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垄断、要素错配与自主创新

2018-03-13李勇邹荣王满仓

人文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

李勇+邹荣+王满仓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2000-2015年全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行政垄断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行政垄断不仅抑制了自主创新,还通过扭曲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所有制之间的配置进一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那么,打破政府垄断,矫正要素价格扭曲,实现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合理配置将是提高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長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行政垄断 资本错配人力资本错配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038.2;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2—0106—09

一、引言

进入新常态以来,自主创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根据张杰和周晓艳的测算,1998-2007年间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只有2.48%,其中,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2.66%,民营企业中只有11.46%的企业有研发活动;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1.70%,国有企业中只有12.67%的企业有研发活动。从总体上看,我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重要、实践中滞后”的不对称情形。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现阶段的自主创新困局呢?

除了企业内外部的特征因素(诸如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规模和竞争等因素)外,更多的学者从我国转轨时期的特征出发挖掘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张杰、白俊红和卞元超等人便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要素价格的扭曲(“低估”)不仅抑制了金融工具的创新,还制约了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有效需求的扩大,这限制了“需求引致创新”功能的发挥,并最终导致了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应该说,要素市场扭曲与新常态时期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特征性事实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的要素市场不仅表现为要素价格的扭曲,还表现为要素的(所有制)错配。从资本市场来看,银行信贷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银行信贷的流向受到政府的干预,导致信贷资源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国有垄断部门存在着工资“溢价”,这引起了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部门的错配。近来的文献发现,融资约束和人力资本错配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说明从要素(所有制)错配的角度分析其对于自主创新的作用将更具合理性。另外,要素错配更像是事实的描述而非原因,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又是什么呢?

沿着这个思路,本文强调行政垄断所导致的资本和人力资本错配才是导致我国自主创新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要素(所有制)错配仅仅是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信贷所有制歧视确保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是行政垄断的重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行政垄断导致了垄断部门的工资溢价,进一步导致人力资本错配和自主创新水平低下。行政垄断的程度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本错配的程度便越严重,自主创新水平也越低。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本文在对二者关系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行政垄断、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出有益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

本文认为,行政垄断是新常态时期我国本土企业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制)错配的重要制度基础,并进一步制约了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行政垄断的程度越高,要素错配的程度便越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也越低。具体来说:

1.行政垄断与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通过差异化战略制定垄断高价,是企业获得垄断地位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方式。而在位的垄断企业为了维持既有的垄断地位,还会继续增加研发投入,从而在行业中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因此,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创新的。然而,与发达国家垄断企业通过制定高价谋求垄断利润不同,中国的垄断部门与政府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垄断特征。我们主要从垄断部门的产权属性和分布特征两个方面论述行政垄断对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第一,从产权属性来看,中国的垄断部门属于国有垄断部门,其经营决策更多体现了政府的偏好。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偏好于那些具有“低风险、见效快、收益高”特征的短期项目,而对具有“高风险、见效慢、高收益”的研发创新项目不感兴趣。因此,与竞争性企业相比较,中国垄断部门的创新激励较差。第二,从分布特征来看,在经过“抓大放小”之后,中国的垄断部门主要分布于能源、水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关键性领域,但这些领域的“外部性”较强,在正常的环境下缺乏“自生能力”,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对这些部门进行“救助”,从而导致这些部门的寻租行为和软预算约束,并最终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结合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可供验证的命题1:

命题1:行政垄断程度越高,自主创新水平便越低。

2.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路径:要素错配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已经从“追求价格租金的行政垄断”转变为“扭曲要素价格的行政垄断”。在这一方式下,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规制、行政命令获得行政垄断,并利用这些权力扭曲土地、金融等要素的价格来诱导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政府偏好的部门或产业,这将导致资本在不同所有制部门的错配与垄断部门的工资溢价,并最终引起人力资本错配。靳来群等发现,1998-2007年所有制差异带来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损失每年都在200%以上,其中劳动力(人力资本)错配带来的TFP损失约为100%,资本错配带来的TFP损失约为50%。而从引起效率损失的原因来看,行政垄断是引起所有制差异所致资源错配的根本原因,行政部门通过设置市场进入壁垒、管制市场价格获得垄断势力,以及通过支配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金融体系为国有企业带来较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实现国有部门高利润以及员工高福利,这不仅会引起资本要素的错配,还同时会导致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和人力资本错配。endprint

