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地区园林风格探析*
2018-03-12杨荣彬杨大禹
杨荣彬 杨大禹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1]。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2]。位于滇西大理地区的苍山洱海山水格局构建了独特的人居环境(图1),自南诏、大理国以来,不论是寺观庙宇还是居家民宅,大理地区的传统建筑一直受中原文化深刻影响。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3]交融于大理园林之中,形成鲜明地域特点与民间智慧,成为了大理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
图1 (明·万历)大理府地图
2 大理地区园林形成背景
2.1 自然背景
大理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中部。北部雪斑山为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为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分布。境内分布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4]。
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苍山属横断山系切割山地峡谷区,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有苍山冷杉、苍山杜鹃林、龙胆、绒蒿、白鹤、报春、山茶等珍稀花卉。苍山地处低纬高原,形成一山分四季的立体气候。洱海系云南境内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以“湖形若人耳,波浪大如海”而得名,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洱海风光秀美,洱海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各具风韵,海湾多而美[6]。
2.2 人文背景
文化生态环境[7]是不同文化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文化景观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大理地区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纳入秦王朝统一的地域,唐、宋时期分别出现“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8]。大理地理上处于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边缘地带(图2),即“十字路口地带”[9]。自元以后,大理白族区域一直在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大理洱海地区成为白族生活的主要区域。在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白族园林经历了边郡制下的早期园林、南诏国的建立及白族园林的发展时期、大理国的建立及白族寺观园林的繁荣、地方府治的大理及白族园林进一步发展,以及现代大理白族园林发展等不同时期[10]。
3 大理地区园林类型
图2 大理文化形成示意图
中国历史上曾创造辉煌的古代园林文化[11],留下许多传统园林艺术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等。云南园林以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和私家园林三大类[12],反映当地自然山水与地方人文的“滇派园林”[13]特点。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中,传统“儒、道、佛”三家钟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融入了大理寺观园林。大理公共园林从古代城市园林逐步演变而来,于城市范围内经过专门建设的公共绿地环境,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等。大理白族民居院落影壁(照壁)正对正房而成为庭院主景,白族人喜欢莳花,在影壁前砌筑花坛,栽植花木或放置盆花。缤纷的花卉在白色影壁墙面衬托下,益发妍丽动人,配合院内种植的山茶树、桂树等,既显示一派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景象,又突出白族民居庭院意匠的特色。
3.1 寺观园林
大理的寺观园林多处于名山大川之中,有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巍山巍宝山、剑川石宝山等,其中宾川鸡足山为最具代表性的寺观园林。位于宾川县牛井镇西北炼洞乡境内的鸡足山,又名九曲崖、青巅山。其山势背西北而面向东南,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故名鸡足山。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以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千百年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以“天开佛国”、“灵山佛都”闻名,古人曾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衫、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山的自然与人文美景,即“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飞瀑穿云、万壑松涛、重崖返照、塔院秋月”。登顶眺望,可东观日出,西望苍山洱海,南赏祥云,北眺玉龙雪山。明代旅游家徐霞客盛赞“奇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徐悲鸿赋诗“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图3、图4)。
图3 (清·康熙)鸡足山寺庵分布图
图4 宾川鸡足山全境示意图
