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
——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2018-03-14

教学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2013年秋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目前中方已经与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倡议提出四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至2016年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20万亿人民币。双向投资也在不断增长,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2016年的增速更是超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增速。同时,中国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领域,营造高标准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投资。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 049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涉及多个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结果已开始显现。*参见商务部官网“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gzx/201710/20171002654077.shtml.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进一步诠释了“一带一路”的理念,即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阻力,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呼吁有关国家和地区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待、共同参与,进行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的合作。通过扩大文明对话和互学互鉴,加强各国间的政策沟通与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各种文明和谐共存,有利于推动地区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应和关注,是因为倡议提及的发展理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倡议提及的“五通”切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要。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讲,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突破,一旦倡议部分或全部实施,将会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增长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走向富裕的发展道路是这些国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提出的发展理念突破了以往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不仅会促进中国优质产能的输出,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且为低迷不振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新动能。

一、“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发展理念是发 展经济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宗教附属国纷纷取得政治上的独立,这些新兴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作发展中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些新兴民族国家领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政治体制以及宗教文化均不相同,然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贫穷,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出口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收入水平也很低,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现代化就成为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发展中国家关于发展道路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提出发展战略,但是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经验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均试图寻求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均等地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一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甚至部分国家被边缘化。

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兴起和这些国家的发展诉求,国际社会、发达国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没有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冷战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东西方对垒,冷战加剧。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进行直接殖民统治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担心这些过去曾是它们的原材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场所和投资场所的发展中国家摆脱它们的控制,脱离与它们之间的传统经济联系,因此必须阻止发展中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早期的发展理论就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成为霸权主义为了称霸世界的筹码,第三世界的发展要服从“冷战”这个大格局。

第二,脱离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早期的发展理论均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或在西方受过教育的经济学家提出,他们不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认为既然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只要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就会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变成发达国家。因此提出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工业化需要资本,发展中国家在自身能力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开始大量举借外债,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这种“唯资本论”、“唯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剩余后才发生的,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最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农业的发展却不具备。这种发展观的根源在于把增长和发展混为一谈,认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忽视农业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工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更加尖锐,收入分配不公,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城市化使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三,以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并且是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制定发展战略。唯工业化的发展观失败后,虽然转向了重视农业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发展观,但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进行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华盛顿共识”及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的“后华盛顿共识”都是这些发展观的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手段, “三化”的要求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问题。尽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很多原因,但是不可否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市场化也是这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由于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对东南亚遭受危机的国家的救援要求迟缓而冷漠,开出的处方也忽视这些国家的利益,并对接受救援给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危机,反而使危机蔓延,使这些国家遭受严重的打击,长时间无法摆脱危机。没有接受救援的马来西亚却是最早从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

第四,以往的发展观总是试图寻找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发展模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及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它们的经验,曾有美国学者向中国大陆推广“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台湾地区经验,这种进口靠日本,出口靠美国的模式在外部环境及内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形势就发生了改变,因此台湾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当美国不再无条件地接受台湾地区的出口产品,对美国出口出现困难时,经济中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四小龙”的崛起是在其内在条件具备,恰逢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后进行大规模产业调整和升级,因此能够顺利地接过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成功地实行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所以,无法完全照搬它们的经验或模式。每个国家和地区必须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二战后取得持续快速增长成绩的国家(或地区),恰恰是那些不遵循所谓好的发展模式或照搬某种发展经验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没有遵循西方提出的发展经验或发展模式,不断摸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

诚然,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然而它们之间的分化也非常明显,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为高收入国家(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南亚一些国家仍旧非常贫穷落后,很多国家例如拉美的一些国家在1950年开始快速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陷入停滞,80年代初期经历债务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仍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要任务。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2),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并且这些经济体还不全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它们是:赤道几内亚、希腊、中国香港、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波多黎各、韩国、新加坡、西班牙、中国台湾。[1]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组,8个国家依旧处于低收入组,27个国家和地区变得更穷。发展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目前世界上3/4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能否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并进入高收入行列,是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面前的首要任务。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对于这些中等收入国家如何进入高收入行列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增长和发展理论。[2][3]

