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进与异化
——澳门建筑风格之演变1

2018-03-11FranciscoVizeuPinheiro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澳门圣约瑟大学

创意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葡萄牙澳门

文/ 吴 尧 Francisco Vizeu Pinheiro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澳门圣约瑟大学)

前言

澳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单元,是近代时期中西文明最早的接触地。自1553年葡萄牙人开埠建城开始,中西文化在此演绎了四百多年的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澳门建筑风格就是在这种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孕育而成的,其演进与异化的历程也折射出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融交错的过程,形成澳门建筑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内涵。2[葡]若泽·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着,《葡萄牙建筑》,陈用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8.P42-51.

1.传统延续

由于特殊的政治与经济联系,长久以来澳葡政府一直与葡萄牙保持着密切联系,相应葡萄牙本土建筑文化也经由一代代的移民被带到澳门,不断被延续和加强。

历史上葡萄牙建筑风格多变,11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本土先后流行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意大利古典主义、巴洛克、新古典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这些风格发展基础上,葡萄牙还发展了非常有特色的“曼努埃尔”3“曼努埃尔风格”,其名出自于曼努埃尔国王(1495~1521),他在位时,实现了航海大发现,来自印度和非洲的香料贸易也正处于黄金时期。对于这种建筑风格,有学者认为:它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产生,属于欧洲哥特式末期“焰火式”,或是“花叶纹式”表现。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过渡型的风格,利用源自哥特风格的结构,搀杂一些文艺复兴的成分。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葡萄牙—摩尔式”的重申,复活了昔日摩萨拉布的传统;最后,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大西洋的巴洛克”,充满了从地理大发现得来得自然主义的形式,特别注重装饰。例如在亚速尔群岛圣米加勒岛上的里贝拉格朗德主教堂,就是这种风格的体现。参见:[葡]若泽·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葡萄牙建筑》,第42-44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图1)与“素淡风格”4这种建筑风格,基于光滑平坦的表面和轮廓分明的形体,排除了当时巴洛克所接受得过分装饰。参见:[葡]若泽·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葡萄牙建筑》,第47-5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图2)。这两种建筑风格是葡萄牙对欧洲古典文化的本土解读和引申,它将欧洲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传统同航海大发现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强调自然主义形式与朴实表达方式相结合,注重海洋为装饰题材元素的提炼和使用以及特有的瓷砖装饰工艺1[葡] J·H·萨拉伊瓦著,《葡萄牙简史》,王全礼、李均报译,澳门:澳门文化司署与华山文艺出版社, 1994. P33-36.(图3)。

图1 亚速尔群岛圣米加勒岛上的里贝拉格朗德主教堂立面

图2 印度孟买近郊巴塞建造的耶稣会院所立面

图3 具有“曼努埃尔”建筑传统的澳门市政厅建筑和海波纹图案的碎石铺装。

图4 具有葡国古典风格的岗顶剧院和圣奥斯丁堂

图5 仁伯爵医院(图片来自澳门文化局)

图6 圣味基教堂

图7 陆军俱乐部(图片来自澳门文化局)

总体来看,澳门建筑风格演变与葡萄牙本土建筑风格变化同步,开埠早期澳门西式建筑多已不存,具体风格不可考,但这种具有葡萄牙特色的、以海洋为装饰题材的“曼努埃尔”与“素淡风格”影响的建筑传统,在澳门历史城区至今依然随处可见,也可以反映出澳门与葡萄牙本土固有的文化联系与传承。

18世纪以后,澳门建筑发展与葡萄牙建筑演变有着即时的扣合现象。从17世纪中叶开始,巴洛克风格开始风靡葡萄牙,并且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正是在18世纪,澳门建筑开始吸收巴洛克美学概念,大量使用巴洛克元素。到了19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又开始在欧洲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这种风格超越欧洲的界限,成为主导澳门建筑风格的决定因素,澳门也产生了一大批这种风格的建筑。1837年建造的西望洋教堂,1860年建造的岗顶剧院(又称:伯多禄五世剧院),以及1870年代建造的圣奥斯丁堂(图4)均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有别与其他欧洲国家,葡国古典主义建筑往往以色彩亮丽的颜色粉刷建筑外墙,这也形成了影响澳门建筑发展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往往都会在外面墙壁粉刷色彩亮丽的颜色,这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2.新的经验

