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应用钼靶X线联合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3-13张本超
张本超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调查显示乳腺癌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1/10,该项疾病无明显特点,患者多在无意间发现,且不加以重视,使得疾病未在早期得到有效、正确的治疗,故此疾病检出多在晚期,不仅对患者身心造成干扰,还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质量。临床应针对该项疾病及早实施诊断、治疗,在对患者生活、心理、机体影响的前提下,增加其生存时间,故此实施研究,为高效、准确的筛查提供价值和依据。随机选择82例乳腺癌患者,为其实施钼靶X线联合螺旋CT诊断,结合研究数据观察诊断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2例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分为2组(随机表法),即每组41例样本。研究组: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5.5±11.5岁;左侧病变患者20例,右侧病变患者21例;对照组: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5.2±11.5岁;左侧病变患者19例,右侧病变患者22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研究标准(P>0.05),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可实施研究。研究纳入无脏器损伤、肿瘤单发患者,但需排除其他乳腺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钼靶X线
于经期后1周实施检查,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并将前胸完全暴露,使用钼靶X线摄影仪从内上方至外下方进行内外斜位扫描,参数设置为电压:30 KV;电流:100 mAs。扫描结束后保持两侧乳腺平坦实施轴位检查,对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1]。
1.2.2 螺旋CT
指导患者取俯卧位,使用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定为电压:100KV;电流:100~120 mAs;层厚:5 mm;层距:5 mm;窗宽:300~500 Hu;窗位:0-50,完成后,对乳房下界至腋窝顶范围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其具体情况。若病灶较小可采用薄层扫描仪对乳房下界至腋窝顶范围进行扫描,设定参数为层厚:2 mm;层距:2 mm;观察其具体情况[2]。联合检查:CT发现异常联合X线确诊,X线发现异常联合CT确诊。
1.3 观察指标
诊断准确性评估:结合病理结果对准确性进行判断。CT诊断标准:(1)合并或不合并的钙化肿块组织;(2)不规则病灶;(3)病灶边缘呈毛刺征。X线诊断标准:(1)不规则肿块;(2)结节影;(3)毛刺征;(4)分叶征;(5)边缘模糊等属于直接征象[2]。(1)乳腺结构紊乱;(2)血管分布异常;(3)导管征等属于间接征象出现直接征象1项及其以上,间接征象2项及其以上,可确诊[3]。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2.0分析,患者计数资料(准确率)用x2、%表示;2组数据资料对比,P<0.05,具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诊断准确率评估,研究组阳性检查率对病理结果对比无差异,且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率评估(n、%)
3 讨 论
对乳腺癌临床死亡率调查显示,该项疾病病死率高达42.00%,研究人员对其发病原因尚无明确定论,但多认为与遗传、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结合临床经验该项疾病早期无症状,故此增加诊断难度。
本次研究对选取的患者实施联合诊断、单一诊断,通过符合率的高低对诊断价值进行判断,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2.68%病理结果对比无差异,这与刘泉清[4]研究一致,故此证实研究价值。分析:CT检查在空间和组织密度的检查上均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且对钙化阴影敏感性极高,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大小、高位等情况,通过对乳房下界至腋窝顶范围的扫描,探查疑似病灶,通过组织活检对病理分型进行判断,进而制定治疗方案。但基于该项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的特点,致使CT检测准确率下降。钼靶X线检查不仅具有高分辨率、良好的重复性,且属于无创、无损害性操作,其根据组织显影并病灶范围进行判断,在实际检测中对密度较低的病灶组织显影效果较差,故此两者联合进行诊断,对各项技术检查中的不足进行弥补,提高整体诊断准确率。
综合上述,乳腺癌患者行钼靶X线联合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其较单一检测方法准确率高,值得临床诊断实施,有助于为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