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江苏广电的纪录片看省级电视台国家故事讲述者的角色担当

2018-03-12阎旭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纪录片

阎旭

摘 要 讲述国家故事,是目前从国家级媒体到网络自媒体的一个重要创作内容。而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在其中具有关键分量。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省级电视台利用纪录片打开了一定的发展局面。该文通过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出品的部分纪录片进行分析,试图以此为例,对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国家故事类纪录片时的角色担当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国家故事;媒体融合;纪录片;省级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008-05

1 讲好国家故事势在必行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来,“中国故事”体现了其在国家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概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在树立民族自信心上,更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国家故事的讲述,学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赵新利、张荣在其论文《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中指出,国家故事的讲述可以有多种叙事文本,在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过程中,故事化的传播策略有益于塑造更为全面丰满的国家形象。王嘉婧也在其论文《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中国故事”选择》中指出,为提高国家形象塑造的效率和与准确度,媒体产品的生产应以传播目的和受众接受习惯为导向,成为有的放矢的传播行为。

而国家故事讲述者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紧密把握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多点着手,力求最有效果的传播方式。

1.1 把握媒体融合趋势,为国家故事营造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讲,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之前更为进步与便捷。国家故事的讲述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应,必须正视并利用好媒体融合这一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媒体的融合,带来了受众的聚集化与专业化。以用户搜索为核心的精准推送,固然让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位网民都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信息茧房的形成,也为信息在不同受众之间的传播带来了障碍。因此,国家故事的讲述,不应当只在关心政治、对国家大事与国际事务乐此不疲的群体之间传播,而是既要对外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舞台上传播,也要对内在普通的民众百姓之间传播。国家故事的讲述,要努力打破信息茧房,形成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一体化效应。

1.2 讲好国家故事,纪录的方式独具意义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在讲好国家故事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真实的内涵,为作品带来了更高的可信度。相比电影、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更加贴近真实,用最真实的事件去表现国家故事这一宏大主题,观看者的心里认可程度也会更高。因此,我国的国家故事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纪录片的形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诸如《舌尖》系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作品,在国外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反响。

而讲好国家故事,对于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对于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更是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用真实事迹见证国家发展强大的良好契机。而这一契机,对于纪录片行业本身也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1.3 讲好国家故事,离不开省级电视台的参与

从创作主体来说,讲好国家故事,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固然当仁不让,但省级电视台作为我国媒体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述国家故事方面,同样具有天然的责任。对于省一级电视台来说,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趋势下有所作为,不仅是坚持党的宣传路线,进行文社会主义化创作的体现,也是重新认识自身,正确发挥平台作用,在新媒体大潮中创新发展,为自身赢得一席之地的努力。

2 纪录是手段、融合是环境、电视是平台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省级电视媒体应当在把握好“国家故事”这一主题的同时,处理好媒体融合、纪录片和电视台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

2.1 纪录片行业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发展势头较好

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视频传播的碎片化、4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等技术层面的便利条件进一步发展,都给传播环境带来了大的变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

而纪录片产业近年来也紧紧把握这一发展趋势,配合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扶持,在《舌尖》系列、《航拍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带动下,不仅守住了固有的电视传播阵地,还在互联网和院线传播方面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在互联网传播方面,除掉技术的普及和受众人数增加以外,类似“哔哩哔哩”等主要面向年轻人的互联网视频传播平台也为纪录片的网络传播贡献不少,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了纪录片,可以说,正在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争取市场。而一些优秀作品也随着电影院线的火爆,从电视屏幕、视频网站、重新回到了电影院的大屏幕。不管是《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以纪录片为蓝本的大电影,还是近年来《二十二》《冈仁波齐》等纪录电影,纪录片在把握媒體融合、加速自身传播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抓住媒体融合这一机遇,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应当成为一个重要手段。

2.2 电视台发挥优势,积极应对媒体融合的趋势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目前的生存环境收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相对蓬勃发展生命力强的新媒体,电视媒体凭借严谨的节目制作规范和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在应对媒体融合大趋势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线溃退,而是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面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多家电视台正在结合自身特色,在发展战略上谋求改变。中央电视台以视频为重点,以新闻为龙头,以用户为中心,打造了“智慧融媒体”;新华社在开启“中央厨房”报道新模式后,又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人工智能新闻主播”;北京、江苏、浙江等多家省级、地市级乃至县级电视台都在进行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坦言之,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其作用显现出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些都表明了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不甘坐以待毙,主动谋求变化、应对挑战的决心。