“华首晴雷”为绝顶观云海处,位于天柱山峰顶南侧的华首门,不仅因为该门独特的奇、险而闻名内外,还因传为释迦牟尼弟子迦叶守衣入定的地方,在整个鸡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首门宛若在笔直如削得天然绝壁上镶嵌的一道大石门,下临万丈深渊。门高40米,宽20米,上部圆形石崖挑出近3米,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壁分为两部分,“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大致相等的石,这就是“石锁”,檐口、门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石门,游人至此,仰观峭壁危崖,直摩苍穹,猿猱难攀,摇摇欲坠;俯瞰幽谷深涧,云雾缥缈,深不见底,若置九霄。当年徐霞客攀登至此时描写道:“仰眺袛觉崇崇隆而不见其顶,下瞰袛觉冥冥而莫晰其根,入选一幅万仞苍崖画,而缀身其间,不辨身在何际也”。赞叹“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仰之弥高,望之不尽”。华首门居高临下,夏秋之际,远处山谷雷声大作,这里却晴日当空,雷声与闪闪电光从远处传来,在此碰壁后,回音反射,声震寰宇,空谷留音,被称为“华首晴雷”。依托自然环境以宗教特点进行布局,于自然山水之中营造特有的寺观园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3.2 公共园林
大理地区公共园林有依托城市景观而建的三塔倒影公园、玉洱公园、洱海公园等,也有于自然山色中而建的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等。大理三塔倒影公园,位于崇圣寺三塔以南一公里处,公园坐北朝南,背靠崇圣寺三塔,其以园内的潭水能倒影三塔的雄姿而得名。进入公园大门,迎面而立一座由大理石砌筑的照壁,照壁宽约6米,高4米多,颇具白族建筑特色,照壁中部为一幅巨大的由大理彩色花纺构成的天然山水画。三塔倒影公园占地约27亩,中心部分是一片约10余亩的水潭,水潭呈椭圆形,潭水洁净清幽。公园最具特色的是潭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映出崇圣寺三塔的优美倒影(图5)。此为借景之法,很好地将三塔之塔形连同苍山背景倒影潭中,构成一实一虚的对称景色,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三塔倒影之妙,不仅在阳光灿烂的白天,更体现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此时的三塔倒影格外清晰,塔影四周水中繁星闪烁,玉兔轻移,构成真正的“三塔映月”。正如古诗所赞:“佛都胜概肇中堂,三塔粼粼自放光。苍麓湖蟠映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①。
图5 大理三塔倒影公园漾波亭
三塔倒影公园,于20世纪80年代由旧水库衍生而来,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明镜。潭边广植银桦、雪松、垂柳等,四周有藤架、大理石桌凳、大理石长栏、小溪绕潭。水潭西侧为一高约5米的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漾波亭,亭为六角形平面,雕梁画栋,朱红亭柱,与碧水蓝天辉映,令人心旷神怡。亭南有一小岛,岛上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公园与三塔倒影,以其将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崇圣寺三塔与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形成重要人文景观与象征。
小普陀为洱海东部海中的一个小岛(图6),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以镇风浪,保护渔民。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将小岛东部渔村取名海印村,小岛称为小普陀山。利用苍山洱海、小普陀的区位与人文,构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公共园林。
3.3 私家园林
大理地区的杨士云七尺书楼、赵廷俊大院、严子珍大院、杜文秀帅府等体现着大理私家园林的发展,当代私家园林以大理张家花园为代表。位于大理点苍山圣应峰麓观音塘北侧的张家花园,由大理民间建筑匠师,园主张建春投资并亲手创意设计、倾心缔造的民居建筑文化之园。
图6 洱海中的小普陀
张家花园,亦名“鹿鹤同春”,寓意“福禄寿喜”、“松鹤延年”(图7)。花园及广场占地约28亩,建成于2008年,由鹿鹤同春、海棠春院、彩云南院、西洋红院、瑞接三坊院、四合惠风院及后园“镜花园”组成。建筑群呈“走马转阁楼”形制并两横六纵之格局(图8)。园植古木假山,院设小桥流水,廊布香花百草,集白族世家之生活图景。园拥华门十五、房二百余间、花窗一百余眼、天然大理石嵌画一千余幅,汇集景德镇瓷板画、东阳木雕、苏州刺绣、福建砖雕、剑川木艺,一庭可览白族民居建筑之精华。闲暇信步,榭前可赏歌舞,雅室可品香茗②。“鹿鹤同春”为主入口院落,内设鹿鹤同春石牌坊,牌坊上雕刻表现《南诏图传》洱海古老的金鱼与玉螺图腾。位于南侧的彩云南院内以洱海南部巍山的建筑风格象征南诏发祥地;照壁上的浮雕表现巍宝山道教风光与“鸟道雄关”候鸟迁徙奇观,寓意“百鸟朝凤”。海棠春院内池塘巨石占据天井大半,水上建戏台,环绕池塘三面的房屋设席座。西洋红院紧邻彩云南院西侧,用大理石磨制的石库门、镀金工艺生产的艺术玻璃马赛克、红色磨砖、风景油画等技术、工艺与装饰材料等,尝试将中西、古今艺术融为一体。瑞接三坊院为传统白族“三坊一照壁”院落,园内植大理茶花,照壁下水池用汉白玉雕砌,水池内设钟乳石和火山石的假山;房屋内墙用“三国演义”题材浮雕、格子门扇为“百子戏春图”木雕等。四合惠风院为典型白族传统四合五天井院落,园内壁上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隔扇门中下板雕有治家格言和修身养性的民间谚语,藻井绘画艺术运用于建筑之中。
图7 大理张家花园“鹿鹤同春”院
图8 大理张家花园鸟瞰图
位于西北角的镜花园,又名倚秋园,是张家花园的园中之园,因园址中两株百年楸木树而得名。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阅金经而无之乱尔…”为造园文化,园内曲折回环的水面为主体,融江南建筑与岭南建筑风格为一体,吸收百家雕刻艺术的精华,形成别具匠心的古典式园林。园区布局13个建筑单体:橙花玉竹厅、韵苍楼、鸿儒桥、游妆戏影台、泛月听雨轩、多香榭、鹤拓舫、雪素亭、藏秋壁、绕花廊、紫藤石廊、霁雪门、聚景芳池等[14]。立足于传统白族民居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大理民间匠师尝试将传统白族民居院落文化、江南私家园林的传统文化、西方装饰艺术融入当代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中,既能将传统本土文化、技术与工艺延续,又能将外来文化、技术与工艺精髓运用于白族民居院落中。
4 大理地区园林风格
大理园林虽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也不及江南园林人工构筑山水的精致秀美。依托当地自然山水,巧妙地借景、造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结合,往往不以华丽繁缛为尚,而倾向于简朴古拙,纤小精巧,且在传统工艺与民族文化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与民间智慧,既有中原先进建构技术经验与思想的表达,又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园林风格。
