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2018-03-14谈燕
谈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中除了少数民族有加分政策以外,将取消其他类别的所有加分。网上和微信上已经发出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声音,现在的小学语文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现状看,还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怕作文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教语文难,教好作文更难。“写好作文真难”——不少学生更是这样认为。毋庸置疑,这应该缘于学生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写作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米”,“炊”起来容易呢?
一、加强阅读,得法于课内
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把作文指导纳入阅读教学中,确实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都读过许多好文章,虽然不能对文章认识得很深入,理解得很透彻,至少对“作文”有了初步的印象。叶老说过:“作文和说话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只不过两者用来表现的工具不同罢了。作文以笔头表达出来,说话以口头表达出来。说话有时没什么中心、目的,可以不着边际,东拉西扯;而作文有中心、有条理、有组织。”所以说,作文其实就是把我们内心世界的思想活动,有条理、有中心地组织起来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课文选取的那些文章就是作家们写出来的“作文”。我们要带领学生认识这些“作文”的真面目,学习领会作家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多读、好问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唯一渠道。通过反复读,使学生心中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明晰起来,一旦经过老师的指点迷津,学生心中就豁然开朗。如此就达到了读的目的,也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叫作文,并为下一步学生的“写”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当然在阅读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更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品尝到乐趣;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兴味盎然地自主涵泳,使他们“会读、读会”,读时能用心去体味,循着作家的思路,咀嚼出作家的感受来;让学生乐于走进文本感悟、思考、收获,享受阅读的乐趣,打造“悦读”课堂,以求得广泛积累,形成灵活运用表达。
二、融合读写,受益于课外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而写也必然牵涉到读,所以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必须充分发挥以读促写的作用,即在阅读中渗透相关写的知识,并把所学的写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颇具典范性,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佳作,我们尽可充分加以利用。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平时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动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报刊,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捡珍拾贝,吸取营养,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写的训练。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紧扣训练点,设计好形式多样的练笔。比如学了《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并按“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仔细观察这种小动物,进行生动的描写。由于学生从文中学到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与写作方法,有例可仿,写起来便觉得流畅多了。再如,学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后,仿写其中的一个小节,赞美祖国或家乡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学生也能信手拈来。
又如,《爱之链》,课文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拓展的空间,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都能进行合理构思,有话可写。有的课文或极具感染力,或蕴含哲理,给予读者启迪,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一写。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霍金在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为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霍金的感人精神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阅读的真实感受……这些练笔方式有原文为依据,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学生写起来兴趣盎然,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三、留心生活,厚积而薄发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社会、家庭到处都是他们活动的天地,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指导学生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不可流于形式。如观察人物,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这些方面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观察事件,要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观察自然景物要指导学生对季节与时令变化、大地山川的姿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风吹云变、雨雪飘落等进行细致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千奇百怪,这些光靠学生自己去观察是不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采取有效的观察方法,如多角度观察、对比观察、结合实际反复观察、体验观察等。
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积累。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观察所得,从写观察日记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有關积累的簿本,如“一日一得”“随手记”“心灵火花”等,还要让学生养成手勤、眼勤、嘴勤的好习惯,广泛积累。这样开拓了他们的写作思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留心周围事物,认识事物特点,为习作提供素材,拓开习作的源泉。
四、关注评点,推陈而出新
讲评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在学生写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点评,常常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同时对今后学生再作文的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应以激励为主,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习作中的闪光处要加以点赞,而对于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则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来。如此,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章还是有亮点的,只是一些构思不够精巧,一些小细节尚缺火候,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有信心下笔了。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讲评的权力下放,鼓励学生参与评议,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譬如,写《一个有趣的发现》,在讲评时,可挑选平时写作好的同学的作文开头或结尾,让学生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总结,使文章更有生机。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话很值得大家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要写一手好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练,多借鉴,还要求学生要有开卷不合、笔耕不辍的精神,平素“厚积”而用时方能“薄发”,习作时即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