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8-03-13何力
何力
摘 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指立足于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特征是职业化的学习情境、真实化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岗位化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学习成果等,在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中这一模式已得到普及,且更多的高校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文章主要分析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导向;“工作室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4
作者简介:何 力(1988—),男,湖北武汉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一、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对教学实训场地进行改造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以往的教学场所已无法满足这一模式的需求,这就需要对教学实训场地进行改造,结合企业的要求,对个性化的工作牌与工位牌进行制作,注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建立完善的制度与业绩指标,加强约束与奖励机制,从而创设正式的企业工作氛围。
2.筛选工作室学生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活动,即对于大一与大二上学期的学生,主要是给予较为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对于大二下学期的学生,主要是借助双向选择加入工作室,与企业一起联合培养,待结束生产性教学目标,学生毕业后即可正式进入企业工作。
3.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互联网工作室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引入企业化的考核制度,主要有:基本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业绩上墙制度,其中考核制度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业绩上墙制度指每个月公布学生的业绩,有效结合业绩上墙制度与晋升制度,不仅能够构建一种十分清晰的奖惩制度,还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提升目标。借助这三种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创造性,使其具备责任感,逐渐形成职业人的意识。
4.“产学研”运行体系
在互联网工作室中,立足于校企合作,具体运行体系为:企业教师给予学生专业培训,时间为1到2个月,在培训过程中需给予学生持续的真实项目的模拟训练,对学生的简历制作与发布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待完成培训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测试,只有通过测试的学生才能够进入实习期,即成为正式员工;在实习期间,可选择1带6的师徒模式,让学生正式接单企业真实项目;在学生毕业后,若其业绩达到相关标准,即可正式进入企业。借助这一运作模式,让学生在學校就提前感受真实的企业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实训基地所具备的真项目教学、真环境育人、真任务承担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人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其专业能力[1]。
5.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把评价体系和推举就业相挂钩,在判断学生的实训情况时,主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项目交易额积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热情。
二、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主要价值
首先,通过有效运用校企合作和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院可学习与借鉴这一模式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与工作室项目相结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其次,当学生在互联网工作室中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可在这一工作室教学中穿插真实的企业任务,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分层化教学与分层化工作任务,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企业项目,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需把好第一关,先对学生的任务进行审核,只有自己审核通过后,方可交给客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项目,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与综合技能,并感受到一个“员工”所应具备的素质,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将企业项目注入互联网工作室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使其及时掌握当前行业的标准与市场前景等,以此来让教师的教学内容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2]。
在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下,需及时掌握行业需求与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企业的项目案例对课程方向进行调整,通过有效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 蓉.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9):107-108.
[2]贺 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