其次,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电视台在内容挖掘深度、作品质量保证方面普遍优于网络媒体。在选题的前期策划上,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操作“大选题”的经验,相对擅长利用行文思路的布局将故事讲好,给观众留下最深的印象,而非单纯侧重传播效果。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因其准入门槛较低,受众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导致作品水平的参差不齐。

最后,电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较强。这一点并不局限于电视,同样包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从业者。因其官方的身份,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作品在发表前,都经过详细的策划、审阅、校对。长期严格、规范的业务实践,让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保证。在新环境下,整体相对较高的业务素质仍能在媒体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纪录片成为电视台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国家故事,电视台(特别是省级电视台),目前仍是一支重要的制作力量。2017年一年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达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专业纪录频道与卫视综合频道已经成为其中的主力。虽然2017年整个电视行业的广告收入出现负增长,但在纪录片方面,电视台累计投入超过21亿元。

从播出方面讲,电视台秉承我國纪录片诞生之初的角色,一如既往为纪录片作品提供播出平台,而且这一平台正日益壮大。央视、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都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其中,央视纪录频道的观众规模保持在10.9亿人以上,北京纪实频道实现了在全国21个主要省份落地。

从收益来讲,电视台在纪录片的发展方面也在积极拥抱市场化。2017年,电视台在纪录片方面的总收入超过3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4%。央视国际纪录在2017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上海东方卫视的台属公司云集将来,2017年已经实现80%的项目盈利。

目前网络公司等新媒体等力量虽然在纪录片方面虽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但电视台在纪录片方面的优势得以保留,无论制作、播出还是受益都表现强劲,与网站、视频公司等制作力量一起,成为纪录片市场得以繁荣的因素之一。

3 省级电视台如何讲好国家故事

3.1 省级电视台便于实现宏观视野与地域特色的平衡

具体到“讲述中国故事”这一主题之下,媒介融合是绕不开的大环境、纪录片是其中一种可靠而又有效的手段,电视台作为这一主题的践行者,应当综合发挥媒体融合、纪录片和自身三方面的力量。其中,省级电视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央视一类国家级媒体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主力军,这一点毋庸置疑。除此之外,当前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呈现出样化,公司、网站等新兴力量在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这一点是作品的质量保证之一。但其经验相对欠缺,对于主题的把握、策划等方面相对较弱。地市级电视台基于同样丰富的经验和对自身情况的熟悉,可以创作出很有地方特色的纪录片作品,如《锦绣纪》等,但这一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且作品同质性的可能较大。

综合来看,省一级的电视台,在全国各地的地方特色上有所区别,自身无论在创作经验上,还是人力财力的支持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宏观格局与地域特色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平衡度。若能顺势利用好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在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平台上同步发力,优秀作品诞生的概率相对会大很多。

作为省级电视台,江苏广电在讲述国家故事方面,具有自身的角色定位。自2016年成立“国家公祭日”以来,每年的国家公祭都在南京举行。作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南京这一城市在全国以及全世界,都因此被铭记,是国家历史记忆的一个特殊地点。对于江苏广电,南京城的历史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创作题材,为其在讲述国家故事方面提供了丰富而且优秀的资源。

除掉自身特殊性,江苏广电也在积极探索。2014年起,几年来策划并制作了《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并于2017年正式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纪录片创作中心近年来接连推出《南京之殇》《本草中国》《茶界中国》《中国大运河》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以纪录片为抓手,拥抱媒体融合,江苏广电在发掘自身优势方面展现出属于自身的探索过程。近年来的几部有关“国家故事”的纪录片除了在作品质量、故事性、影响力等方面表现不俗外,在走向海外方面也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