(1)行政垄断、资本错配和自主创新

从资本要素来看,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中国的银行体系主要由国有银行所主导,其与政府、国有企业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造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国有银行的政治压力和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这三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了资本在不同所有制部门间的错配——信贷所有制歧视。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信贷资源错配问题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政府的行政權力,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结合,是导致金融资源错配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卢峰和姚洋指出,虽然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它在过去几十年从银行获得的正式贷款却不到20%,其余的80%则流向了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信贷资源的获取上具有“优先权”,银行还在抵押担保、还款期限上为国有企业提供诸多便利,中、小企业(非国有部门)面临着普遍的融资约束。在国有企业创新效率较低的前提下,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将导致本土企业的R&D投入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戴静和张建华检验了金融所有制歧视、所有制结构和地区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地区创新产出便越低,金融所有制歧视和国有经济比重每提高1个单位,将导致地区创新产出分别下降1.835和1.418个单位。张杰等还发现,融资约束对于中、小企业的R&D投入和自主创新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说明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化改革并没能够有效缓解金融体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抑制效应。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可供验证的命题2:

命题2:行政垄断和信贷所有制歧视的程度越高,自主创新水平越低。

(2)行政垄断、人力资本错配和自主创新

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维持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不仅会引起资本的错配,还同时会引起人力资本的错配。具体来说,在行政垄断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通常利用政府赋予的行政权力获得廉价资金、维持超额利润。但在“共享式”工资和“所有者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超额利润便转化为工资,这些部门劳动力的工资具有制度性“溢价”。尹志超和甘犁、姜丽卿和钱文荣等学者计算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结果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已经逐渐赶上并超过了非国有部门,两部门的工资差距在逐渐拉大。那么,在国有垄断部门的工资存在着制度性“溢价”和创新效率较低的条件下,具有更高教育水平和更多技能经验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将进入到垄断部门中,从而引起人力资本在国有垄断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错配,这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本在两部门间的配置效率,并最终降低了总体的自主创新水平。从微观上来看,张车伟和薛欣欣、薛欣欣和辛立国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源于该部门的人力资本优势。从宏观上来看,赖德胜和纪雯雯认为,现阶段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困境应该是由政府垄断型人力资本导致的,人力资本在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的错配是制约现阶段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的重要制度性约束。据此本文提出可供验证的命题3:

命题3:行政垄断和国有垄断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自主创新的水平越低。

三、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行政垄断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及其影响路径,本文采用2000-2015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相应指标进行实证检验,相应变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1.变量定义、数据来源和具体计算方法

本文选取专利申请增长率(AIPR)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自主创新。核心解释变量中,于良春和余东华从制度、结构、行为和绩效四个方面对行政垄断进行了测定,并据此编制了《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2000-2006)》,这一指数不论是理论内涵还是数据质量都是较为合理和全面的,故本文使用这一指数。对于2006年之后的数据则用该方法继续进行填充。为了验证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本文主要构造国有企业贷款比例(CM)和国有企业人力资本(HM)两个变量反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错配程度。但遗憾的是,从现有研究来看,还无法从现有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得数据进行计算。故我们使用“残差结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算,具体来说:

(1)国有企业贷款比例(CM):①首先将全部银行信贷划分为分配给国有企业的信贷和分配给非国有企业的信贷两部分;②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获取“各地区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原始数据,进一步计算出各地区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产出份额;③从相应年份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各地区银行信贷总额”和“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原始数据,进一步计算出“各地区银行贷款份额”;④假定分配给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与国有企业的产出份额存在着固定的正向比例关系,基于以上步骤计算出的“各地区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产出份额”和“各地区银行贷款份额”,利用“残差结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得出固定比例系数;⑤利用“各地区银行信贷份额”乘以固定比例系数,便可以最终求得“各地区国有企业贷款份额”这一指标。

(2)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比例(HM):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以往研究主要利用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人力资本,但受教育年限仅仅反映了人力资本的一个侧面。李海峥等利用国际上通行的J-F方法对中国国家和地区层面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于是,本文首先获取了中国地区层面人力资本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假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份额与国有企业的产出份额存在着固定的正向比例关系,并继续利用“残差结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便可最终求得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绝对和相对数据。

对于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已有文献的做法,分别选取了人均GDP(PGDP)、城市化(UBR)、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开放度(OPEN)四个指标。其中,人均GDP和城市化反映了需求(收入)因素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度反映了贸易和开放因素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endprint

地区层面的人力资本数据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网站,行政垄断2000-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于良春和余东华,2007-2014年的数据则按照同样方法进行填充。其他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以2000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对相应年份的产出进行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度则利用当年的中间汇率进行调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2.检验模型

式(2)和(3)中,MONit×CMit为行政垄断和资本错配的交互项,MONit×HMit为行政垄断和人力资本错配的交互项,分别检验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资本和人力资本错配渠道。

3.实证检验

本文的实证检验包括三部分:首先利用“残差结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估计资本错配(CM)和人力资本错配(HM)两个指标;其次利用式(1)估计行政垄断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式(2)和(3)估计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路径。

