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究
2018-03-14张婉琴马彩霞
张婉琴,马彩霞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上海 201700
重症手足口病简称为HFMD,属于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出现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该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患者的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或者是溃疡,并伴有持续发热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肺水肿和脑膜炎等病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1]。小儿手足口病产生的原因多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主要以柯萨奇A16型病毒和71型肠道病毒为主[2]。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病情突发性恶化,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该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治疗该病的成功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将有关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的60例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0例患儿经过诊断都符合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并属于重症患者。在6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为27例,60例患儿的年龄均在4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1.9)岁,其中1岁以下的患儿有10例,占16.7%;1~3岁的患儿有32例,占53.3%;5~8岁的患儿有10例,占16.7%;8岁以上的患儿有8例,占13.3%。60例患儿的病程在2 h~5 d之间。
1.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明确规定了临床诊断标准:首先,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为流行季节,主要发病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其次,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在手足口三个部位有明显的小疱疹或者是小溃疡,并伴有呼吸道感染患儿;再次,经过临床检验患儿的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明显的升高,并伴有神经系统衰竭以及呼吸障碍等情况;最后,经过对肠道病毒特异性检验呈现出阳性。
1.3 重症病例临床表现
重症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3岁以内的患儿,病情具有变化快的特点,通常在出现手足口病病症后的5 d内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和呼吸障碍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及时治疗存活后也会出现后遗症。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神经系统表现,患儿会出现神经疾病,比如嗜睡、呕吐甚至昏迷;肌体出现抖动并伴有眼球震颤症状,甚至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情况;出现麻痹和惊厥的情况。通过检验可以发现腱反射消失,巴氏征呈阳性。并且患儿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2岁以内患儿。其次是呼吸系统表现,并伴随有肺水肿的表现,患儿出现呼吸障碍、咳嗽,其痰液呈现出粉红色泡沫状;用听诊器可以听到患儿肺部出现痰鸣音。最后是循环系统表现,并伴随有心肌炎的表现,患儿会出现四肢发凉和皮肤呈现出花纹的症状,并持续出冷汗;同时患儿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变长,心率和血压呈现出现不规则变化,脉搏微弱等。
1.4 治疗
常规治疗方法:对患儿进行隔离,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和护理措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染。患者要卧床休息,主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并做好皮肤和孔腔的护理工作。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热、呕吐和腹泻等症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通常使用利巴韦林和炎琥宁联合治疗,通常治疗疗程为7 d。糖皮质激素方法:在60例患儿中有45例患者接受了甲基泼尼松龙进行治疗,15例患儿进行了地塞米松治疗,60例患儿接受的治疗周期为5 d。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在60例患儿中有30例患者进行了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总量为2 g/kg。控制颅高压:60例患儿均接受了甘露醇治疗,治疗间隔时间为5 d,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改善通气:有3例出现了呼吸障碍,需要创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治疗时间为5 d;还有6例患儿借助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治疗,时间同样为5 d,时间可以依照病情进行变化。
1.5 疗效测定
参照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关于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标准,主要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类。体温和其他症状都恢复到正常情况则为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基本恢复正常则为显效;体温和其他症状都有所改善则为有效;患者依旧持续发热,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则为无效。
2 结果
60例患儿经过治疗,其中痊愈的有39例,占65.0%;显效的有10例,占16.7%;有效的有9例,占15.0%;出现了2例死亡病例,占3.3%,主要原因是感染了EV71。经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7%。见表1。
表1 患儿治疗情况[n(%)]
3 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密切的监测,采取科学的方式提高评估准确率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环节。治疗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脱水治疗减少颅内高压。而出现肺水肿和脑出血的重症患儿,可以采取机械通气进行联合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的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减少重症患儿出现死亡的重要措施[3]。
长皮疹和发烧是手足口病最基本的的症状,但是导致发烧的原因又有许多,并且每个患儿身上出现的皮疹也不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手足口病早期有效的诊断方法是“一摸二看”。手足口病在最早期的症状是发热,病情较轻患者大多是中等热度,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9℃。当体温超过39℃就属于重症患者了。“一摸”:家长隔一段时间就要摸摸孩子,仔细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发热症状。“二看”:仔细查看孩子的口腔与肢体皮肤,如果已经患有手足口病,一般在高烧两天以后就会长出疱疹。咽喉以及扁桃体等处是常见出现口腔疱疹的部位,一段时间后变成小溃疡。紧接着手掌、脚掌以及臀部也会相继出现红色皮疹,通常皮疹四周会出现一圈红晕,其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大小如大米或绿豆,患者不会感到明显的瘙痒。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对孩子过度亲密是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手足口病还会通过粪口渠道以及皮肤接触进行传播。如果不能很好的将患儿的大便处理好或是患儿在便后没有洗手,就有极大可能将手足口病毒带到环境中,患儿在与正常儿童进行皮肤接触,病毒就有可能被传染给正常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