表1的数据是根据麦迪逊千年世界经济统计的数据列出这些经济体1960年人均GDP和突破10 000美元(国际元)的年份及该年的人均GDP。我们列了14个经济体的数据,因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1977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 000美元。可以看出,这14个经济体中非洲只有两个国家:毛里求斯和赤道几内亚;拉丁美洲有两个国家:波多黎各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亚洲有六个经济体:亚洲“四小龙”(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以色列;西欧有四个国家: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进入高收入组的发展中经济体只有9个。东亚的表现最为出色,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及对于发展中国家适用的技术。据OECD的计算和预测,[4]中国在1950年GDP为2 400亿美元(1990年国际元*由Geary和Khamis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出的汇率换算指数,用这个换算指数把本币换成美元,被称为国际元,又被称为 Geary-Khamis Dollar,通常用1990或2000年为基期计算。),占世界的比重为5%(1820年这一比重曾高达33%),2001年GDP总量为45 70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2%, 2015年GDP总量为114 63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升至20%。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环境,世界经济的繁荣与景气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表1 14个经济体1960年的人均GDP及突破10 000美元的年份和该年的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资料来源:摘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表1c(63-64页),表4c(143页),表5c(182-1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没有被包含在世界银行统计的进入高收入组的13个经济体中,但事实上它1977年就突破10 000美元,虽然后来有波动,降到1万美元以下,但很快又回到1万美元以上,因此我们把它加了进来。

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中国近年来特别是自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银行和中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没有哪个国家在今后的20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像中国这样大,即使中国经济发生减速(这种减速被认为是新常态),到203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有可能接近英美各自在1870年和1945年的程度。[5](P7)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创新,是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它之所以“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应该在不同的文化、宗教、政治体制下寻求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不能把某个(或某些)国家的意志或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所谓的“同”就是寻求发展的努力是相同的,追求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的目标是相同的。而“异”则指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宗教、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更尊重每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以援助、发展支持为手段干预他国内政。事实上中国多年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也一直坚持这一理念。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开放需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照顾各方舒适度,不强人所难,不干涉他国内政”。[6]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7](P60)这些讲话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第二,是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的重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发展观倡导均衡包容,以“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为目标,将提供新的全球化发展理念。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全球化的分配不平衡使全球化遭遇严重的阻碍,英国“脱欧”、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甚至有日益壮大的趋势,在逆全球化思潮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包容性全球化理念,将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利用外部资源,发展经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希望更多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第三,与以往发展观的提出者不同的是,中国不仅是“包容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倡议者,更是新发展观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预计中国2017年GDP将达到12万亿美元,虽然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但5%-6%的增长率依旧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中国提出的互联互通将极大地改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倡议提出以来的2013年到2017年间,成果已经初步显现。2017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五通”的不断实现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

第四,体现了世界大同的发展理念。尽管世界经济低迷,民族、种族冲突及局部争端不断,但和平发展仍旧是主旋律。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认为世界各国共处一个地球,命运相连,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以“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题发表主旨讲话,进一步诠释这一理念,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8]“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

第五,希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来提高参与国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各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经济体竞争力及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尚不具备单独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将会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创新合作可以突破制度和文化差异,更容易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理解,使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更加容易。因此,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进一步表示愿同各国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中国还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9]所有这些将更好地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经济发展。

二、合作与共赢:“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初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主要建立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由于历史渊源、地缘及资源禀赋特别是与中国经济互补性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由于地缘优势和历史传统与中国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密切。有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或距离中国较远或者由于独立时间短,有些国家由于政治动荡或宗教冲突,与中国的合作较少,关系相对薄弱。下面我们将从地理区划的角度分析中国与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现状及特点,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互利共赢的成果及未来加强合作的方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很多位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更是与中国毗邻,因此从地缘政治经济的角度,亚洲是“一带一路”实施的重点方向。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基础和平台,如何与不同地区的区域集团进行合作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观的重点。

第一类,东盟十国。由于地缘优势和历史传统,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全面建成后,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由此带来了双方贸易的快速发展。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 628.5亿美元,是2000年的9.18倍。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 435.98亿美元,2014年为4 802.86亿美元,2015年为4 513.65亿美元。2016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4 522亿美元。*参见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2016中国统计年鉴。多年来,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开始逐年增加, 2016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为 102.79 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 5.2%,对亚洲投资流量的7.9%;存量为 715.54 亿美元, 占存量总额的5.3%,亚洲投资存量的7.9%。贸易和投资的增强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2016 年末,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 4 300 家, 雇用外方员工 28.39 万人。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官方和民间互信程度相对较高,各自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具有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基础,也是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双方互利共赢结果十分明显。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在十国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投资伙伴是新加坡。值得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引起重视并得到改善,2016年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降幅明显,而对其他国家的投资则有较大的增加。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经贸关系大大增强,例如,2013年,中国和缅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1.96亿美元。2014年增加到249.69亿美元。中国—东盟一体化程度较高,双边经贸关系相对稳定。 “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区域战略和东盟国家发展规划对接,完全符合东盟国家意愿,得到东盟国家的强烈回应。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共识。中国与该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搁置争议,真正实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会进一步增强与东盟国家在农业、资源、环境、交通、海洋、减灾救济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从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更合理的分工体系,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第二类,南亚地区。中国与该地区合作的特点是与该地区个别国家具有悠久的往来的历史,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始推进。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对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总额比较少。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及人口数量庞大的约束,南亚地区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诸多的不利因素使中国与这一类国家的合作受到一定的限制。部分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担心,以及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该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等使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政治和安全风险相对较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中国与该地区经贸往来产生或将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关于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议。中巴经济走廊全长3 000公里,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北接“丝路经济带”的喀什,南连“21世纪海丝之路”的瓜达尔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投资金额也由最初宣布的460亿美元升至620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增强中巴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促进整个南亚的“互联互通”,并形成联系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的纽带。目前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整体进展顺利,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双方在能源领域规划了17个优先实施项目,已有11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绝大多数项目将于2019年底前完工,届时将极大地缓解巴基斯坦国内能源短缺的现状,造福巴基斯坦广大民众。另一条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于参与四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资金问题也没有落实,所以走廊的建设一直没有进入实质阶段。