3.2 主旋律作品《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三部曲

3.2.1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季:国庆献礼,早期尝试

江苏广电出品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季(以下简称《中国1》),于2014年10月1日作为建国65周年的献礼被推出。该片在江苏卫视和凤凰视频联网播出,共36集,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单位,依次讲述了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时代面貌等内容。这部作品在“国家故事”这一概念被提出后第二年面世,可以说是纪录片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相对较早的一次尝试。

《中国1》的侧重点在于“成就展示”,作品的新闻性较强,创作风格更贴近新闻专题。全片通过多位主持人,带领观众感受全国各地的风情,讲述我国不同省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光辉成就,在播出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3.2.2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二季:“洋主持”登场瞄准海外观众

紧随其后,《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中国2》)在2015年面世。相比第一季,《中国2》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行政区划来分集,而是以创业、互联网、美食等内容为标签,共分15集。在坚持内容导向的同时,片子也更加“接地气”。内容方面,第二季更具亲和力,除了专业发展成就,增添了不少市井生活百态,比之第一季的严肃正统,第二季作品整体氛围轻松不少。从互联网到乡村,再到饮食和创业,内容更贴近中国百姓的现实生活。创作者在主动降低姿态的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一定的故事性,这些变化都由主持人来牵线完成。

而主持人恰恰是《中国2》最明显的改变,第一季的主持人是孟非、荣继敏等国内的主持人,第二季的主持人则是9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看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成为这一季最大的看点。片中外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对中国“稍有了解”的形象。他们会说中国话,对中国的生活比较熟悉,而且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相对大多数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已经很深,但一些更“地道”的内容,更深层的专业知识或文化内涵则未必知晓,还需要本土的中国人来做解释。另一方面讲,这种对中国“稍有了解”的角色定位,更加契合大多数对中国不了解的外国观众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起到连接作品内容与外国观众的桥梁作用。用外国朋友,讲述中国故事,首先在作品传播上,先声夺人地争取到了一部分外国观众的目光。作品的主题也在秉承第一季“中国那么大,永远读不完”的同时,过渡为“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进一步增强了外国观众的代入感。

此外,外国主持人接触到的一些内容,我们本国观众有可能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上海的摩天大楼,大家或许都有所了解,但其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数据、重要成就,则是非行内专家而不可知。在片中借本土专家之口讲述出来,对国内观众而言,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揭秘作用。连接外国观众,同时加深国内观众的理解,外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3.2.3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中英合作, 同步播出

而到了第三季,“中外合作”这一主政得到了更为彻底的实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中国3》)由江苏广电总台和英国雄狮影视公司一起制作,六集成片分为中国版和海外版,两种版本同时分别在江苏卫视和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海外频道同步播出。可以说,从第二季的初步尝试到第三季的深入合作,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外合拍纪录片这条路上,又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作品也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由于外国影视公司的介入,《中国3》风格变化明显。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分别涉足我国中部、东北、东南、西南等6个地理区域。内容方面,揭秘的性质进一步加强。而且,正如第三季的英文名“Tales from Modern China”一样,作品把目光聚集到了现代的中国,几乎所有内容都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关,连传统文化也在阐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作品进一步超越了“单纯的中国特色”,也更加贴近“全世界的视角”。如第二集展示的东北试车基地,在表现中国自然风光和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表明这一秘密基地对世界上其他汽车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季里,有很多类似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紧密的“中国秘密”。这样的内容选择,在进一步吸引外国观众的同时,也凸显出更多的现实意义。片子在风格上也更加紧凑,更具有紧张感。相比前两集的气势端正宏大,第三季中,更多的快速剪辑镜头、紧张节奏的音乐都为这一步作品增添了可看性。

与第二季相似的是,第三季作品中的主持人依旧是外国人,不过他们在面对镜头时已不再是讲述中文。除了和采访对象在必要时用中文沟通外,主持人全片的讲述(包括旁白)都使用英文。其中固然有英国方面制作和播出的考虑。不过同第二季的“外国人用中文介绍中国”相比,第三季纯英文的讲解使得主持人的视角更为客观,更加方便外国观众接受。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中国3》和时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一样,把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串在故事当中,通过人物的经历带出背后的中国成就。把大的主题浓缩进个体之中,通过故事主人公来以小见大。这样的讲述方法在心理距离上与观众更加贴近。

