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课安全知识教学研究
2018-03-12庞博
庞 博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游泳是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很多高校在游泳教学硬件设施方面还不完善,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喜爱。游泳运动具有非常高的健身价值,大学生经常参与游泳运动,能够强身健体,改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机能;能够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与灵敏素质;能够有效降脂减肥;能够延缓衰老,等等。然而,基于游泳运动的项目特征,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学。安全知识是高校游泳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全程都不能忽视。
1 高校游泳课安全知识教学内容
1.1 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确保游泳教学安全进行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将安全意识教育纳入游泳课程体系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给学生讲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安全第一”意识,让学生尊重健康、尊重生命,对个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生命负责。“安全第一”要求学生在游泳运动中要采取有效的事前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戴泳帽、泳镜、耳塞等,初学者应携带游泳圈),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教师应让学生严格听从指挥。水中环境复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进行学练,切忌我行我素。除此之外,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安全是自己的!相比他人救护,自己救护更加及时、有效。”
1.2 游泳安全常识
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一些游泳安全常识:(1)先进行身体素质检查,检查通过方可入水;(2)对自己的游泳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严格遵守课堂秩序与教师安排;(3)游泳时切忌与同学追逐打闹;(4)切忌随意跳水、潜水;(5)空腹与饭后1h内不宜游泳;(6)身体疲劳、精神萎靡、身体患病时不宜游泳;(7)剧烈运动后不宜游泳;(8)下水前必须做足准备活动;(9)游泳时间不能过久;(10)游泳结束后要及时擦净、洗净身体,清理耳、口、鼻内异物;(11)游泳结束后1h内不宜进食,等等。
为了让学生重视游泳安全常识,教师有必要通过宣传画、标语等形式张贴在游泳池4周,并要求每个学生牢牢记住这些知识。教师要随时抽检学生对游泳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以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1.3 培养“水感”
“水感”,是人体在水中,对水给予身体的摩擦力、阻力、浮力感觉的统称。加强水感训练,对提高学生游泳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教学前,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水性,让他们找到水中的感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齐腰深的水中走、跑、跳,让他们在水中找到身体的平衡感与稳定感。然后,让学生在水中学练团身浮体和直体滑行,让他们尽快熟悉水性。教师最好先教学生仰泳,因为仰泳时发生呛水、喝水的概率较小,且学生在运动中不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问题。
1.4 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是个体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适应过程。在游泳课上,一些学生尽管在水上学练得非常优秀,但就是不敢下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重复对水存在恐惧心理。人类自诞生之日就长期在陆地上生活,身体形态与各机能都是基于陆地生活而进化发展的。若进入水中,人会处于一种办事中状态,机体感觉与运动感觉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初学游泳的学生,由于不了解水的特征,担心进入水中后身体会下沉溺水,因而在心理上对水产生很大的恐惧与抗拒。另外,对于曾经入过水,但发生过呛水、溺水情况的学生,这种恐惧与抗拒心理更加严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轻松好玩的水中游戏(如水中传球),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游泳运动的魅力,让学生对游泳运动充满兴趣,从而敢于尝试。
1.5 游泳运动常见损伤处理
若学生热身活动不充分、技术错误、安全意识淡薄,都会在游泳运动中出现一些运动损伤或紧急情况,如抽筋、头晕、胸闷等。为了顺畅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这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1)抽筋:大多因为池水太凉、游泳姿势不正确或游泳时间太长等原因造成。一旦出现抽筋,先不要慌乱,如果是小腿抽筋,则深吸一口气,然后仰卧位,用手用力扳住脚趾,然后小腿用力向前蹬伸;如果是脚趾抽筋,则立即屈腿,再用力将脚趾拉开、扳直;如果是手指抽筋,则先握拳,然后用力张开,如此反复。(2)头晕:水中运动时间过长使得血液长期集中在下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发生头晕状况后,应立即上岸休息,并注意全身保暖。休息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糖分与水分。(3)胸闷: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游泳教学场所都是室内游泳馆。长期在室内活动,气体不流畅容易造成学生胸闷。另外,若学生长时间在水中运动,胸部会因受到水压的长时间压迫造成胸闷。发生胸闷后,应立即上岸休息。另外,基于游泳运动的特征,学生在运动时手腕、颈椎、肘部、肩部、腰部、背部、髋部、膝关节等肌肉都可能出现疲劳性损伤。有时,学生在运动时发生肢体碰撞或与泳池设备发生碰撞,会发生擦伤、扭伤、骨折、脑震荡等损伤。对此,教师还应结合运动生理学知识给学生讲解游泳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6 溺水事故预防
