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设计
2018-03-11罗秀平
罗秀平
摘 要:随着我国在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核心素养语境下,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且对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其中至少包括80篇的优秀诗文,而且,在初中阶段,每年至少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广大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基于此,探究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接下来,本文就探究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设计,希望能给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了解并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结合文本材料的特点,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多角度解读文章、理解文章,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引导、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最难忘的教师,对比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这样,也能把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知识与经验。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设计有效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因此,在开展阅读课的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研读文章的内容,设计层递的问题,以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增强阅读课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朗读文章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划分文章的段落?文章2~3自然段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白杨树?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能发散自己的思维,带着问题细致研读文章,从而更快、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思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语文阅读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自身的视野,提升学习的成绩,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養。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三峡地区的景致,同时播放纤夫号子等相应的歌曲或音乐,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思想,同时,通过阅读,促使学生感受我国三峡地区奇绝的景色,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
四、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此外,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探讨,将文章合理划分层次,并简单而准确地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同时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并引申到自己的母亲身上,通过对比更快、更好地掌握文章。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想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还应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秀羽.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20(12):186.
[2]邵金岭,许霁红.对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探讨[J].华夏教师,2017(5):3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