19世纪中期,由于香港的开埠和发展,对澳门建筑发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早期香港城市建筑与城市布局都是以澳门为样本,但是随着香港的日渐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发生了转换,香港对澳门的影响逐渐明显,这也使得澳门有了直接学习的模式,香港给澳门带来了较以前更为具体的西方模式。“作为头号殖民帝国首领的英国,在印度试验了它的最完善的模式,以便后来将其推广到亚洲所有的殖民地。于是,非常相似的楼宇出现在孟买、加尔各答、河内、西贡、香港和澳门”2Consortium等著.《澳门开埠至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何城建方面的发展》,载《文化杂志》(36、37期),澳门,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社,1998. P51-53.。

新的殖民风格首先影响到澳门的住宅建筑,这些楼宇既有中国式的空间结构,又有西方的拱形骑楼、装饰、中楣、三角楣、立柱、壁柱和柱顶盘。这种兼有欧洲和中国特色的住宅与广州、上海、和香港的许多地方都非常相似,例如在南湾、内港、新马路一带许多建筑都具有这种风格。

1872年余加利子爵阿莱尚德里诺·安东尼奥·德·梅罗(Alexandrino Antonio de Melo)设计的仁伯爵医院(图5)和1875年在西洋坟场内建造的的圣味基教堂(图6)。非常明显的模仿了当时盛行于英国的哥特复兴风格,林立的塔楼、层层叠叠的线脚与厚重的强体和窗楣反映出当时英国及其属地所流行的审美趋向。同年,由塞尔高男爵设计的陆军俱乐部(图7)则体现出一种哥特与古典混杂折衷主义风格,其正立面由骑楼以及古典方式组成的多立克式的柱廊,中部入口之上有半圆形山花,侧面有穹隆式的窗户。

此外,澳门的建筑风格演变还不可避免地受到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就澳门而言,很多居澳葡萄牙人都来自印度果阿或马六甲,因而澳门以葡萄牙文化为主导的西式建筑文化或多或少都带有这些地区的特征。另外,这还与葡萄牙人的迁移途径有关。葡人经大西洋、印度洋东来,沿途在众多国家地区停留,为适应当地生活,他们在自己的建筑中融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从而导致葡萄牙本土文化的改变,当这些人再向外迁移时,所移植的文化就不再是纯粹的葡萄牙建筑文化了,而是一种南亚风格的殖民建筑文化。 例如:澳门某些旧房屋的一些代替百叶窗保护墙上空洞的螺钿鳞片,这就是现仍存于果阿的一个传统的‘二手’影响3[葡]布朗科,《19世纪最后一年的澳门》,载《文化杂志》(第32期),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7. P131-137.。这些建筑虽然与南亚本土建筑已经不同,但是仍然是对南亚建筑一种新的衍生。

位于妈阁山边的摩尔兵营展现出了表现出一种“新印度风格”,建筑采用了伊斯兰建筑所常用的建筑元素和风格取向。此建筑始建于1874年,1879年落成,这一时期澳门从印度招募一批警察维持社会治安,这座建筑就是为这些印度人所建。兵营的设计师为意大利人卡苏托(Cassuto),设计采用了富有装饰性的拱券柱廊,建筑“在澳门整体古典主义复兴风格以及南洋情调的背景中显得十分突出”。这是一座受阿拉伯风格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伊斯兰式风格砖石建筑(图8)。

建于1587年的板樟堂体现出东南亚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这幢建筑于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从菲律宾来到澳门时初建,初建时只以木板搭建,非常简陋,十八世纪重修之后已非常典雅。教堂整体呈现出一种具有南亚特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墙涂刷色调明亮的黄色,使用西式壁柱柱式,只是比例更为纤细,立面采用灰泥做出纤细的花草装饰;为了适应当地夏季炎热的气候,建筑主立面使用可以开启的绿色百叶窗,以便于通风降温,建筑非常强调内外装饰艺术的精美(图9)。

图8 摩尔兵营

图9 板樟堂

图10 白宫

图11 快乐宫

图12 内港一带混凝土拱券建筑(图片来自澳门文化局)

图13 新马路边Art-Deco风格建筑

图14 红街市(图片来自澳门文化局)

图15 葡人公寓

3.探新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在葡萄牙国内出现并逐步普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改变了以往的建筑风格,只是早期混凝土建筑开始时仍继续模仿古典风格,甚至相当细致,拱圈成为重要的立面构图要素,这种钢筋混凝土的拱圈建筑结合当时的审美情趣,成为当时建造的时尚。

