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8-03-14成丽张波邵文武

对外经贸 2017年12期
关键词: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成丽+张波+邵文武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相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外发达地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匡算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从发展产业集群、鼓励非主营业务外包、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集群;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2-0059-05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世界银行2016年度报告(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 2016)显示,2016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包括美国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的金融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信息电子产业集群等。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信息技术、金融、通讯物流、商务会展、科技研究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的60%以上,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省作为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自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省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发展。2009年10月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现代物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北京(包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广州(国际会展业集群)等城市以及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發展相对滞后。因此,准确把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对于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对于加快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及全省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和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一)整体规模

2006—2015年,辽宁省GDP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从2006年的930451亿元,持续增长至2015年的2866902亿元,年均增长133%,如表1和图1所示。从各产业来看,辽宁省三产的增加值均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9394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38403亿元,年均增长109%,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维持在10%左右,且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45668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304197亿元,年均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比重在50%左右,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辽宁省GDP为455%;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37982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324302亿元,年均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约为40%左右,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为462%。可以看出,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高于第一、二产业,也高于辽宁省GDP的增长速度;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第二产业占辽宁省GDP的比重最高,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辽宁省GDP的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1]。

(二)产业内部结构

从辽宁省第三产业各行业来看,由于受数据限制,列入本研究统计范围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仅包括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占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6年的242%,小幅下降至2015年的224%,但批发和零售业是三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中比重最高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151%,下降至2015年的129%;与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不同的是,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6年的80%,增长至2015年的141%。

从各产业发展速度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91943亿元,快速增长至2015年的296898亿元,年均增长139%;交通运输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57226亿元,稳步增长至2015年的170280亿元,年均增长129%;金融业的增加值从2006年的30341亿元,快速增长至2015年的186946亿元,年均增长224%,是三个生产性服务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也超过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成为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见表2)。

(三)产业吸纳就业情况

2006—2015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就业人数从937万人,持续增长到2015年的1289万人,年均增长36%,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辽宁省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在20%左右(见表3)。

从各行业来看,2015年交通运输业城镇从业人员占比最高,占生产性服务业总的城镇从业人员280%;其次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分别占202%和200%;再次是科学研究业和信息传输业,从业人员分别占123%和10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最低,仅占92%(见图2)。

(四)资本要素情况

2006—2015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9161亿元,持续增长到2015年的29767亿元,年均增长136%,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6%左右(见表4)。

从各行业来看,2015年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占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24%;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固定资产投资285%;再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115%;科学研究业和信息传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83%和68%;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最低,仅占24%。当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行业相关,交通运输业需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支撑,而信息传输业、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较小(见图3)。

三、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本文选用空间基尼系数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空间基尼系数是由克鲁格曼(Krugman)于1991年首先提出,其计算公式是:

G=∑(Si-Xi)2(1)

在公式(1)中, G为空间基尼系数, Si为i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0≤G≤1,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根据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公式,核算2006—2015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2006—2013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集聚优势,从各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效果较高,区位熵指数平均值均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产业优势。批发和零售业的集聚水平较低,区位熵指数平均值不足08,发展相对滞后。从各年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差不大,总体表现为小幅波动与整体增长的态势(见表5)。

四、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聚集不仅是产业内和产业之間简单的空间集中,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的深度组合,乃至文化观念的契合,才能形成良好的集群网络和聚集效应。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环境。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扩大重点发展产业的空间集中,围绕龙头项目,发展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聚集式发展,规模化经营,合理引导资金投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产品)需求和配套信息。

(二)鼓励制造企业非主营业务外包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国际分工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效率,并延伸了产业链条。通过专业化分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将产业链条两端的服务部门或二级法人企业与主营业务进行分离,比如企业研发、采购、物流、设计等业务,设立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独立法人单位,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集聚发展。支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业务,如人员培训、法律咨询、软件研发、设备维修保养等外包给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整合专业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链两端,向服务业企业转型,提升市场整体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从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辽宁省政府、发改委等部门明确提出:根据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集中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12个领域,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分阶段适度放宽民间和外资的准入门槛,并配以放松外汇管制、扩大对外开放等优惠政策,发挥民间资本和外资在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

(四)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知识密集是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特征,因此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发展与市场连接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不断推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高等教育互为补充,共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2]。此外,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尽可能妥善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等问题。并建立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及考核鉴定办法,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沟通桥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显示,中介组织机构由目前的51万户增加到8万户,研发设计机构由目前的309户增加到1000户。目前辽宁省的行业协会大多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往往出现政府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未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企业的诉求通过协会到达政府,政府的产业政策通过协会征求意见,三方共同塑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实现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双赢[3]。

[参考文献]

[1]金春云,王成芬,全占岐等.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6(4):23-26.

[2]姜长云.我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J].理论参考,2015(4): 49-56.

[3]杜海玲.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3,4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global economy. As an old industrial base, Liaoning Provi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compared with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developed areas abroad.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n it calculates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encouraging outsourcing of non-main business,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alents and giving play to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so on.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cluster; Liaoning Province

(责任编辑:郭丽春)

猜你喜欢

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与分析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效应及影响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