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03-12姬芳芳丁焕香
姬芳芳,丁焕香
(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阶段青少年生活水平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不少案例,如完不成作业不敢去学校、学业压力大跳楼轻生、在家沉迷电子设备等都说明青少年心理压力大。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锤炼青少年坚忍不拔的坚强品质,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和谐发展。
1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韩沉英在《如何实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中指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拒绝对心理老师敞开心扉,造成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几乎不起作用。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运动、愉快运动。
陈欢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的互动因素的研究》中提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并验证了心理学理论假设。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提高自信心、办事效率,在运动中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症、预防郁郁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姜川在 《青少年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指导作用》中指出,体育运动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理是人体肌肉和大脑是相互联系的。大脑发出运动指令支配相关骨骼肌积极参加运动;而在人体肌肉运动的同时大脑也处于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会使人心情愉悦。总之,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吕晓昌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与运动干预的研究》中提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影响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制订适宜的运动计划会提高青少年运动参与意识,增强体质,调节心理。
2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2.1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
青少年打羽毛球、乒乓球,需要大脑快速运转以判断来球方向,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具有健脑功能。英国某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规律运动的青少年的成绩比不参加运动的青少年要高。体力和脑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大脑,而大脑的运转使身体更加健康。
2.2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的了解程度。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养成规律的锻炼习惯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形成自我身体表象,以强化自尊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2.3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明确的、稳定的意志特点。意志决定一个人的做事努力程度,并影响最终取得的结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和技能性等特点,体育运动意味着学习新动作、掌握新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改正错误动作、完善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校体育课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难度和障碍,设计体育游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增加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4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情绪状态是检验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最重要指标,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使人精神焕发,提高做事效率。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参加自己感兴趣喜欢的运动项目会使人心情愉悦。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控制人心理和行为的多肽——内啡肽,能够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运动可以使青少年自我感觉良好,不再专注于不良感觉。特别是一些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需要互相交流和团队协作,在运动过程中改善人际关系,重拾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3 建 议
3.1 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情境
调查发现,根据参加者的兴趣爱好安排运动内容,运动者就会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活力十足;如果是枯燥无味的项目时,运动者很快就出现肌力下降、精神倦怠的现象。青少年还是学生,所参加的体育运动都是由体育教师组织的。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爱玩、好动的特性,课上课下积极组织有趣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想要参加运动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育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竞赛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优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2 增加体育运动时间
在新课程标准下,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绝大多数家长抱有“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的愿望,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甚至出现攀比孩子的心理,报一大堆学习班。而青少年的娱乐时间都是以看电视、打游戏为主,几乎没有身体活动。家长应带领孩子一起运动,做好带头作用,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周末时间充分遵循孩子的兴趣爱好报一些体育特长班,增加孩子的运动时间。对大部分青少年来说,还不具备养生意识,家长可教育孩子进行一些运动常识,如饭后1小时不要剧烈运动、运动后的半小时内不要洗澡、游泳后要赶紧擦干身上的水分等。
3.3 发挥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
家长可以在与孩子一起看电视时,播放一些有关体育的节目,如对体育精神的解读、花哨运动集锦等。通过画面、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运动的氛围,从而产生想要参加体育运动的想法。可以发挥体育明星的榜样带动能力。多给孩子讲或看一些优秀体育明星的故事和纪录片,如篮球飞人乔丹、乒乓奥运冠军张继科等。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寻找的一种精神寄托,表明了青少年内心渴求的生活状态。如果选择姚明作为偶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热爱篮球运动,积极效仿姚明的风格,从而达到热爱体育运动的目的。
3.4 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旺盛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旺盛,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自尊心较强,比较在意同伴及教师的看法。在运动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展示自己的运动优势,同时又期待教师的关注与指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运动项目的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进度的安排以青少年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为依据。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要给予表扬,“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表扬可以使学生增加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参加运动。对胆小不敢尝试新动作、害怕同学嘲笑的学生,教师可用表情暗示、语言提示,给予学生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