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动脑的建筑师 能动手的理论家

2018-03-12马国馨

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建筑

文/马国馨

建筑艺术是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活动之一,其涉及的不仅是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更关乎人类自身的价值、精神、发展和未来。

我曾有幸在1999年和2005年两次为布正伟先生的大作写过序,两次文中我都提到:“在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师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有追求、有理想,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难得机遇,辛勤劳作、精心耕耘、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行。而正伟先生正是这一代建筑师中十分突出的一位。”时隔十余年之后,我又有了借写序之机进而学习的机会。2017年10月布正伟先生结集出版了《建筑美学思维与创作智谋》一书,表明已是“坐七望八”的布正伟先生在这些年并没有闲着,在他认定的做一个“能动脑的建筑师,能动手的理论家”的路上,又迈出了让人钦羡的一步,所以我欣然以“灯火阑珊意陶然”为题为布正伟的新作做了第三个序。

布正伟先生的大作是阐述建筑美学理论和建筑创作的关系,进而结合自己创作的心得和剖析一些名家和作品强调建筑美学的地位和作用。他以《“布”说悟道》为专栏题目,连续发表了多篇专文。建筑是技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结合,建筑美学是本就交叉融合的建筑学与属于哲学范畴的美学的又一次边缘交叉,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汪坦教授曾说:“建筑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功能的一面作为房屋有些类似机器或器具,可是这种机器或器具个头很大,把人本身和人的生活、活动都包含在内,扩大到一座城市,那就更了不得。在它里面,古今中外文化历史的交融渗透,也都有所体现。这当然和机器、器具大不相同,和诗歌、文学、绘画等所谓情感符号的艺术也不相同。因此,在美学中有些常见的范畴如‘形式与内容’、‘表情与形式’、‘联想与直觉’,甚至符号的意义等,在建筑的艺术性理解中都有既相同又不相同的地方,不容易解释清楚。”

1.《自在生成论》

2.布正伟

传统的美学研究都脱离不开对建筑的涉及,同样对美也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第一次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认为衡量美的标准就是功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罗马建筑美学继承发展了希腊美学的优点,进而向清秀柔美方向发展。但务实精神限制了他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具有艺术家和自然科学家双重身份,提出了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问题,这一个时代的人们专注从数学比例上解决最完美的形体,把科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到牛顿时期的法国启蒙运动的狄德罗破除了美学归因于上帝的神秘色彩,认为理论只要符合自然规律,就是真、善,然后再加上适当的形式因素就是美了。到康德-黑格尔-拉普拉斯时期是美学思想的突破性阶段,如美的数学化,发展变化也是一种美,重在审美的主客观同构关系。此后又出现了美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分离的达尔文时期,科学美术思想在这一时期十分活跃,既是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美学既高度结合又高度分化的时代,尤其是随着古典美学对各种艺术形式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于是逐渐分化为更加具体的部门,出现了更多的观点和流派,建筑美学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布正伟先生是在上个世纪师从徐中先生时接触到了徐先生称之为“理论的理论”的建筑美学启蒙。老一辈的我国建筑前辈在这一领域是有着很多思考的。梁思成先生在1932年一篇文章中就提出:“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而1956年徐中先生《建筑与美》的论文则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建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诸如建筑的客观美、艺术美、物质美和艺术美的统一等。1959年5~6月,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召开了“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的座谈会”,结合对于建筑方针的理解,诸多前辈在发言中都涉及了建筑美学的概念、规律、审美现象和活动。到1959年10月建工部部长刘秀峰发表了“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长文,可说是有关这一问题的集大成之总结,尤其在文章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建筑艺术问题,即建筑艺术与美的问题,建筑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关系,建筑美的规律和法则等。文章对前一段讨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可称为当时建筑界设计创作和美学的纲领性文件,那时和国庆十大工程的建成一起对建筑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记得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党委书记李正冠,是一位老干部,但对建筑创作理论也十分感兴趣,他在1961年9月,结合设计院的工程回访,就写了一篇长达120页(油印本)的调研报告《建筑创作的一般问题》,里面专门有一章“几个建筑理论问题的探讨”,除了引用马恩列斯毛的经典外,还引用了高尔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语录,同时对梁思成、张开济、陈伯齐等先生的观点提出商榷。当然,前述的各种观点、谈话和文字都带有时代的局限,但还可以看出当时学术思想的活跃。但随着抓阶级斗争、设计革命,建筑界成了仅次于文艺界的“裴多菲俱乐部”,关于美学的讨论也成为禁区,这可能也印证了英国美学家斯克拉顿所说,“建筑乃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形式”。

经过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人们又开始关心建筑的审美现象,国内建筑界尤其建筑教育界对建筑美学的关心日渐深入和活跃。汪坦先生在1989年主编的“建筑理论译文丛书”,又为我们引进了上个世纪以来或更早些国外的相关理论,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了解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了一次补课。1989年出版的《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的建筑美学卷较为简要、浓缩地介绍了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主要观点,这些都为此后建筑美学研究的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汪正章、侯幼彬、沈福煦、熊明、曾坚等陆续推出了相关的理论专著。

布正伟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建筑美学的思考。从他早年的《自在生成论》到《结构构思论》,一直贯穿着边学习、边创作、边探索的过程,他试图从本体论、艺术论、技术论、文化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层面加以体验。他从分散的、片段的、多方位的精读、勤思、善解的作法努力总结出对我们有所裨益的美学规律。

奈尔维在关于建筑师的美学意识修养时指出:“这种审美观应该是关系到创作这些建筑的时代在技术方面、精神方面和材质方面的写照和反映。”人的审美趣味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要求与时代同步。建筑也是如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在建筑表现上也会形成相应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大跨度的飞跃,出现了多流派、多形式、多风格的并存。因此在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和美的判断上也肯定会有各种流派和分支,以至于也会形成指导建筑创作上的多种流派,会有各色各样的争论。布正伟先生从自己的理解和鉴赏出发,从众多的案例和创作实践归纳出自己的感悟。诸如审美补偿、审美信息建构、建筑书写等等,对我们是有一定启发性的。当然也会由此引出不同观点和不同审美感觉的讨论,这对繁荣建筑创作将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广大受众来讲,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出现,用新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审美现象也必须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像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阿·莫尔斯所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它由发送者—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或小团体即艺术家,发送给来自一个特定社会文化团体的个别接受者。传递通道可以是视觉、听觉,或其它的感官系统。”虽然艺术以感知为主,其他学科以概念思维为主,但在艺术审美时,二者都不可缺少。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建筑美学,还是技术美学、科学美学还是信息论美学,都面临着新的拓展和研究,尤其是在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结合之后,在方法论上也会带来新的巨大变化,人们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建筑的本质,以至于对一系列美的信息鉴赏,都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而面对新的挑战,因为艺术是对价值观的揭示。建筑艺术是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活动之一,其涉及的不仅是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更关乎人类自身的价值、精神、发展和未来。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建筑
盘中的意式美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