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2018-03-14魏野
魏野
【关键词】 数学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1—0088—01
作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目,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却只注重单向讲解数学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状态下,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以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对新课改的要求认识不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的教师依旧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对新课改的要求知之甚少,或者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初中数学教学中屡屡出错。比如,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举措,将教学的注意力转向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延长师生互动的时间。这种举措往往导致教师无法控制局面,出现了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的状况。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吃透新课改的根本理念。
(二)数学教学模式单一。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的时间几乎一直是教师在进行传授,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有时,为了防止讲解的不到位甚至需要延长课堂时间。这样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教学质量显著降低。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变性,且对教学目标吃得不透。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在启发培养阶段,对他们来讲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创设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然而,往往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分不清主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有效性偏低。教师误认为反复强调问题的重点,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但实际上教学有效性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认识新课改理念。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抛弃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接受全新的教学思想。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进行监督,而不是放任自流。
(二)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变教师“主宰课堂”为教师“主导课堂”,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疑问”,变引导学生 “注重知识接受”为启发学生“注重知识发现”。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从而有效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
(三)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
1. 课堂上要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记忆、掌握知识点,并进行有效检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理清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知识脉络。如,学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基本定义、定理、知识结构,避免在考查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中丢分。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着重解决这些基础问题,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效果更突出。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是行不通的,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此外,还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