若自己溺水,应立即仰卧位,头部向后仰,要尽量保持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吸气要深,呼气要浅,这种呼吸方法有利于身体上浮。溺水后,应大声呼救,但千万不能慌张,手臂不能上下乱拍打水面,那样只会让身体快速下沉。若发生他人溺水,且自己水性好,则仔细观察溺水者位置,采用最短线路迅速游到溺水者身边,然后从溺水者后方出手救援;若自己水性差,则向溺水者位置投掷救生圈、木板。若投掷的是绳索或系绳索的救生圈,待溺水者抓牢后立即用力将其拉回地面。将溺水者救回地面后,若溺水者昏迷,则立即采取抢救。救助方法:立即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异物;一条腿跪地,另一条腿屈膝,将溺水者抱起放在屈膝的大腿上,其腹部正好放置在大腿上,一只手扶溺水者头部,另一只手压在溺水者背部,让溺水者体内的水排出。若溺水者已昏迷,则实施完以上步骤后,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救助方法:让溺水者仰卧,一只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另一只手托住溺水者的下颚,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对着溺水者的嘴将气吹入。吹完后,起身,松开捏溺水者鼻子的手,然后双手按压溺水者的胸部。按照这个步骤,反复多次。抢救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
2 高校游泳课安全知识教学要点
2.1 教学过程
游泳安全知识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应采用讲授—刺激—强化的程序。具体教学过程是:(1)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游泳安全知识;(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教学,并在教学中分析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3)教师给有安全问题的学生提出纠正;(4)学生强化所学的游泳安全知识记忆。
2.2 教学方法
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游泳安全知识。当代大学生喜欢网络社交、对QQ、微信、微博以及各类运动App非常熟悉。基于大学生的上述特点,教师可以将游泳安全知识发到QQ群、微信群、朋友圈或微博中,鼓励学生评论、转发。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游泳安全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游泳安全知识进行补充;鼓励学生撰写发表游泳安全方面的论文;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游泳安全方面的设备器材。
2.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从游泳安全角度考虑安排安全知识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来讲,高校游泳课教学组织形式有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写作学习与自主学习4种。游泳安全知识包含的知识较多,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无论是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做好“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游泳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而游泳安全知识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旨在增强全体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学生的游泳安全保护能力。基于此,在教学前,教师要通过测验、体检、心理咨询等方法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开展教学。例如,对初学游泳的学生,要多采用讲解与示范的方法,让他们牢固掌握游泳技术及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于有丰富游泳经验的学生,要让他们担当小组长,向初学者传授安全知识与安全保护技术经验。
2.4 教学评价
就目前来看,高校游泳课程教学评价都以学生的游泳成绩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对游泳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这是当前许多学生不重视学习游泳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游泳安全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个人安全以及他人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都要深刻明白,学游泳,不仅要学游泳技术,还要学游泳安全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游泳安全知识的重视程度,教师应将游泳安全知识纳入学生每学期的游泳考试内容中。考试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并牢记游泳安全知识,而实践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游泳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知识。
3 结 语
游泳是当代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体育项目,它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牢记游泳安全常识,并扎实掌握游泳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溺水事故的救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高校游泳运动教学大纲和游泳运动教材的要求,加强安全知识教学,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