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政模式探究

2018-03-13李丽军王勇

求知导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李丽军 王勇

摘 要:民俗文化课是一门综合素养课,是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之一。它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帮助其确立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中起协同作用,发挥育人功能,将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文章以民俗之传统节日习俗为例,对课程思政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传统节日;课程思政;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04

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慕课”(MOOCs)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HE3020)。

作者简介:李丽军(1977—),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教学。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了新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要培养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教学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思路

1.传统节日民俗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并熟知中国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民俗和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扬形成独到见解。第二,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审辩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德育目标。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节日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在我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教学可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难点是要将传统节日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

3.方法与途径

运用慕课、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探讨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主题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素养。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前利用云课堂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精心设计PPT课件,使学生更加感兴趣,并使上课时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二、传统节日习俗课程的教学原则

首先,本讲总体上按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进行设计结合细节设计。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与综合素养教学自然融合。再次,发挥本课程优势,挑选教学素材,选择的内容系统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多样化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效果。

三、传统节日习俗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课前预习阶段,利用云课堂上传要预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相关论文和视频资料,比如文化中国系列,使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有系统的学习,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以自我探索的形式完成预习作业中制作关于某个节日习俗的PPT,以便于课上和其他同学有更好的交流,并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与自己家乡习俗作比较。课上讲授和探讨阶段,以课堂展示、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播、传说、各种习俗,侧重点落在文化内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政教育上,例如,春节的内涵在于和谐、团结和大团圆。通过一系列的节庆活动牢固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中的亮点是结合实际探讨传承和创新部分。例如,通过阅读时事文章——《习近平为传统文化“代言”》[2],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凝结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而习近平赞叹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思想,体会他对“爱国”也有独特理解。纪念屈原,关键在于学习其爱国精神,过端午节,贵在过出爱国情怀,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评价和展望

本讲内容的课程思政探索只是刚刚起步,要达到课程的目标既需要教师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需要学生的互动和对内容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课程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最大潜能,才能使课程更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堂.文化自信与文明复兴[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10/c40531-29638329.html,2017-11-10.

[2]习近平为传统文化“代言”[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6-19/8540643.shtml,2018-06-19.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