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徘徊于惊奇与高雅之间
——魔术表演者与观众、魔术效果间的距离关系假说初探

2018-03-12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杂技与魔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雅表演者魔术

◎ 文、图︱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作为任何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它本身的固有属性(类属性或艺术个性)与大艺术属性(艺术共性)之间都或多或少会存在着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难以调和。作为艺术家(表演者或创作者)经常会面临着棘手的取舍问题。同样,魔术表演中,对艺术共性(高雅性) 的追求和魔术个性(惊奇感、神秘性)的追求,有时是以牺牲或部分损害对方为代价的。本文拟从表演者与观众、表演者与效果之间的心理距离维度来考察魔术艺术美的共性与惊奇个性的消长关系,进而提出一种反映其相对关系的理论假说,旨在将上述矛盾以客观化程度更高的概念性直观形式呈现以兹把握,最终或能为魔术实践中对共性或个性的取向按需调整提供可用范式。

魔术中的高雅性与惊奇性

这里界定的高雅性、惊奇性,均是建立在观众的立场之上,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所谓高雅,指的是魔术表演能被观众把握为与音乐、绘画、舞蹈等公众心目中的“标准”艺术拥有相似层次的艺术。而惊奇性,则属于魔术本身的内在属性,是指表演效果的神秘性、不可知性、反常识性等给观众内心带来的良性的不安感受属性。惊奇性是魔术的特征属性。

图1

属性—距离假说

在某一个特定的魔术效果中,一般来说观众与魔术效果的“客观”距离是相对恒定的(图1中线段AE)。对于一个特定的魔术效果,特定观众的常识逻辑和魔术效果呈现的反逻辑之间的差异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取决于观众的教育背景、认知水平、精神状态和魔术方法学设计等因素。是表演者在表演当下难以控制和调整的,这里不作为重点讨论。

对于同样的魔术同样的观众,表演者在表演即刻可以用演绎方式来影响的方面主要有两个:表演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图1中线段PA)和表演者与魔术效果之间的心理距离(图1中线段PE)。PA与PE的相对关系,直接影响了魔术效果向高雅性或惊奇性倾斜。

1.P 1模型

P点位于P1位置,线段P1A<P1E。

此时表演者心理位置向观众靠拢,而疏远魔术效果,观众更容易向表演者认同,与表演者在接近的心理架构下看待魔术效果。魔术效果的发生具有更小的“人为”感,从而产生“反逻辑的现象在自然背景下发生”的内心诠释,且由于此时观众感到了表演者的心理接近,不容易唤醒理性抵制。故而,魔术的神奇性被观众以开放松弛的心态把握住,魔术效果向惊奇性生成,也即是向魔术的类本质生成。

2.P 2模型

P点位于P 2位置,线段P2A>P2E。

此时表演者心里位置向魔术效果靠拢,而疏远观众,观众容易将表演者和他/她的魔术看做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是魔术师在变魔术”的感受。此时魔术可能被把握为艺术,“魔术师—魔术”在心理上链接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同时超越于观众的常识认知水平,正如不了解贝多芬的人也会坚定地认同《命运交响曲》的艺术性一样,这种“艺术家—作品”共同体给观众带来的疏离感便是高雅性质的来源(甚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陌生是艺术的名片)。

假说提出的艺术心理学背景

敏锐的读者一定发现,该假说的关键点在于表演者调整自身的心理架设点,从而影响了观众对于魔术效果的把握方式。余秋雨先生在《观众心理学》中,曾谈到戏剧中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心理学根源。他认为,悲剧是由于剧情中角色的架构高于观众,观众不得不仰视角色,从而内心产生出渺小感,向外则将角色和剧情把握为崇高或优雅,而崇高或优雅正是经典艺术的本质属性;反之,角色的架构低于观众,则形成观众的俯视,造成角色的滑稽感,则称为喜剧美;观众若与角色的心理架构类似,则称为平视,此为正剧(图2)。

图2

可见,戏剧中角色成为了观众把握剧情属性的关键中介。这里的观众、角色、剧情也正对应着属性——距离假说中的观众、魔术表演者、魔术效果。当表演者被仰视时,表演者的剧情(魔术效果),也就被观众视为更加艺术化;当表演者与观众接近时,观众则把表演者视为与自己类似的生活正剧角色,而在情感上把魔术效果当成与表演者无关的“自然现象”来惊叹而非人工艺术。另外要指出一点,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会放大向上的垂直距离(同一座山在山脚向上看的高度比在山顶向下看的高度要高)。所以,在魔术表演中,即使魔术表演者位于低于观众的心理位置(例如喜剧魔术),对于观众来说,把握魔术效果的方式和“正剧”式把握差不多:虽然表演者是滑稽搞笑的,但魔术效果本身仍然(或者更)像是自然发生的奇异事件,这也是很多秉持“我什么都没做,魔术就发生了”魔术理念的魔术师喜欢大量使用幽默元素的原因之一。

方法论意义

对于职业魔术表演者来说,演出的环境通常可以预见。这就为该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能:对艺术效果要求较高的演出场合,如文艺晚会、艺术节等,表演者可以倾向P2模型;对于商业演出或要求热烈气氛的场合,表演者则可以倾向P1模型。灯光、古典音乐或轻音乐、减少台词等,适当使用可以使魔术效果向P2生成;请观众上台参与,增加台词幽默元素等可以帮助魔术效果向P1生成。例如:《杯与球》节目若以配上轻音乐而表演者不说话的方式演绎,十分有助于艺术性的生成。若以与观众对白的方式(如不断向观众提问杯子下面球的数量),让观众在球转移之前用手按住杯子等的演绎方式,则让观众的参与感和惊奇感大大提高。

对于业余魔术爱好者来说,通常表演的场合都是朋友聚会。朋友聚会对于魔术表演是一个挑战性极大的场合:通常环境比较嘈杂,没有播放音乐和控制灯光的条件;观众多为熟人,缺乏艺术生成所必须的心理距离。所以P1模型的魔术效果会有很大应用空间。

当然该理论除了在演绎方面对魔术接受方式进行调整外,在魔术创作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方法结构的调整工具。譬如,若需要创作P1模型的魔术,就可以在魔术结构中设置必须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在应用中,应当避免两个极端:第一,极端的P1模型——表演者极度自我贬低以求迎合观众。这个极端会造成魔术效果也被魔术表演者自我贬低的人格一同拉入庸俗化的范畴。第二,极端的P2模型——表演者陷入孤芳自赏。这个极端通常是由过分追求艺术性而避免与观众接触,牺牲了魔术效果本身所必要的“交代”(如让观众检查物品等)。

结语

魔术表演属于高度主观化的范畴。可以肯定的是,该假说绝对不是认识魔术类属性和艺术性关系的唯一维度,只能说在研究者视野所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个大胆的概括,故而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将高度实践化的内容概念化,目的并非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因概念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经之路,理论的不全面也只会在应用中逐渐显现,从而完善自身以更好指导实践。实践和认识正是这样交互循环扬弃自身的。■

猜你喜欢

高雅表演者魔术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魔术学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吸管悬浮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庞大的魔术联盟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