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研究生师生议题的建构
2018-03-12于缘
于缘
摘 要 媒体在研究生师生议题报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主流网络媒体应是对事件报道最真实最可靠的传播媒体,是对社会对受众最负责任的媒体。由于研究生师生负面事件频频发生,高校、导师、研究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媒体的报道不仅影响受众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认知,还会成为高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文章主要通过对2010—2018年腾讯网的220则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考察新闻事件是如何被报道和呈现的。通过内容分析得知网络媒体对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的整体情况是:报道主要采用道德评估框架;报道类型主要为消息;报道的角度集中在研究生师生矛盾冲突;其新闻的主要来源是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凸显的主角是研究生导师;新闻倾向的呈现多以负面立场为主;在对受众策略上,新闻报道对受众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态度。最后对媒体研究生师生议题的新闻报道品质的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师生议题报道;网络媒体;新闻框架;导师;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102-05
1 研究背景
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长37万人,增幅达18.4%,中国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数量突破后更应重视质量。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争夺的关键点。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为最高价值目标,需要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促进和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师生的和谐关系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这样既有利于师生间显性知识的传递,也有利于双方的知识合作与创新开展,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探究与学术创新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媒体上关于研究生师生议题的报道也随之增多。这些新闻报道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不同的报道角度,在媒体上呈现出关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内容的建构,进而影响受众对研究生师生群体的判断和社会认同。本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网络媒体研究生师生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其建构呈现,并指出新媒体在相关问题报道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研究理论基础
框架理论强调的是信息处理时的选择,排除,重组等过程中所形成的诠释结果。甘霖(W.A.Gamson)认为,框架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界限(boundry),即是人类用于观察世界的镜头,镜头内的实景成为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一类为架构(building frame),即诠释社会现象,人们借由框架建构意义,来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坦克德(Tankard)认为框架是新闻内容的中心思想,是透过选择强调、排除与精致化的过程,提供受众新闻议题。安特曼(Robert M.Entman)指出在传播过程中至少有四个部分和框架有关联,即传播者、文本、接受者和文化。框架具有界定问题、诊断问题原因、做出道德判断以及建议解决方案等作用,框架包括选择和凸显两部分,会影响文本对受众的框架效果。吉特林(T.Gitlin)认为每则新闻都采用一种框架,排除掉与所选用框架不合的资讯,每则新闻都代表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强调新闻报道所选择的框架,是为了凸显新闻框架的意义。塔克曼(Tuchman)在《制造新闻》(《Making News》)一书中指出把框架概念放在大众媒介建构真实的过程中,就可以称为新闻框架(News fram)。新闻框架即新闻记者选择新闻素材的过程,会事先决定素材的重要与否,他们认为重要的材料进行采访,收集和写作。新闻理论框架认为,客观真实并非独立存在,新闻报道是选择某些素材加以重组而建构社会真实,框架的过程才是真实建构的来源。综上所述,框架是呈现事物的一种架构,呈现出具有某种意义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本研究选用新闻内容作为框架分析的内容,来探讨媒介框架的呈现及媒介对这一议题的建构。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拉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本文以传播内容文本中“量”的变化来推断“质”的变化。
3.1 分析类目建构
类目的建构是决定内容分析法和整个研究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根据研究需要,类目建构的来源有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论文以及查阅国内媒体上有关研究生师生议题的新闻报道。
类目的种类分为说什么(what is said)和怎么说(How is said)两个类目。接着将这两个类目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以便更好的研究。
录入原则说明:如果某一新闻报道内容不只出现一个主题框架,包含两个或多个框架,那么根据文章标题和整体,判断哪一个主题框架为核心框架。所有类目的录入按照标题导语最为显著的原则。下面将对具体的类目进行阐释和编码:
说什么(what is said)类目,主要由主题类目、向度类目、主角类目、来源类目、倾向类目组成,具体见表1。
怎么说(How is said)类目,由报道形态类目、策略类目、报道篇幅类目组成,具体见表2。
综上所述,编码表见表3。
3.2 分析单位:则数
分析单位是内容分析最基本的单位。在考察研究目的之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则数作为基本归类单位,对“则”的定义如下:凡有关研究生师生议题的,可独立表达某一新闻主题的报道形态,就称为一则。以一则报道的内容作为分析的单位。
3.3 研究对象与范围
3.3.1 研究对象
2018年2月26日,国家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报告从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覆盖率与影响力、媒体满意度三个大方向出发,对2017年中国主流综合性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了调查与评估。报告显示,网络媒体在综合影响力方面,已经形成了以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为主的第一梯队。在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影响力、媒体满意度方面,腾讯网和腾讯新闻客户端是位于第一梯队的商业类媒体平台。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凭借其对的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追求,以及“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品牌精神,获得网民高度评价,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的生态,商业门户网站在国内影响力远超专业新闻网站。因此,基于公信力和覆盖率的考虑,选择腾讯网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3.3.2 研究范围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这一建议主要针对理工科专业。