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让化学课堂走向深度学习

2018-03-12冯志进

化学教与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冯志进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状态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追问设计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在学生认知浅显时追问,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激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认知窄化时追问,让学生“知其一,知其二”,提升知识的自主迁移与运用;认知迷惘时追问,让学生“知一叶,知森林”,促进知识的整合与重建。

关键词:追问;核心素养;深度學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2-003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2.012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老师以平淡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问题设计思维容量较少,缺乏揭示问题背后的真知灼见,造成对知识的浅显理解,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偏低,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偏弱,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不高,学习过程中思维深度不够。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堂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追问是教师在初始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设计后续问题并连续提问,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改变学生被动应付的浅层学习方式,由此将学习过程推向深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持续思维、深度思维,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开展原生态的教学、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才能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实现同步发展。

一、追问。激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学生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即“知其然”,表现出认知浅显,此时,教师应当通过追问,把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探究到答案背后的知识内核,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即“知其所以然”。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化合价”的教学内容中,教材上只是安排几种常见物质的原子个数比,来让学生认识化合价的性质,接着展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笔者觉得教材上这样安排,过于简约,知识跨越大,缺乏衔接性,造成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稀里糊涂、一头雾水,学习化合价变成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给后续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定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后续的提问,来循循善诱学生。

追问1:联系钠、镁、铝、氧、氯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你认为某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怎样密切关系?

追问2:利用元素的化合价,怎样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教学反思:

1.多年的教学感觉,学生记忆化合价的确不容易,教师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从化合价形成原因人手,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第三单元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联系这块知识,学生很容易体悟到:得电子(阴离子)为负价,失电子(阳离子)为正价,化合价数值就是得失电子的数目。学生一下子记忆了一大片,而且还能理解可变价。教师的一个好问题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知其果,究其因”,直至知识内核。

2.学生书写离子符号最易把电荷数写错,错因不是学生粗心而是不理解。其实,不同原子间化合都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得失电子数就是化合价,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化合价,正负—致目数值湘同。

在教师引领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得到充分运用,激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学生能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解决一系列问题,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更多更深的见解,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追问。提升知识的自主迁移与运用

许多学生思考问题,认知往往窄化、单一、片面,只知道显性的、直接的内容,不能全面深入地思考,去发现事物间存在各种隐性的、关联的、巧妙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红磷燃烧来测定集气瓶中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教师一般都会提出:本实验用到什么药品?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实验成功的关键点?等问题。虽然教师的提问是直奔重点,但学生的回答照本宣科,思维处于静态,毫无挑战性,师生互动乏味,学生也只是获得零碎、浅层的知识。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思维处于静态、知识浅显时继续发问:

追问1:本实验为什么用红磷而不用木炭、硫粉或铁丝呢?

追问2:如果用木炭代替红磷来完成该实验,在此实验基础上如何改进实验?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明白成功完成该实验原理:即所有药品既能消耗空气中氧气同时又不产生气体,从而引起瓶内压强减少,才能成功地把水倒吸进入集气瓶容积的1/5,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中让学生领悟到设计实验要在理清实验原理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学习思考,去选择恰当的药品。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获得实验改进方案:把烧杯中的水换成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木炭虽然能消耗氧气,但同时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只要吸收掉二氧化碳,同样获得实验结论。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合作精神,着意知识的迁移运用来解决问题,正是深度学习的表现。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实验的另一面,实验改进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精心设计的追问,不但让学生认识相关物质的反应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追问。促进知识的整合与重建

有时学生分析问题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甚至认知模糊,没有体现思维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进程中,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新旧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设计了如下追问:

追问1:如果忘了加酚酞试液,猜想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追问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教学反思:

1.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猜想不是胡思乱猜,“怎样去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是有科学性的。猜想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既要考虑生成物,又要考虑反应物的剩余。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理成章获得三种猜想:1.有氯化钠(恰好反应时),2.有氯化钠、硫酸(酸多余时),3.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碱多余时)。

2.“怎样去验证”是实验探究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思考的出发点,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有程序、规范的思考习惯。如猜想2中有酸,思路可以从酸的通性角度出发,来设计验证方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过程。全面分析、归纳总结,顺利获得完美答案:(1)指示剂:石蕊试液或pH试纸;(2)活泼金属:镁、锌、铁等;(3)金属氧化物:CuO等;(4)不溶性碱:Cu(OH):等;(5)碳酸盐:Na2CO3等,这样将众多知识进行联系,把知识的点、线、面的巧妙构架,促进知识的整合与重建,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再次飞跃。

化学核心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教育价值与育人价值,承载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只有教师“启”得及时,“引”得巧妙,学生才能“发”得深而远,才能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由零散经整合,走向系统。

总之,追问是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优质的追问不是教师信手拈来而是匠心独运,要在充分分析教材、学生实际基础上而精心设计,要讲究方法、技巧、原则,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习更富有广度、深度。学生能带得走的,是方法、能力、智慧,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会随学生的一生,而且是可再生的,有效的追问无疑是课堂教学上的锦上添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