4.1 构成要素
4.1.1 山水
天然的山水格局为大理园林构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鸡足山利用自然山水营造出佛教参禅修炼的意境;三塔倒影公园运用人工构筑的水潭将崇圣寺三塔与苍山的美景收纳其中。张家花园于有限的庭院空间中置水池、假山,将园林艺术中的山水灵活运用于民居建筑,用简朴古拙的手法构建大理园林的山水意境。
4.1.2 植物绿化
自然山水中的天然植物为园林景观构建的要素之一。宾川鸡足山八景之一的“万壑松涛”是对当地天然植被的最佳描述;大理茶花作为当地特有的植物,广植于张家花园庭院的花盆中,倚秋园因园中的两株百年楸木树而得名;三塔倒影公园在池边广植银桦、雪松、垂柳,四周有藤架等,也成为了公共园林所特有的造园要素。
4.1.3 建筑
建筑作为园林的构成要素,鸡足山各寺、庵等散布于自然山体之中,建筑体量小巧,尺度宜人,以突出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之意境。三塔倒影公园的亭、廊既为游人提供驻足休憩的场所,也为整个园林空间景观增色。大理张家花园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利用“走马转阁楼”形制,用连廊将各层院落连通,形成独特的院落空间;镜花园内的厅、楼、桥、台、轩、榭、舫、亭、壁等,展现园林中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意趣。
4.2 布局方法
4.2.1 尊重自然
自然山水、植物绿化等作为园林空间构建的物质载体,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等,构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色。宾川鸡足山“天柱佛光”景色,佛光常出现于“风止雨收”时,以当地的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景色奇观。
4.2.2 利用自然
三塔倒影公园选址于崇圣寺三塔南侧,充分利用苍山山体为背景,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运用园林构成手法,将苍山、三塔倒影吸纳于潭水之中,构建了独特的大理三塔倒影景观。小普陀与苍山洱海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美丽的画卷。
4.2.3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宾川鸡足山作为佛教圣地之一,华首门的自然奇观与佛教的参禅修炼相结合,构建了寺观园林独特的空间布局。大理张家花园白族民居建筑群内体现的儒家思想、礼制布局,以及镜花园对江南私家园林的模仿,体现出大理民间匠师对中国传统私家园林文化中文人意境的追求与表达。
5 结语
大理园林一直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无论是形成于自然山水中的宾川鸡足山,还是于平坝中利用潭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吸纳于其中的三塔倒影园林,大理张家花园构筑的人工景观,无不体现着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造园思想的追求。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为大理园林形成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不同历史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构成大理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综上所述,大理园林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产生、发展。在不同类型的园林中,利用山水、植被、建筑等为构成要素,以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布局方法,运用天人合一、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造园思想,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大理园林。它们为当代大理城镇与风景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清)杨炳锃《三塔倒影》。
②大理张家花园浏览碑记。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封云.掇山理水——中国园林的山水之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36-39.
[3]杨荣彬,杨大禹,饶峻姝.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本主庙空间形态演变[J].中国名城,2017(05):75-80.
[4]自然地理[EB/OL].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http://www.dali.gov.cn/dlzwz/5116653226157932544/20121126/267788.html.
[5]郭瓅.生态宜居幸福大理[J].城乡建设,2015(11):58-60.
[6]杨天举.洱海——云贵高原蓝宝石[J].钓鱼,2013(09):42-43.
[7]马曜.大理文化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8]大理概况[EB/OL].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http://www.dali.gov.cn/dlzwz/5116653226157932544/20121126/267789.html.
[9]张贤都.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云南大理古城[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0]张云等.白族园林风格探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02):39-43.
[11]楼建勇.中国园林三十年之问[J].中国园林,2016(03):5-10.
[12]杨大禹.云南古建筑(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3]云南省园林行业协会.滇派园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14]张建春.大理张家花园游园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