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价值观察
2018-03-13陈晓岚
陈晓岚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妇产科,广西 南宁 530000)
习惯性流产在临床中是指孕妇妊娠20周前连续3次以上出现胎儿或妊娠物丢失表现,临床病例相对少见[1]。有临床[2]指出,习惯性流产可能与机体部分凝血功能障碍有关,故而给予抗血栓治疗,提高其自身状态即可准确降低流产率。基于此,就本院49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开展研究,旨在为明确阿司匹林肠溶片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于2016年12月~2018年1月治疗的98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2组患者均为女性,治疗组年龄20~40岁,平均(29.6±1.4)岁,流产次数2~3次;参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29.8±1.3)岁,流产次数2~3次。2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x2/t检验得出P>0.05,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基线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钠(生产企业: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编码 01180201)皮下注射,5000 IU/次,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德国Bayer Heal公司生产、药品编码 010301)口服,100~200 mg/次,每日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研究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活产率、流产率及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酶时间进行测定,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在处理数据时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表示,采取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活产率及流产率对比
治疗组活产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高,流产率则明显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活产率及流产率对比[n(%)]
2.2 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2.04%(1/49),参照组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16.33%(8/49),其中治疗组羊水过少1例、妊娠高血压0例、胃肠道反应0例,参照组羊水过少2例、妊娠高血压3例、胃肠道反应3例,治疗组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少,有统计学意义(x2=4.404,P=0.036)。
2.3 D-二聚体指标及凝血酶时间对比
治疗组D-二聚体指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凝血酶时间则长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二聚体等指标及凝血酶时间对比
表2 D-二聚体等指标及凝血酶时间对比
组别 n D-二聚体(ug/L) 凝血酶时间(s)治疗组 49 112.24±18.62 16.65±1.22参照组 49 125.55±20.42 17.88±1.19 t 3.371 5.052 P 0.001 0.000
3 讨 论
习惯性流产在临床中是指机体连续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且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3]。据临床资料[4-5]记载,习惯性流产具体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缺陷、内分泌失调等,部分患者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即长期接触砷、铅、甲醛、苯等化学和放射性物质导致流产。习惯性流产早期患者可出现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等,晚期出血量会出现增加,痛感增强,直至妊娠物流出,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以往临床针对习惯性流产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即给予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抗血栓药物,可准确降低血液黏滞度,恢复或增多产妇胎盘组织的血液灌流量,并且经服用可快速发挥药效,生物利用度高达85%~90%,持续时间较长,且不会透过胎盘而对胎儿造成影响[6-7]。但由于产妇分娩后并发症较多,导致干预效果降低,影响其自身健康[8]。因此,有必要给予其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为水杨酸的衍生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功效,近年来通过对阿司匹林肠溶片开展研究指出,该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应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能够提高产妇自身血液及生理状态,进一提高活产率[9-10]。本研究结果,治疗组活产率(93.8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9.39%),分娩后并发症发生率(2.04%),低于参照组的(16.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等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表明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对新生儿及孕妇自身安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习惯性流产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流产率,并在改善D-二聚体指标的同时,控制分娩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