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学校为依托促进学校家庭教育和谐发展
2018-03-11王晓燕
王晓燕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社区教育在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经验基础上应运而生。本文笔者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尝试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搭建联动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发展、探索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结合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牵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区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c)-0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社区教育要承担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教育、社区学前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以及发展各种学习型组织等方面的任务。在此趋势下,我们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尝试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牵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1 以“外来务工子女學校”为载体,搭建联动学习平台
在社区创办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旨在开发、利用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帮助社区内外来务工子女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学习成绩,适应城市生活,学会生活技能,满足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育需求,使其最终在社区、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和谐推动下,融入学校教育,融入城市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1.1 建立健全社区学校的组织机构
创办以外来务工子女为对象的社区学校,要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关工委主任担任校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副校长、党工委办公室主任任德育副校长、区教育局下派教师任教学副校长、团委副书记兼关工委秘书长任教导主任的社区学校领导班子;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组建以区教育局下派教师、辖区离退休教师、外籍教师、辖区单位老教授等教学人员为主,共建院校大学生志愿者为辅的社区学校教师队伍,负责承担社区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
1.2 成立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校委会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辖区资源,有效沟通协作,社区学校由街道主管牵头,成立了以社区、辖区内的学校、共建单位为主体的校委会。校委会包括:辖区内的院校教授、中小学校校长、派出所所长、单位行业顾问等,负责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筹划和协调。通过社区、学校、社会多方联动,为社区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及活动场地、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保障。让外来务工子女也能够享受到相对优越的社区资源,增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自信心和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1.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社区学校从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了《社区学校办学宗旨》《社区学校管理规定》《社区学校教学制度 》等,确立了办学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职责等。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教案,定期教研,责任到人;分别建立了学生和家长档案,坚持定期考试和召开家长会。社区学校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正轨,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以社区学校为依托,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发展
2.1 联手辖区中小学校,为务工子女搭建社区、学校齐抓共管的学习平台
社区学校与辖区内的中小学签订了共建共教协议,协商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就读以及校内学习、校外辅导等问题。通过签约,中小学校保证为社区学校的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优先接收社区学校的学生入学、就读,确保外来务工子女在就学上享有与本地城市学生同样的待遇;社区学校保证负责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前的文化补习和知识衔接,缺什么补什么,直至达到学校接收的基本标准;负责其入学后的文化辅导任务,跟进辅导,查漏补缺,保证孩子们基本跟上学校教育的进度。同时社区学校利用社区优势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形式,提高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配合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有效教育。
2.2 联手大学院校,为外来务工子女搭建课外辅导、社会活动的平台
社区学校联手市内大学院校,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设为大学生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大学院校负责组织派送大学生义务辅导外来务工子女的文化课程、组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院校负责开放院校资源,为务工子女提供社会活动的场地资源等。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三下午和周末时间,定期有组织地为外来务工子女辅导课程,组织活动。
2.3 联手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推进辅助式教学
社区学校联手学大教育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共同探讨个别生补习的有效方法。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定期义务送课、送讲座、送辅导方法进社区;社区教师针对个别生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办学机构的学科老师沟通,寻求较为科学有效地一对一辅导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社区学校根据务工子女的实际状况,不看年龄而是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分班教学,同时采取“集中教学与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对于外来务工子女,英语是他们的“重灾学科”,社区学校大胆尝试将外来务工子女的英语教学与社区成人英语教学相结合,以《新概念英语》为教材,采取孩子和老人一对一编成学习组,通过老少之间互动学习的方式,达到了“老少共学”“老少共进”“老少双受益”的教学效果。
3 以社区学校为载体,探索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结合
3.1 建立家庭联络本
社区老师通过走访,了解家庭状况,记录每个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的问题与困难,建立家庭联络本,与家长及时互动,一边利用社区资源帮助解决外来务工家庭的生活问题,营造相对趋于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一边沟通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问题,及时补漏和纠偏。
3.2 开设义务辅导班
考虑到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家庭居住条件差,白天无暇顾及孩子,晚上没有学习条件,学校教育之外的时间里,孩子都处于“放羊”状态等实际问题,社区学校除了白天为辍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授课辅导外,平日开设社区夜校,还在周三下午,周六上午开设义务托管辅导班、假期全日班,满足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社区学校利用托管辅导时间,主要辅助外来务工子女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心理辅导,进行家校对接。这样,既解决了在这些时间段孩子无人管理的问题,也保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得以落实,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与相互配合。
3.3 优化外来务工家庭的教育环境
社区学校根据外来务工家庭的具体状况,适时筹划活动,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比如升旗仪式、趣味家庭运动会、家庭饺子宴、“今天我替爸妈卖果蔬”,“今天我来当厨师”,到大学校区参观等等。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让孩子表达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理解和珍惜;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懂得关注孩子的学习和需求,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让外来务工的家庭看到努力的方向,看到学习带来的希望。社区学校借助活动的开展,拉近了亲子关系,逐渐建立起相对稳定,较为良好的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环境。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借助社区教育,能够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调。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社区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这种优势的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体现了家、校、社区合作的最大意义。社区教育密切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把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联系在一起,使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陆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教育,2017(5):40.
[2] 张咏平.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3(6):78-80.
[3] 赵祎.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