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本,不妨可以这样教
2018-03-14郭丽娟
郭丽娟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体的关注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只有真正紧扣文体特点,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策略。苏教版教材中写景类散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笔者就以《泉城》一课的教学来谈谈写景类文本的一般策略。
一、多维美读,在移情设境中浸润真正童心
很多时候,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往往停留在表层,缺少了对语言深层而极富情感审美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核心关键处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赏读语言的魅力,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美的世界里。
如在教学《泉城》中“珍珠泉”的语段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泉水的神奇之处,探寻作者运用比喻的智慧,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在阳光的映照下……拎到水面上来”这句话,进行了这样的点拨。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一幅画,轻声细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想到了根根项链、断线散珠,有的急迫地涌出来,有的慢慢冒出来,经过阳光的照射晶莹剔透,妙不可言。在彼此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泉水自身的变化多样。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鲜活的情境引领学生以动作演示的方式,展现了课文中“拎”字的奇妙表达。学生不禁自言自语:“一定要轻轻拎,要不然这些珠子会摔坏的。”
学生在快乐愉悦的品味过程中,感知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优美的语言、鲜活的情境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中,成为了语文学习过程中愉悦而充实的享受。
二、创设平台,在内化运用中历练语言转化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文实践,阅读与表达的彼此融通,促进了学生积累内化和表达实践的整合。只有将学生的阅读吸收与积累表达有机融通,学生才能在扎实可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智慧,释放自身的能量,最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泉城》中五龙潭、黑虎泉时,由于作者原本写的就相对简单,学生的感知实践如果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分析过程中,必然学得索然无味,其收益也必然有限。笔者则创设了“我做小导游”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促进其内化吸收,并在展现的过程中彰显自我。教师先做示范,“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泉城的五龙潭……”并提醒学生一方面加强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在充分感知内化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地加以运用,一方面要结合教师多媒体中出示的画面,在表达描述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动作、神态,与游客们进行心灵的互动沟通。
整个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诵读积累文本语言,深入细致地观察图片,有的还充分运用了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为导游词的构建平添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促进了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吸收。
三、借词传情,在深入辨析中规范语言表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绝不应该是机械地解释与识记,而要让学生比较、归纳与揣摩,探寻出其独特的言语本质。而写景类文本语言精妙,句式经典,是引领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的极好资源。
如本文中同样是表达“流”之意,作者却先后运用了“涌、汇注、冒、喷吐”等不同的动词,初步看意思相近,但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准与独到。珍珠泉,泉水如同珠串不断翻滚,运用“涌”字展现流动速度之快,如调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挤出来,赋予了珠串以鲜活的生命气息。
正是在类似这样的辨析中,晶莹剔透的“珍珠”、清澈见底的泉水、金灿灿的光亮,在学生的意识中构建成了一幅精妙的画面。形象的语言符号融合在具体语境中之后,成为了鲜活的事物。学生内在意识中所流淌的也一定是规范严谨而极富生命气息的语言。
四、拓展视域,在丰富资源中提升文化品质
自古以来,济南就以泉水闻名于世。人们在济南欣赏着泉水,谈论着泉水,赞美着泉水,“泉水文化”已然成为了济南的城市名片。
教学中,我们不妨在文本教学完毕后,将关注的范畴拓展到对泉水文化踪迹的探寻上。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趵突泉的特点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引出其他作品中对趵突泉的描写。著名文学家刘鹗《老残游记》中: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北宋散文家曾巩《齐州二堂记》中:其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并告知学生趵突泉已经存在四千多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篇章。最后,教师相机追问:面对这样的泉水,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教师借助这样的方法丰富了学生对趵突泉的体验,并打开话匣子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趵突泉的感受,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拓展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形成对历史文化厚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写景类文本是小學教材中的重要文体,是引领学生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洞察写法的极好资源。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写景类文本的文体特点,从实践表达的层面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街道中心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