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的基础上,研究生导师不仅是学生论文的指导老师,同时也成为了科研经费和生活费的直接来源。有研究者指出,这一制度可能会造成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之间、不同学术资历和研究能力的导师之间出现马太效应,研究经费和学术资源会向本就强势的学科和教师集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与此同时,潜在的后果是让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某种意义上的老板-员工的雇佣关系,学生的劳动报酬、生活费和奖学金全部仰仗导师,而这一雇佣关系又是非正式的、不被法律承认的,自然也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故本研究以样本的选取范围将从2010年—2018年八年间的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选取范围即所有导师和研究生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导师制度、师风师德、师生交往或矛盾冲突等新闻报道,单一有关研究生新闻报道,若跟研究主题关系不大,不予纳入样本。本研究仅选取代表腾讯网观点的新闻,即其新闻来源由腾讯网把控,而自媒体客户端新闻无法代表腾讯网新闻立场,不予纳入样本。
按照抽样的原则选取范围,输入“研究生”“导师”关键词除去不符合本研究要求或者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新闻报道,并剔除重复的新闻,从慧科新闻数据库中选取样本共220则,其各年份的新闻报道分布如表4。
3.3.3 编码者与信度检验
在信度检测上,至少从样本中抽取10%的样本数量来做信度检验。按照此规则,本研究随即抽取30则,按照公式,得出信度为:0.93。已达到0.90信心水平以上。
3.3.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是频数分析(Frequency)和交叉分析(Cross-analysis)。
4 研究結果
4.1 研究生师生议题报道的整体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的大体轮廓是:
1)报道形态以消息为主,新闻切入的角度多以师生矛盾冲突、师生交往学术交流以及导师权力行使三个角度切入为主;这和高校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师风师德热点问题有关系,而高校和政府的监管和规范则是改善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所以新闻角度为解决处理和政策支持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2)新闻主题框架使用最多的是道德评估框架,其次是建议解决框架,最少的是因果解释框架和责任框架;这也说明当前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新闻报道中,责任归属方面的新闻内容较少,而因果解释框架可以更好地厘清新闻事件的事实和发展,让受众发现事件背后复杂的原因。
3)新闻倾向的呈现多以负面立场为主,负面报道的频率远远多于正面报道和中立报道。
4)新闻主角以导师为主,其次为研究生,而涉及导师制度和科研制度制定和实施的政府和高校的比例却较少。消息来源以代表体制内官方话语权的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来源为主,但仍有9.5%的比例是来源于非官方来源。
5)新闻报道对受众策略以态度为主,即获得关切研究生师生问题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涉及知觉和知识方面,技能和参与的受众策略使用的最少。然而参与和技能是可以引导受众直接在实际生活中对研究生师生问题的改善有所行动的,而这部分在媒体的报道中涉及很少,大多为事件的知晓和评论。这和媒体、高校、政府切实开展有关研究生师生关系共建的活动有关,有活动的展开,师生才可参与其中。
4.2 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倾向分析
通过对新闻倾向的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样本量较多的报道类型中,消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都以负面报道的数量为主,这和整体的新闻倾向是一致的。
2)从新闻主角上说,负面报道的主要新闻角色是导师,其次为研究生。由于消息来源的限制,官方来源的数量多,所以关于高校和政府的新闻角色多为中立报道。而导师则成为师生议题报道中的众矢之的,成为负面报道的主要对象。
3)从新闻倾向上来看,负面报道中出现新闻角度最多的是师生矛盾冲突;正面报道中出现新闻角度最多的是师生交往及学术交流;不同的新闻内容,呈现的新闻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4.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通过对新闻主题框架的分析,总结出以下两点:
1)负面报道中采用最多的主题框架是道德评估框架,中性报道中采用最多的建议解决框架。负面报道则多针对的是导师和研究生的矛盾纠纷,所以多采用道德评估框架。中性报道则多为研究生师生问题的建言献策。
2)界定问题框架和因果解释框架的新闻报道中主要涉及的新闻角度是研究生师生矛盾冲突;道德评估框架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导师权力行使;责任框架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师生责任义务;建议解决框架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解决处理及相关政策支持。可以看到在导师权力行使和师生矛盾冲突这类争议性比较大的议题里,道德评估框架远高于因果解释框架,媒体对此类报道的态度是尽可能的造舆论热点以影响受众对问题的关注,而并非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5 总结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果
从内容分析结果得知,在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中,道德评估框架是使用最多的新闻主题框架,最少采用的是因果解释框架和责任框架。虽然样本量有限,但分析结果至少可以看出在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大力扶持的时间内,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侧重点。媒体在报道研究生师生议题中,报道类型为消息的占到了近五成,报道的角度集中在研究生师生矛盾冲突。新闻的主要来源是官方消息来源,占到了九成。媒体在报道中凸显的主角是研究生导师。报道的篇幅集中在中长篇幅(1 000~1 500字)和较长篇幅(1 500字以上)。媒体在报道中,主要侧重新闻倾向是负面方向,负面报道数量远远多于正面报道。在对受众策略上,新闻报道对受众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态度。
负面报道的主要新闻角色是导师,且负面报道出现新闻角度最多的是师生矛盾冲突。负面报道中采用最多的框架是道德评估框架,中性报道中采用最多的是建议解决框架。界定问题框架和因果解释框架涉及的新闻角度是研究生师生矛盾冲突,道德评估框架的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导师权力行使,责任框架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师生责任义务,解决建议框架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角度是解决处理及相关政策支持。
5.2 对媒体关于研究生师生议题报道的建议
互联网已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舆论斗阵的主战场。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受众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作用。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对于维护高校校园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定量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依据研究结果,结合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精神及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本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供政府和媒体参考。
