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凉山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
2018-03-13张莹莹
文 张莹莹
“两年前这里全是荒山坡地,由于气候寒冷,种植的农作物长不好,种地的收益还不够人力成本,老百姓情愿让地荒着。”肖倩说,开发曲靖市富源县多乐原风景区向附近农户租地3000亩,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增收。除了每年每亩租地费用600元,多乐原风景区还解决了当地农户200人左右的就业,种花、管理、保安、服务员等,都是用的当地村民。
黑色的煤灰,黑色的路,冬天太阳落山后,车辆行驶在富源县的320国道上看窗外景致显得十分荒凉。光秃秃的山,灰蒙蒙的天,在红色旗帜的指引下到达多乐原风景区后,充气饱满的“彩虹门”与沿途的荒凉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前,富源县多乐原风景区试营业迎客。这背后,是一个煤炭大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胆尝试,更是旅游扶贫的生动实践。
煤炭大县的产业 “蜕变”
过去说起富源县,大家所知道的就是煤炭。说到富源,很多云南人会说那是一个满大街豪车,富得流油的地方。其实不然,富源县还戴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的确,富源的富在云南是出名的,但记者在富源采访时也了解到在富源县的很多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常年缺水,生态与生活环境恶劣,很多村子存在着生活、就学、就医、就业、饮水等难题。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是富源县扶贫办材料中常用的语句,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从一些资料数据中,可以看出富源县有很多人的生活依旧贫困。
贫富差距在当地依然很大。富源是云南省煤矿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县份,也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区,1999年煤矿改制,大量村镇集体产权的煤矿成为私人企业,少数人因煤成为了富人。
煤矿富了一部分人,也给富源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由于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水域污染等成为了富源今日的发展之痛。
富源县因煤而兴,迎来过经济发展“黄金十年”,也因煤而困,遭遇了经济“断崖式”下跌。
面对“资源困境”,在产业结构调整面前,富源县突出“产业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激发“城镇潜能”建设新县城,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源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
在转型突围中,云南胜境启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早了一步。从煤矿转型到旅游,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度,但云南胜境启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倩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富源不适合做旅游,但很多外地人知道富源有这样一个四层溶洞后,纷纷来探访,想要进行开发。2016年得知富源这个风景区要打造成七彩胜景旅游的核心项目,作为富源人,我们回到故土准备为家乡做一些贡献。”
“两年前这里全是荒山坡地,由于气候寒冷,种植的农作物长不好,种地的收益还不够人力成本,老百姓情愿让地荒着。”肖倩说,开发多乐原风景区向附近农户租地3000亩,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增收。除了每年每亩租地费用600元,多乐原风景区还解决了当地农户200人左右的就业,种花、管理、保安、服务员等,都是用的当地村民。
用乡村生态旅游保护大自然
回到家乡投资旅游产业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告诉富源人要改变大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所以,整个多乐原风景区内建筑主打古朴部落原生态,重创意重环保,土坯房、茅草屋、木床、木门、树枝灯,每样物件都是纯手工,原生态的打造。
“多乐原风景区过去是荒山,现在把自然的山坡、溶洞等资源有效转化为景点,实现了精准扶贫、有效扶贫、成片扶贫、持续扶贫,在餐饮、住宿等产业链上突出当地的乡土特色,既延伸了产业链,又能够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对于多乐原风景区以旅游带动扶贫的做法,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虎才十分赞同。他还指出,该风景区最大的特色就是溶洞群具有较强的科考价值,要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同样的,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明庆忠也表示,像多乐原风景区一样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
除了震撼人心的地下四层溶洞外,多乐原风景区的地面风景也是区别于我省很多景区的。一条用棚户区改造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椽栈道跨越了一片月季花海,待到鲜花怒放时,这里不仅是很好的拍照胜地,还可以普及花卉知识。
而正在建设中的云贵高原本土野果采摘园,则将把云南本土所有可以食用的野果都凝聚在此,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在云岭大地上哪些野果是可以食用的。
“在这里,科普与生态得到了很好融合。”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嘉学说,云南发展难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山区特别多,贫瘠的山地耕种难,但这些山地坡形好,有着优美的线条,如果能够让这些山坡都穿上花衣,必将是一道道别样的美景。
用乡村旅游带动脱贫
云南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在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就涉及4个,贫困发生率15.49%,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省份之一。
为加快云南省旅游扶贫开发,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2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1%;乡村旅游总就业人数达到270万人以上;累计带动8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云南省坚持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旅游发展,实施精准旅游扶贫工程,2016年至2017年9月,累计带动超过35万贫困人口脱贫。
按照《意见》,云南省将以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为方向,积极推进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美丽乡村、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度融合,通过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加大精准旅游扶贫力度、加强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旅游乡村、加强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等7项举措,全力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步伐。
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后,寂静凋零的农村再度热闹活跃起来,农村传统文化在流动升值中得到传承发扬,农村存在的许多积弊随之消失。
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带动下,打工者回来了,年轻大学生回来了,资本回来了,政府的政策、资金、公共产品也更多向农村倾斜。这对改变农村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股力量让寂静的农村再度热闹,让凋零的乡村再次繁荣,让荒芜的土地再现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