

高琴

【摘 要】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切实提升词语教学的效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品读鉴赏文本语言,感悟词语内涵,体会词语魅力;借助集中比较,精准辨析词义,加强个性化理解;尝试表达运用,有效复习巩固,做到迁移拓展。让学生通过词语学习,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提升语文素养。

【關键词】阅读;词语;品读;比较;表达运用

词语,是组成句子最小的语言单位。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切实提升词语教学的效率。词语就像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就可以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

一、品读鉴赏——让词语鲜活起来

词语不是无情物,词语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教学必须与句子的品读感悟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更鲜活,更具生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词语的品读鉴赏、深入推敲,挖掘词语背后的情感、意味,一步步走近词语,从而激活词语,让词语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品味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词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为当前的教学内容服务,从而比较容易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深化对文本的领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句中“震耳欲聋”的意思,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非常简单的,但这样显然是不够的。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你置身于七八十台缝纫机同时工作的环境中,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诸如“捂住耳朵、马上离开”等。这时再适时地补充资料:“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有27元。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三顿。”再让学生谈感受:“母亲能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离开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解读,母亲“震耳欲聋”的工作环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母亲又不能离开,只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埋头工作。通过对“震耳欲聋”一词的解读,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此时,“震耳欲聋”这一词语在学生脑海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理解透彻而牢固。在语文学习中,对于很多词语,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品味其情感和内涵,从而让它们变得更加鲜活。

(二)借助想象,激活画面

在教学中,会碰到很多学生已积累、内化的词语,这些词语背后是一个个潜藏着的形象、意境,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透过一个词,唤醒沉寂在他们心中的画面。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感悟到词语的魅力,也能深切感受到词语的人文内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引用了作者初到哥廷根的几篇日记,其中有一篇写到房东太太等儿子回家,却久等不至。这段文字内容很简单,但画面感很强,深入研读令人大为感动。笔者在教学时就从词语入手,先引导学生找一找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高兴”和“沮丧”。然后引导学生边有感情地朗读,边想象画面:“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可是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看着这个词,你眼前又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在交流中,学生生动地想象着房东太太“高兴”和“沮丧”时不同的动作、神情,感受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笔者再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先生当时看到这些画面时内心的震动。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只是停留在词语的字面上解读,而是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这个词语所承载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学生遇到类似的情境,心中就会浮现这些词语,并对其加以运用。

(三)上下求索,唤醒形象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深入理解,凸显词语理解的过程,让词语更具形象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文在介绍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文中“肆虐”一词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说的大多比较粗浅。此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其实这段话中就有一句话能很好地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知道是哪句吗?”随后出示:“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这时,再让学生谈对“肆虐”一词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就更加形象准确了,对山沟里大环境的险恶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篇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很多词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再现并唤醒它们,让它们变得形象可感,鲜活生动。让学生在词语的学习中经历理解、感悟、运用等有效的互动实践形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集中比较——让词语清晰起来

在一门语言的学习中,如果加强词语与词语之间以及词语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发挥词语集结的力量,就能够使学生形成词语的整体观,又能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加深对词语的个性化理解,从而让每个词语的语义变得清晰起来。

(一)在归类对比中,感悟词语的情感

词语是带有温度、带有色彩的。同一篇课文中作者往往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如果能将这类词语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同时出示了描写五壮士和日寇的两组词语:“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和“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出示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仔细体会读第一组与读第二组的不同感受。通过朗读,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一组描写五壮士,第二组描写日寇。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意思。两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突,使学生在初读时就初步感受到了这些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强烈的褒贬色彩,能感受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以及日寇的狼狈。这对于下一步深入解读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学生运用词语奠定了情感基础。

让学生在归类对比中发现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找出不同词语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词语有精准的理解,也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下基础。

(二)在近义词比较中,辨析词语的区别

在词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中词语进行品悟与比较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词语在文本表达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语用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运用比较和换词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品悟用词的精确性,让每个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一文在写战士们“尝瓜”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对战士们进行“动作描写”,并提问:“哪一个动作给你的印象最深呢?”学生自然会关注到“慢慢地咬着”中的“咬”字。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平时会用‘咬西瓜吗?”“是啊,我们常说是‘吃西瓜,那这里如果换成‘吃西瓜,你感觉一样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句子,体会到“吃”感觉很随意,而“咬”字有种用力的感觉。吃西瓜是不用那么用力的,“咬西瓜”写出了战士们喜悦的心情,更突出了他们对宝石岛的热爱。

通过对这一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比较,学生体会了词语背后的情感,既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又明白了不同的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平时在说话写作中用词要精准,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表达运用——让词语丰满起来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理解、积累的过程,更是表达和运用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基础,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词语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词语,可学过的词语如果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干枯”。只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才能让词语活起来,让词语丰满起来,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一)利用各种练习,正确运用词语

当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理解了某些词语或辨析了某一组词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反复推敲,独立完成,以巩固运用所学词语。如针对“清幽、幽静、寂静、安静”,在课后设计这样的练习。

送词语回家:清幽、幽静、寂静、安静

1.小路曲折延伸,两旁竹林掩映,林中时而传来一两声婉转的鸟鸣,显得极为(清幽)。

2.雨夜,这条林荫道上空无一人,唯有湿漉漉的路面反射着点点闪烁的灯光,显得更加(幽静)。

3.我极度渴望听见有人呼喊我的名字,或是听见挖土机起动的声音,但周围一片(寂静)。

4.他不像教授那样幸运,有多年的奖学金、(安静)的办公室和皮面的精装书。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容易“喜新厌旧”,因此教师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穿插交替训练方式,不能长时间地运用同一种练习方法,以免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借助写话练笔,灵活运用词语

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运用从文中积累的词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种串联既是对文本的再理解,也是对词语的有效复习和巩固。

如《青山不老》一课有很多新词。在学完课文之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表达运用的练笔要求:“马永顺老人2009年被评为‘10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敬意为马永顺老人写一段颁奖词,你可以选择使用老师提供的这些词语:肆虐、险恶、奇迹、选择、绿洲、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在狂风肆虐、环境险恶的大西北用佝偻的背书写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希望的绿洲,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成青山。马永顺老人,他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段话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在这段话中,学生基于文本的语用规律,经过反复推敲,灵活运用学过的词语去表达自己新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本质和内涵,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语用能力,学习的效度得到了提升。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形成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去听说读写。也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進入语言的意境,才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笔下的文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夏向丽.“复活”词语:催生“语用”技能——关于当前词语教学“三化”现象的对策性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5(15).

[2]江亚丽.小学语文“立体式”词语教学模式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3]赖建妹.基于语用视角 优化词语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22).

(浙江省海宁市马桥中心小学 314400)

猜你喜欢

品读比较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词语积累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