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鸭绿江》为对象的当代辽宁散文创作研究
2018-03-11司海洋
《鸭绿江》杂志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专门文学性期刊,自1946年创刊伊始,一直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倡导现实主义风格,努力推举老、中、青作家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刊登各种体裁的文学新作。该刊多次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辽宁省期刊优秀作品奖,辽宁省文艺创作奖等各类评奖中获奖。
本文以《鸭绿江》杂志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辽宁地区的散文创作做细致的研究。
1.辽宁地域文化特点
(1)豪爽、阳刚
特定的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辽宁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基于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辽河文化的开放、奉献、和谐和坚毅、充满生命活力的奋发向上精神。因此长期生活在辽宁地区的人民,大多具有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坚韧随和、勇敢豪爽、诙谐乐观、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锻炼出了强壮、耐寒的体魄。
(2)温和、细腻、包容
水是温柔、细腻的,拥有着包含世间万物的胸怀。无论是江南的小溪还是北方的大河,这一点都是他们的共性。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水的影响,在性格中自然而然的具有了这一个特性。辽宁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在辽河流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水给他们带来的一切,感受着辽河赋予他们的生活的乐趣,恬静、淡雅、舒适,使他们的性格不仅豪爽、阳刚,而且还有温柔、细腻的一面。
2.体现地域文化散文创作
(1)关注时代、贴近实际的现实主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文学创作追踪时代的热点,反映改革深化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反映辽宁这个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深化期的艰难步伐,反映人们在时代生活中的各种新的感受。辽宁的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潮流突进。
如作家文畅,由于特殊的地位和经历,以及对于散文,尤其是对文学散文创作价值的认识,使他在散文创作中特别强调了时代和现实的联系。在1980年改革初期,歌颂张志新精神的《火炬颂》,就是在思想解放运动方兴之际,热情地讴歌思想解放的先驱的一篇文章。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1985年,他的《庭院春秋》则从一个院落里各处用场的变化和人们内在追求的变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发展变化的时代性,可谓微尘见大千,具有编年史一样的阶段真实性。
(2)温柔自然、细腻贴心的浪漫情怀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刘兆林先后有散文集《高窗听雪》《和鱼去散步》等作品问世,他由衷地向往“高窗听雪”般的纯净之美,为此,其笔下文字始终是细腻的、质朴的、幽默的,显示了人生的大安祥。《高窗听雪》中有一篇作品《父亲祭》,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家乡年年如此的雪依然落着,一片一片,急急忙忙,像鸟飞,像蝶舞,棺盖上掀掉的雪又落满了,白白的厚厚的覆严了棺面,四周一片缟素”。感情的真挚、细腻、内在与深沉跃然纸上。
3.题材多样的散文创作
(1)军旅题材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作家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写出了大量反映当时战争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的作家主要有马加、白朗、鲁野、刘黑枷、江帆、雷加等。
马加坚持走着一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且经常和积极地进行着艺术上的新追求。这与他早年的从军经历有关他在延安期间写出散文《肖克将军在马兰》、《飞龙梁上》等。马加的作品中透着雄浑、大气之势,如《蒲河草塘》中关于菱角的一段描写:“突然,前面出现了平静如镜的水乡,汪洋的一片,水面净浮着菱角秧子,卸了黄花,飘着红叶,青色的三角菱角露出了水面,打成了嘟噜,挂成了串。好多的菱角呵!铺在水面上,如同一层密织的地毯,漫漫没有边际。”通过对蒲河草塘中菱角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发挥的作用。类似的文章还有马加发表在《鸭绿江》上的,《赴延安》、《长山流水》、《不要忘记过去》、《九月红旗飘》等。
(2)乡村题材
辽宁地区的散文作家,拥有细腻的情感的,善于用自己的散文去宣扬亲情、乡情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的作家数不胜数。不同的时期内的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谢子安、王本道、丁宗皓等。
人们给谢子安散文贴上的标签是“田园散文”,他的散文大多以白描手法去描绘田园的景象。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看待生活,表现客观的主体映像,使生活原型艺术地再现。如《乡事》(二题)中《花遗》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唯有养好人世间的花,对于仿佛不尽遥远再不能够相见的母亲,我抱憾着再不能够做得更多。”把母亲对花的喜爱和自己的遗憾表现的温馨又深情。类似的文章还有发表在《鸭绿江》上的《岭下梨花》、《农家早晨》、《看谷篓儿》等。
(3)情感题材
情感是散文作家不可以逃避的一个主题,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散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家的内心的真实感情。情感题材多样,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以感情题材类见长的作家大都细腻,比如素素、崔春昌、于金兰、牟心海等。
素素的散文有着深深的女性情节。她早期的作品多以亲情、乡情为主题,表现的是一个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北方女孩”所特有的感情世界的自然外化,无论是写人写事都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真诚、可爱的感觉。她写乡村文化对她的洗礼,自然而然的意识到她是女孩,而且是清纯的、美丽的,抒发着来自清纯女性的情感。如《故乡小景》《绿色稀薄》《想像今后的日子》。
小结:
在研究以《鸭绿江》为阵地的辽宁地区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对辽宁散文创作的主要认识有以下两点:
1.辽宁的散文创作队伍人数众多而又人才济济。无论是与外省的同一行当相比,抑或与本省内其他文学门类的作家相比较,辽宁从事散文写作的基本队伍,明显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辽宁新散文大系》收录的省内主要作家,多达200余位。一批老中青三代的作家,如王充闾、韶华、刘兆林、邓刚、刘元举、鲍吉尔原野、谢子安等均以质文俱佳、各见灵性的作品辽宁,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2.辽宁散文家面对消费主义和时尚主义的潮流,大都能保持严肃独立的文化立场和沉稳平静的创作心态,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土壤,潜心进行艺术的创造。
辽宁散文的内涵是丰富的,意义是深远的,随着创作的不断加深,研究与探索永无止境。
作者简介:司海洋(1993.05.25)籍贯:辽宁锦州,院校: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