(1)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的估计结果

通过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F检验说明模型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效应,Hauseman检验说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也较为显著,说明各地区产出份额和各地区资本(人力资本)份额存在着固定比例关系的假定是较为合理的,产出的增加往往需要更多的信贷资本和人力资本(估计系数分别为0.2872和0.3892)。

在估计出自相关系数(p)后,便可以最终求得各地区国有企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绝对值和相对份额。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仅仅列出2000-201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资本、人力资本份额的时间序列均值,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通过图1和图2可以发现:①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和人力资本份额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这说明在行政垄断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资本和人力资本优势在短期内仍然是难以撼动的。但2000-2015年间国有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本优势逐渐减弱,反映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对其产生的影响;②从分区域的变化结果来看,国有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本优势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等地区国有部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优势较少,中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湖北和江西等地区国有部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优势较大。这说明越是落后的地区,通过行政垄断来维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动机便越强烈,非国有部门受到的限制便越严重,其结果是导致大量的信贷资源和人力资本向国有部门倾斜,这与人们的直觉认识是一致的。

(2)行政垄断与自主创新关系及其影响路径的检验结果

为了验证命题1,本文首先利用式(1)对行政垄断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F检验和Hauseman检验的结果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是较为合适的。固定效应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MO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为了控制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内生性,本文又分别使用TSLS和GMM方法重新进行估計,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行政垄断(MON)每提高1个单位,将导致自主创新水平(ΔIPR)分别下降0.85和2.03个单位,说明在行政垄断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被扭曲、创新绩效被降低,并最终阻碍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大都显著为正,说明需求和开放因素对于自主创新具有正面影响,这与现有文献的分析结果一致,故不再详述。

进一步,本文利用式(2)和(3)对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路径进行检验,估计结果见表5。

首先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发现交互项MON×CM和MON×HM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且行政垄断和资本错配的交互项(MON×CM)的估计系数要小于行政垄断和人力资本错配的交互项(MON×HM)的估计系数。为了控制遗漏变量所产生的内生性,本文进一步采用TSLS方法进行估计,为了保证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不可识别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不可识别”的原假设,工具变量的秩条件得以满足,进一步的联合显著性F检验(Wald F Test)大于10,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具体的估计结果中,交互项的系数均显著为负。最后,为了控制双向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内生性,我们又利用GMM方法进行了估计。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Sargan Test)和自相关检验(AR(2)Test)分别说明了工具变量和估计方程的可信性,具体的估计结果中两个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说明行政垄断通过要素错配影响自主创新的中介路径是较为可信的。在行政垄断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虽然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获取上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仅没有用于研发创新活动,反而用于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中,这不仅导致了国有部门本身创新活动的下降,还通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错配制约了非国有部门的创新活动。因此,行政垄断和信贷所有制(国有垄断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自主创新程度越低(以GMM方法的估计结果为例,行政垄断与资本和人力资本错配的交互项每提高1个单位,将分别导致自主创新水平降低0.37和0.56个单位)。即命题2和命题3得证。

四、结论和进一步的建议

对于新常态以来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困局,已有文献从中国转型时期的事实性特征出发,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于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然而,我国的要素市场不仅表现为价格的扭曲(低估),还表现为要素资源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的错配。因此,分析要素错配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将更具合理性。不仅如此,要素错配更像是对已有现实的描述而非原因,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国本土企业要素的错配?导致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又是什么呢?本文认为,要素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的错配对于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它是行政垄断的具体表现形式。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探讨了行政垄断、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行政垄断是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其通过扭曲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造成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错配,挤出了本应用于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在国有企业创新缺乏效率的前提下,行政垄断将抑制自主创新,行政垄断和信贷所有制歧视(人力资本错配)的程度越高,总体的自主创新水平便越低。为了验证以上逻辑,本文利用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行政垄断影响自主创新的内生机制及其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据此得出的政策性启示包括:

(1)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与方式,消除行政垄断,实现政府部门与国有垄断部门利益的分离。从近来相关文献的讨论和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行政垄断是要素(所有制)错配的制度性基础,信贷所有制歧视、垄断部门的高收入仅仅是行政垄断的表现而已。如果不破除行政垄断,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便无从谈起。而其核心便在于实现政府部门与国有垄断部门利益的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有企业与政府权力长期结合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庞大利益集团的垄断,地方政府也才能丧失进行行政垄断的动机,软预算约束以及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也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2)矫正要素错配,实现资本和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在破除行政垄断的基础上,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错配,实现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的合理配置仍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包括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消除信贷所有制歧视的相关措施(例如构建金融体系内部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还包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行业工资溢价等改善人力资本错配的相关措施。

责任编辑:牛泽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发展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升级研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