5.2.1 加强高校正面新闻宣传,针对负面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所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要让媒体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更好地凝聚人心。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中,负面新闻的远远高于正面新闻。负面新闻报道好似一把“双刃剑”,报道得法能够发挥其正面效果,报道不好反而会引起社会恐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要使负面新闻报道真正发挥其正面效果,必须掌握方法,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建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适度增加负面报道。应平衡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数量,在正面报道的同时适度增加负面报道,不应让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比例失重。正面报道应当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引导性,起到一种积极的、弘扬正气的作用。任何新闻报道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量,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引起受众对高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恐慌,放大社会阴暗面,这样就带来了不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应控制负面新闻在一段时期内的报道数量,平衡舆论,处理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应集中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主流。
2)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报道新闻也需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注重时效性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新闻报道要深入全面,要基于实地调查考察,注重事件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避免社会恐慌。
3)不过度渲染,以情以理引导舆论,启迪正面思考。在新闻报道当中,采编人员应注意不要使用与新闻客观性背道而驰的渲染手法。用煽情主义或夸张夸大的手法进行主观渲染,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借此吸引受众的关注,这样极易造成新闻的部分失真,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媒体应该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注重舆论引导,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和法律法规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人希望,给人启迪。
5.2.2 在受众认知策略中增加技能和参与的报道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受众认知策略中,技能和参与的报道比例和频次是相对较低的,而这两个策略可以引导受众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参与到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中。技能可以将一些真实的交流技巧和相处策略传达给受众,使得受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和实践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校园。参与则是可以引发受众在实际生活中参与到改善师生关系的活动中或引发关于制度和规范的改革。这就寄希望于媒体、高校、政府联合起来举办师生关系共建的活动,并得以推广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促使相关制度和规范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5.2.3 报道中应注重因果解释框架和责任框架的新闻
在师生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注重因果解释框架和责任框架的新闻报道。因果解释框架可以更好的厘清新闻事件,将事实完整的展示给受众,特别是针对受众关注的焦点和疑问进行后续的调查采访,这些后续的新闻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责任框架可以更好的厘清责任权属问题,比如一件热点事件发生,应该由哪一方承担,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这样也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5.2.4 提升原创新闻的生产能力、传播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5%比例的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来源于网站原创来源,4.5%是属于网络媒体自身设定的专栏。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商业网站必须获得了由国家网信办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才正式具备新闻转载和传播资格。腾讯网于2018年获得了该许可证,商业媒体应该坚信内容的价值,坚持真正的好内容。比如针对引发舆论热点的事件,商业媒体网站应进一步扩大消息来源,加强和高校、学术机构、政府的合作,积极打造有价值的原创内容,让单一的新闻事件更有深度、更走心。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EB/OL].[2008-08-20].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59.htm.
[2]习近平新聞思想讲义(2018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3]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4]施鹏.论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39.
[5]李捷枚.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及启示[J].求知导刊,2015(11):12-13.
[6]陈阳.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4.
[7]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1).
[8]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J].大学时代论坛,2006(3):24-25.
[9]王雷,申从芳.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东南传播,2009(5):137-138.
[10]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88-91.
[11]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86.
[13]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一理论与实证[M].中国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91.
[14]沃纳·塞弗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5]徐正林.研究生师生关系网络舆情之管窥——基于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分析[J].学园,2012(12):78-82.
[16]Dietram.A.Scheufele.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winter 1999.
作者简介:于 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新媒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