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广播媒体的“再造”
2018-03-12马晓梅
摘 要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有了远景规划,也说明我国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很多媒体开始尝试与人工智能结合,创新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人工智能成为2017年我国电视传媒领域的新流行词汇,也成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之一。一场重新定义广电传媒的变革将迎面而来。
关键词 人工智能;广播;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042-02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高科技武装的机器智能正越来越多地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2017年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运用的试水之年,广电媒体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案例以屡见不鲜,对二者的嫁接融合使广电媒体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1 人工智能在广播领域应用的尝试
2017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界的应用多了起来,其依靠强大的数据平台、云计算能力和智能对话技术所带来的新功能、新体验给传媒界吹来一股新鲜风气。
2017年11月6日的《西安新闻》广播节目迎来一位新的主持人,它是一个名为“石榴娃”的机器人,为听众解读当日新闻,表现出众。广播播出中利用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播出速度,尤其是突发性新闻、简明新闻等,通过合成语音实现了“立等可取”;2018年1月22日,纪录片《创新中国》与观众见面,其“创新”之处是它的解说由人工智能模拟人声来完成的,模拟对象是我国已故著名配音人李易。通过人工智能新技术,人们再次领略到李易声音的魅力,其真实性与真人几乎没有差异;2018年3月1日,南方财经股市广播采用虚拟主持人进行节目播报,在节目中播报股市行情、整点新闻和财经资讯,为受众带来及时、准确的财经新闻信息。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中的编排环节、语音的合成制作等方面,都呈现出很好的前景,引领国内广播媒体的新潮流。意识到人工智能对未来行业的引领作用,国内一些广播电视台开始尝试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更深广的应用,重建广播生产模式。如2017年12月,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与科大讯飞共建“AI+广播新 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AI技术在音频传播领域中的新应用;2018年1月,广东广播电视台与科大讯飞合作,合力探索“人工智能+广电”的发展新模式,双方决定在大数据的抓取、新闻播报、音频管理等十来个项目进行研发,向智能新媒体进军。
2 人工智能环境下广播的重新定义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广电传媒界的应用和研发,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现实:传统的广播渠道流失的用户越来越多,内容的单一性、年龄的限制性等不利因素越加明显;创新的智能媒体实现了书本内容的音频化,收听的便捷化,广播的移动性和伴随性很突出,信息的分享程度也很高;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时间趋于碎片化,学习、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越加弱化,用户在听广播时,本能地希望一些有用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或者用语言输入来检索有用的信息,这些是传统广播媒体无法做到的,而人工智能却能轻松完成。
人工智能在广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业界对广播的定义和认知。传统广播媒体依赖无线电波和导线,收听集中在家庭环境中,但是随着信息科技的發展,收听依赖手机流量,更加私人化,空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声音、文字之间的转换得以实现,对音频信息,可以转发、保存、下载等,这些新特点成为新广播最大的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预测未来之媒体,其必然是朝着共享化和智能化转变,传统广播将变为“智能广播”,也就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对音频产品进行多元利用,实现“声音”分解再造。
3 人工智能在广播领域的应用方式探索
3.1 内容层面:基于大数据挖据创新广播传播内容
人工智能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大数据的挖据和应用上,而这点可以为广播提供很多创新的内容,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例如交通信息是广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板块,传统的内容比较依赖听众尤其是大众司机的反馈,或者是交通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而人工智能能很好地利用城市交通摄像头,实现交通事故的自动识别,行车高峰期的路线规划,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为听众提供众多信息,提升交通广播服务内容的水平。尤其是智能行车路线规划系统的研究,对于普通司机和致力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以及能源保护的机构都十分重要。
再如每年进行的省市两会报道为例,人工智能的运用完全可以服务于广播电台的采访,创新报道的内容。比如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挖据来对两会数据做深入分析,挖掘热点,可以开辟一个“智能”两会的栏目,设置一个人工智能的主持人形象,提升两会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节目的新鲜度。相较于一些音频内容, “简明新闻”完全可以通过人工语音合成技术交给人工智能来播报,使播音员从中解放出来,进行更需要感情投入的音频内容工作中。
3.2 形式层面:提升用户与平台的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互动性是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广播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互动性。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锦上添花”,广播电台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打造一个广播频率的虚拟主持人,让节目更加具有贴近性、亲和力。例如,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节目中,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主持人,每次让主持人与虚拟主持人有一个10分钟左右的互动主持环节,用户在客户端可以和虚拟主持人进行互动,看到智能形象,并且可以直接发起语音,就同和朋友聊天一样。而现实中的主持人则可以对用户的互动留言进行筛选,直接用于节目中,使用户产生很强的参与感,也使互动更加及时、便捷,做到“沟通无极限”。
3.3 产品层面:实现对“声音”的多元开发
1)打造主持人“好声音”产品。广播主持人的声音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声音资源库,而且是高品质的、多元化的资源,如果利用人工智能对这些声音进行包装和开发,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当前人工智能开发比较成熟的领域是陪伴性机器人,主持人的声音可以与其结合,生产多种声音源;在智能车控系统上,开发多种声音产品。也可以通过对用户对声音的需求进行分析,来进行定制,与视频产品相结合,进行精确的推送,使节目主持人的主持定位更加明确。
2)实现语音和文字的转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一个突出的功能就是实现语音转换成文字,在普通话标准的情况下其转换准确率超过95%。“声音”是广电媒体最大最多的内容,过去“声音”很容易就流失了。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电媒体的“声音”需要进行拆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产品,诸如短音频信息、文字、视频配音等,以进行多渠道的传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些难题对迎刃而解,只需要通过关键词检索,就可以实现“声音”的拆条。如:在传统处理方法中,如果要从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中,截取15分钟需要的音频资料,编辑人员要边听边对音频资料进行选择。如果需要文字素材,还要再听一遍音频,逐句翻译成文字,这个过程比较耗费时间,动辄一两个小时,成本相对较高,而有个人工智能技术,输入关键词,需要的音频片段就会自动“跳”出来,需要文字,实现一键转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迎来新的时机。在这个背景下,尝试人工智能与传统广播媒体的“嫁接”很有必要,国内一些广电媒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我们积累一定的经验。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节目的趣味性、新鲜度和互动性上具有优势,并且在播报时间上也不受限制,在大数据的挖掘上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但是从目前的应用上,远不及其他领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应用效能的开发,都让人工智能与广电媒体的结合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婧.人工智能下的广播创新发展[J].中国广播,2017(12):52-55.
[2]刘畅.微软小冰电台上线,已与三家广播电台达成合作[J].中国广播,2017(10).
[3]任祎寒.“广播+”正迎来智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9-20.
[4]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6):1-4.
作者简介:马晓梅,宁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