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2018-03-13胡赟
胡赟
摘 要: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了老屋和小猫、老母鸡以及小蜘蛛之间的温情故事。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执教过程中,应充分揣摩文本以及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贯通生活常识与文学语言艺术之间分裂的现实,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学习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老屋;探究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部作品中老屋是“爱”的化身,正是因为老屋的默默付出,老屋就总也倒不了,主题充满正能量。笔者作为一名正在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和点化,使之从内在世界水到渠成地认同该课程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涵。
从三年级学生感知能力来说,表层的故事理解在现有阅读量的基础上并不成问题。而文章在叙写过程中的细节及其文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深意却不容易完全把握。因而,教师有必要从语文的自身特点入手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跨越和升级。教师启发引导的过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的学习方法和乐趣,进而在心灵深处推动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题就值得大做文章。作者教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请同学研读课题。课题一共八个字,但是重音落在不同的位置其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这一项工作对于熟知拼音并且学习过重音强调不同内容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成问题。学生们以游戏式的方式进入,发现课题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强调的内容依次为:总也、倒不了、老屋。而无论强调任何一个因子,课题都充满了神秘感。在学生普遍产生好奇心的过程中,作者及时将日常生活中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形成对接,使学生进一步产生现实层面的链接,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其实,课文左上角文字留白部分已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提供的可能性符合儿童期爱幻想的特征。教师在此时已经由答案的简单归纳者和公布者变为了引导启发者。
接下来,趁着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建立和带动起来,教师课堂又以一步步深入的方式,逐步展示老屋的精神、老屋和外界相处的情境以及整部作品所诉及的人与人之间建构互爱体系的价值理念。而理论的深化必须倚仗于感性的知觉。真正的启发式课堂应该做到循循善诱,最终水到渠成方能算作成功的课堂。因而,三个故事及其群体效应所指向的文本主旨必须以既关联又拆解的方式呈现,这样更加符合接受者的良性吸收。
文本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老屋和小猫。老屋觉得自己很老了,即将支撑不住了,这时候小猫来求助。教师第一个问题随之抛出:“老屋的决定会不会改变呢?”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教师在此就不能满足于外在的解读,而应进入文本内部。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从课文以及插图中能不能推导出老屋的特点?”该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观察概述能力,一方面也是对一二年级写话的回顾。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一起总结出老屋的特点:老、破、慈祥、和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抛出问题:“既然老屋都这么老了,小猫小小的声音他怎么能听到呢?我们家的老人都要戴助听器才能听到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建立了有效联系,大家的确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低潮之后,同学们又开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老师在此过程中尽量地夸赞学生们的推理可以充分调动其思考及表述的愿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做好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尽管小猫的声音很小,尽管老屋也很老,但是老屋很善良,很愿意帮助别人,非常认真地倾听。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深入文本的启发式探究中就得到了初步地解析。尽管后面两个小故事在叙事形态上呈现了重复性的特征,但仍然具有可开掘之处。外在形态上的重复符合儿童期学习的一般机理。但教师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发现重复之中的不同,并以此带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文本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老屋和老母雞。老母鸡遭遇了为难的情境,需要老屋的帮助,按照老屋的性格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教师在此需要启发同学们注意:“这一次,老母鸡的请求和小猫有什么不一样呢?”同学们很快发现母鸡需要在老屋呆21天。实际上,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时间的延长正是情绪情感变化的基点,但这一点无法直接用概括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只能打通理论和生活的通道才能真正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因此,我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上兴趣班有没有打卡21天的经历呢?”同学们对此热情回应,教师就此作了简短的理论阐释,同学们对于21天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入了。
最后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老屋和小蜘蛛。这个故事无疑将文本的情感和寓意再一次推向了顶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准两个问题:第一,小蜘蛛的声音极小极小,作者突出这一点的用意是什么?第二,小蜘蛛和老屋的关系实际上颠覆了前此两个故事中主角之间的关系。小蜘蛛从接受主体转向了互动关系主体。作者这样写的最终用意实际上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才完全升华出来。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教师需要在此强调程度的变化进行引导即可。
总体而言,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设计到课例的整个实施过程,教师都始终注重从学生的现有感知力度出发,充分建构生活和文本之间的对应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逐步启发引导,最终在一个和谐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应当将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作为教学之重点来思考和对待。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程良方.“引而不发,跃如也”——语文课“启发式”教学浅议[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第91页。
[2]陈栋.大力提倡“启发式”[J].教学与进修,1983年04期,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