1916年由香港建筑师约翰·莱恩建筑师(Arq John Lemn)设计的宝血女子修院(Precioso Sangue)的白宫(图10);1918年由建筑师若泽·弗朗西斯科·达·席尔瓦 (Arq Jose Francisco da Silva)设计的快乐宫(图11)(现为岭南学校校舍),以及内港一带钢筋混凝土拱券建筑(图12),都体现出对早期混凝土建筑的一种探索过程。

新材料促使传统营造方式发生改变,也逐步导致建筑风格的改变:建筑物越来越简单,古典的线脚、柱式和拱圈逐渐被平直的线条取代,平屋顶逐步替代坡屋顶,古典建筑风格的发展逐渐式微。20世纪初期,欧美地区出现对新材料和建造技术的探新运动,也影响到澳门,首先影响澳门建筑风格的是一种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Art-Deco艺术风格,建筑师们从欧洲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和现代运动的设计方案中攫取灵感,建造了一些这种风格的、具有高艺术水平的建筑物,并逐步形成那个时代新的潮流,这也成为区分澳门建筑风格演变近代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1[葡]科斯塔.《澳门建筑史》. 载《文化杂志》(第35期),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8,P23-33.

尤其是在1918年,澳门城市中心开辟了新马路,在两旁建造了许多当时流行的Art-Deco风格建筑(图13),更是推动了这种流行趋势。此外,由建筑师儒利奥·阿尔贝托·巴斯托 (Arq Jillio Alberto Basto)设计,1934年建成的红街市(图14)、亚婆井前地葡人公寓(图15)、以及一些公用建筑都体现出这种建筑风格的影响。

4.现代主义

同时期,澳门开始尝试兴建最早一批风格简朴的混凝土建筑,开始时多数是私人房屋或小别墅,这些建筑和现代派和国际式建筑的标准相比,有一定距离,甚至略显怪诞。然而,它们的出现,特别是就其建造技术层面而言,无疑是从传统到现代一次尝试性的革新。混凝土最终取代砖、石、木等传统建造材料,成为建筑中主要使用的材料。这也是澳门建筑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信号,这种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建造模式在澳门逐步扩展,成为最多使用的一种建造风格。1[葡]巴拉舒,《澳门中世纪风格的形成过程》,载《文化杂志》第35期,澳门:澳门文化司署, 1998年. P45-76.纯正的现代主义建筑在30年代出现在澳门,这些建筑几何形状简洁,主体为平面,没有复杂的装饰,粉刷的外墙朴实无华。

1928年,澳门建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华旅店——六层高的总统酒店(图16),将现代建筑的建设推到了新的高度。随后,伯多禄局长小学、高美士中葡中学(图17)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相继建成。

受到政局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人口从内地迁移入澳,使澳门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住宅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居住建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于是在台山、龙田、内港一带逐渐形成了大片的简易房,形成了难民聚居区。这里卫生条件极差,生活环境恶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澳葡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住宅开发计划,较为重要的有1930年开发出台山集合住宅区(图18),以及1932年建成的筷子基集合住宅。

图16 总统酒店

图17 高美士中葡中学

图18 1930年建设的台山贫民住宅区(来源自澳门档案馆)

图19 现代澳门城市鸟瞰(图片来自澳门文化局)

在这些住宅开发中,使用了新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建造模式,建造更加经济,工期更短,大量建设的集体住宅,成为这个时期鲜明的建设特点,这很大程度缓解了当时急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钢筋混凝土集体住宅数量大大增加,建筑也越建越高,逐步将原来空旷的地带填满,澳门以前古典风格建筑逐渐被现代主义风格的方盒建筑淹没,形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风格。(图19)

20世纪初期开始的现代主义建筑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不表示同过去一刀两断,而是一种由浪漫的象征主义向技术上的理性主义演变过程,从这一时期开始,澳门近代惯有的传统建筑形式被现代主义建筑所取代,在城市建设中大量出现。

结语

澳门在特殊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演变,实际上体现了东西两大文明在澳门相遇、相交、相容的过程。澳门地处中国南部海滨,得风气之先行,自然会固守中国本土的文化,同时在西方文化的“高势渗入”下,又会被迫接受外来的文化,最终经过融合,形成多元共存的澳门城市建筑文化,这也是历史造化的必然,它们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是澳门最独特、最珍贵的内容1吴尧、朱蓉.《澳门建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如今,各个时期的建筑穿越时间的长河仍然耸立在澳门的街巷,映射出多种文化交融的痕迹,这是澳门建筑的特色,更是澳门城市魅力的所在2吴尧、朱蓉.《澳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葡萄牙澳门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澳门回归日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