回头看前两季,这一变化呈现出了递进式的改变。第一季中,全片更贴近成就展示,人物作用相对弱化。第二部中逐渐增强故事性。而第三部,一个个的中国人物故事穿起了全片的节奏,每个人物背后的中国成就,可以无限放大。片中的主人公不仅代表了一类人,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主人公更有可能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

3.3 从《南京之殇》看历史题材的讲述及中外合作范式

讲述国家故事,立足全國的角度固然高屋建瓴、气象宏大。而对于省级、甚至地市级电视台来说,讲好国家故事,立足本地挖掘本地特色,应该是更贴近实际的一种方法。纪录片《南京之殇》在国家故事类纪录片创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京之殇》是江苏广电总台和美国A+E美国电视网络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作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讲述了80年前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该片于2017年12月31日在历史频道美国区和亚洲区(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首轮播出,是中外合拍纪录片中,涉及相对较少的历史类题材作品,也是首次在西方主流电视频道传播。2018年4月29日,该片获“日间艾美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两项提名,最终成功斩获最佳摄影奖。

历史方面的题材,是“中国故事”中重要的一块内容。历史题材的把握,尤其要以尊重史实为第一原则。《南京之殇》在这一点上颇具代表性,首先是因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南京、全国以及全世界所铭记的历史事件。这一点具备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参考价值相对有限。

其次,该片在中外合作的过程中,中方全额出资,把握住了作品的整体价值导向,使其与国家对外宣传口径相统一。美方在合作中主要发挥了其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中方和美方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了兼具东西方特点的作品风格,完美适应了东西方观众的观看感受。在分工明确、深度交流的同时,牢牢把握作品价值导向,可以说,这是该片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良好传播效应,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也为今后类似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每一省、每一地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题材,将来中外合拍纪录片也将成为更为常见的创作方式。因此,尊重历史真实,牢固把握作品价值观,是每一个中方创作者在中外合作历史题材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当然,未必每一个项目都能与国外的创作者合作,这也需要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进一步开放,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4 总结与展望

统观三部《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和《南京之殇》,可以看出,用纪录片讲好国家故事,是一个逐渐发展并走向海外的过程。早期的《中国1》作为国庆献礼片,表现了祖国的风光和成就,格局宏大。《中国2》增加故事性,引入外国人做主持,视角开始向投向海外。《中国3》在中外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化,打开海外市场,同时作品的故事性和揭秘性都大大增强。《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三部曲的变化,既表现了传统媒体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转向,也体现出近年来纪录片行业的发展转变转变,以及中国故事走向海外的发展历程。《南京之殇》的参考价值,更多体现在历史题材的把握与中外合作的方式上。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实现作品价值导向和国家外宣口径的统一,是纪录片在中外合作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近年来,各家省级卫视创作出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也越来越多, “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也在纪录片与其他文艺作品的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之中得以明晰,并逐步实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中国故事,海外影响的局面。同时,国内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媒体环境的进步,都为纪录片讲述国家故事提供了助力。

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大趋势中,省级电视台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拥抱媒体融合,打开自身发展新局面。在纪录片创作方面,努力实现国家发展趋势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双赢,传统媒体的体官方讲述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双赢,国内市场与海外传播之间的双赢,从而实现作品在政治定位、艺术造诣和市场反响等多方面的共同进步,进一步讲好国家故事。

参考文献

[1]赵新利,张荣.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34(1):97-101.

[2]王嘉靖.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中国故事”选择[J].青年记者,2016(10):26-27.

[3]张同道.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8,40(5):110-115.

[4]赵明莉.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之良性发展[J].电视研究,2018(9):76-77.

[5]李华君,庆雪萌.“讲好国家故事”的语言策略: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中间道路[J].现代传播,2018(6):59-64.

[6]沈浮郡,沈国芳.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质——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2》为例[J].新闻战线,2016(10):47-49.

[7]李健.1+1中外合作纪录片模式简析——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为例[J].新闻战线,2017(7):7-9.

[8]陈渝娜.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视野下的纪录片国际传播——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为例[J].视听界,2018(3):94-96.

[9]张浩.中外合拍历史纪录片《南京之殇》的原则和视角[J].视听界,2018(7):97-98.

作者简介:阎 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