未来在继续加强与传统友好国家合作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该地区需要关注的是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斯里兰卡可以发挥连接亚非大陆、辐射南亚次大陆的区位优势,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内战使其基础设施等经济发展条件匮乏,随着内战的结束,该国开始实施全面经济发展的计划。加强合作符合两国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类,独联体七国。*七国指俄罗斯联邦、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事实上,中亚五国也是独联体国家(土库曼斯坦后来退出),但我们把中亚五国单独分出来进行研究。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合作与经贸往来的差异性及波动性均比较明显。俄罗斯是该地区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双边在政治经济上的合作远远超过该地区其他国家。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该地区国家的投资存量增幅明显。俄罗斯获得的直接投资最多,2016年,中国俄罗斯的投资存量为129.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这也体现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重要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和投资额均会不断增加。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一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比较高,甚至在某些领域居于世界前列。个别国家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具有相对良好的营商运营环境。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技术转让过程中限制相对较少,一些领域高新技术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是在原有的中苏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方科技合作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一些合作成果已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提高了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双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独联体国家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中,经济发展的资金相对匮乏,有些国家自身市场容量十分有限,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比较优势,符合各自的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利益,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991年独立后,这些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转型并不成功。同时这些国家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更高一些,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与该地区一些其他国家的经贸发展。但是俄罗斯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国内经济形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不景气,这些独联体国家开始寻求其他的发展途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联通,新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均通过该地区,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资本和活力,也为中国开拓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更好地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

第四类,中亚五国。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边疆接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通道的起点,加强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与该地区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双方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201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和投资呈稳步上升态势,中国与该地区贸易互补性比较强,中国向该地区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哈萨克斯坦总体水平要好于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也最积极,并提出相应发展战略与之对接。但是该地区政治经济风险相对较高,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官僚主义,腐败也比较严重,加大了外商投资的成本,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运营效率。中亚五国是多民族多文化汇集地,宗教冲突使该地区投资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并且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的互信程度高于民间。

第五类,中东欧十六国。中东欧与亚洲国家相比距离中国较远,除个别国家和地区外,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数量都不是很高。虽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使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个体差异更明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深厚,政治互信度高,都将对方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东欧是连接增长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西欧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中东欧也成为中国未来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1992年建成并不断完善的新亚欧大陆桥通过该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比北线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陆桥)减少行程3 000公里,比走海路费用节约20%,时间减少一半,使中国与世界大市场的距离更近。截止2017年5月,中国已经铺划了中欧班列运行线51条,国内开行城市达到28个,到达欧洲11个国家29个城市。

目前双方贸易额只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1%,投资存量占比仅为2%左右,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16+1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6+1合作”是一个双边和多边框架,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运输网络等几个领域。成立之初,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先后达成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体现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达成的共识,确定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具体合作方向和措施。双方强调,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推动中欧之间四大伙伴关系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发展,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16+1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边贸易额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的投资已涵盖中东欧5国12个项目。可以预见,在双方互信度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结 语

“一带一路”倡议尽管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它所体现的新发展观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既来自中国国内,也来自外部。中国应继续推进与中国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同时也应积极开拓和发展与政治经济往来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在推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建议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投资策略,开拓更多的合作领域;并积极开展双方民间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以及中国适用技术的转让,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更广泛的政府支持和民众基础。

[1] Pierre-Richard Agénor,Otaviano Canuto. Middle-Income Growth Traps[EB/OL].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6210.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12004/wps6210.pdf?se- quence=1&isAllowed=y.

[2] Pierre-Richard Agénor, Otaviano Canuto, and Michael Jelenic. Avoiding Middle-Income Growth Traps[EB/OL].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Premise note series 73792. https://openknowledge. 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16954/NonAsciiFileName0.pdf?sequence=1& isAllowed=y.

[3] Indermit S. Gill, Homi Kharas. The Middle-Income Trap Turns Ten[EB/OL].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7403.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2660/The0middle0inco me0trap0turns0ten.pdf?sequence=1&isAllo wed=y.

[4]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世界银行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09.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12-01.

[9]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 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n100/2017/0514/c24-407.html.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