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2018-03-13杨国伟
杨国伟
摘 要:学校德育的形式空洞,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缺陷,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使德育危机重重。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正能量的现实道德,是德育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危机;策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在新形势下,学生依然存在道德水平失衡现象。当前学校德育危机重重,必须思考对策。
一、当前学校德育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空洞形式的德育措施,脱离学生实际。长期以来,德育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成效不大。我们往往不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如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
(二)学校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缺陷。大多学校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校以应试之名压缩了德育的空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当德育与其他教学活动有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的冲突时,让步的是德育。成绩至上,对德育不感兴趣,学生早就学会在德育课上做一些诸如看外语、做数学题等对他们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德育只是一种花架子。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模糊,教师也把握不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很少对孩子正面教育,有的还造成消极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前,家庭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孩子的品德形成。如有的家长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溺爱,也可以打骂,父母的意志子女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导致孩子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又如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如满足孩子的金钱欲,纵容孩子犯错误,对孩子百依百顺,这类孩子常表现为霸道、蛮横、说谎、表里不一等缺陷。有些家长金钱至上、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给孩子以极坏的榜样。有的家长打麻将叫子女上桌换手气。家庭道德气氛不良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三)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贫富分化、消费反差易引起学生心理失衡,社会现实与书本教育的反差导致学生道德信念的动摇。传统美德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学生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道德现象,致使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集体主义观念较弱,不能摆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很多学生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缺乏社会基本道德。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应对当前学校德育危机的主要对策
(一)“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建设的关键。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德育应“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现在不少学生希望人人为我,却不想我为人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却不懂的为别人奉献和付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不懂得体谅他人;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尊重他人。这是当前中学生最大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再继续空洞化,脱离实际;在作风上,不能停留于压服和专制。有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扣分多、加分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后进生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停课,致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联系,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活动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學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例如暗示法,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暂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针对学生爱撒慌,推卸责任的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的主题班会,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针对学生的浪费和好逸恶劳的现象,开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户外实践活动。针对学生随地丢垃圾的现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板报宣传活动。针对学生自私自利的表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举行善待他人、宽容谦逊的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的现象,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活动。针对学生目前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善德育体系是德育建设的保证。“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的确,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首行是学校教育为基础,师德为魂。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提出“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
其次家庭教育跟进,家教为先。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中小学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不良品质习惯一旦形成,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真是事倍功半。让家长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学校与家庭多联系,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合适地解决问题,共同商讨教育办法,使学校和家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长和老师要狠抓苗头,对症下药,防微杜渐,使不良品德消失在萌芽之中。
第三社会教育为园地,实践为主。学生校外活动比重大、接触面广,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把学校、家庭、课外活动中心、社区机构、文化部门等组成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综合体,同时希望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建立社区学生和家长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考评制度。同时充分利用校外辅导员资源对各活动进行辅导。通过挖掘本地德育题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惩治扰乱学校正常秩序的行为保护师生的正当权益。宣传、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也要大力支持。
(三)强大的正能量的现实道德伦理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坚强支撑。任何学校道德都无法在现实道德伦理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我们的社会并非没有道德楷模,道德教化也从未间断。而改变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法律制度松弛无效的状况,追究执法者的失职,追究违法者的责任,才能培育良好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和伦理不能在空中楼阁中诞生,必须立足在法治的土地上。我们需要切切实实地把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我们一贯的德育教化结合起来。有道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能产生最好的道德教育作用。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所以,社会要大力推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本清源,为学校德育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
[2]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经济日报出版社
[3]张仁贤.零距离接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