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电影《四百下》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镜头表达

2018-03-10李斌娟

电影评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安托万新浪潮长镜头

李斌娟

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这次电影革新运动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导演和作品,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克劳德·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日》《表兄弟》等。1958年到1962年,先后有100多位具有个性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优秀的处女作。《电影手册》杂志把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称为“新浪潮”。这场电影运动影响深远,波及许多国家。“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二战后,长期僵化的社会制度造成很多青年人理想破灭,出现信仰危机。此时,西方盛行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新浪潮”电影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这些因素导致“新浪潮”的很多影片带有悲观、消极的色彩。

《四百下》是“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推出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取得了很大成功。该片在1959 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使“新浪潮”电影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电影手册》的著名评论家。《四百下》就是一部导演向观众讲述自己童年经历的半自传体电影。影片描述了12岁男孩安托万,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同学一起逃课,流落街头,后因偷继父办公室的打印机而被送到少管所,又从少管所逃出奔向大海的故事。影片通过安托万在家庭、学校、少管所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的光影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痛苦和对幸福、自由的渴望。每一位演员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为影片增添了光彩。安托万的扮演者让-皮埃尔·莱奥对角色的刻画轻松自如,几乎无表演的痕迹让人称赞不已。影片在主题探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镜头运用等方面都显示出创作者高深的造诣,本片也体现出特吕弗对安德烈·巴赞纪实美学理论的传承。《四百下》所体现的“作者电影”风格、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拍摄方式,对之后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作者电影”风格

“作者电影”风格是“新浪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作者电影”观念把电影创作比喻成文学写作,主张一种创作的自由性。这种观点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电影要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作者电影”理论是特吕弗明确提出的,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反复阐述“作者电影”的观点;其中包括1954年发表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文章中提出与“优质电影”相对立的“作者电影”主张。二战后,大量模仿好莱坞的“优质电影”占据法国电影的主导地位,新浪潮的成员们认为平庸的“优质电影”不应继续创作,这样只会缺乏创新、裹足不前,而“作者电影”观念带给法国“新浪潮”很多青年导演极大的鼓舞。[2]

作为“新浪潮”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四百下》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风格,影片在创作中倾向于编导合一,确保了导演个性的自由发挥。特吕弗提倡即兴表演,给予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独特的对白和电影配乐使影片更具特色,而具有个人风格的拍摄手法也让人津津乐道。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来自特吕弗的真实生活经历,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和个人色彩:安托万与老师发生冲突、逃课、与父母关系冷淡、离家出走、进警察局和少管所等都是特吕弗的亲身经历;不同的是安托万的结局让人担忧,而特吕弗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巴赞把他从困境当中解救出来,培养成为“新浪潮”的旗手,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特吕弗用自己的作品《四百下》表达了对人生导师安德烈·巴赞的深刻怀念和敬意。《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四部自传体电影,并且主人公都是由同一个演员让-皮埃尔·莱奥扮演。莱奥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和导演特吕弗颇为相似,使这部传记式影片的个人色彩更加浓厚。

二、 感伤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

《四百下》是一部令人感伤的青春叛逆题材电影。影片涉及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表现了得不到关爱的儿童在成长期的孤独和绝望。影片的主人公12岁的安托万,是一个眼神清澈,具备聪明才智的少年,但同时其也具备这个年龄阶段幼稚、顽劣、倔强的个性。在学校,安托万受到老师的排斥和各种不公正对待,在家里母亲与继父对他漠不关心,使他逐渐走上叛逆之路成为问题少年。[3]

安托万与学校的矛盾從影片开场就表现出来。电影所呈现的是一个体制僵化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反感、不耐烦。影片开始,课堂上调皮的学生们正在传阅一张性感美女的画报,当传给安托万后,脾气暴躁的老师不问缘由,让安托万去墙角罚站。安托万对老师的这一做法很不服气,在墙上写了两句对老师不满的话,更加深了他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后来,老师布置一篇作文,由于安托万非常崇拜巴尔扎克,阅读巴尔扎克的著作深有同感,在写作文时加入了一些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但老师却误认为这是抄袭,勒令他停课。这让安托万彻底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厌倦学校,萌生了辍学离家,自己谋生的想法。

安托万在家里的处境也让人担忧。家庭本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但安托万的家却充满了矛盾和冷漠。因经济窘迫,安托万一家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继父肤浅、软弱,表面和善,但对安托万严厉苛刻,母亲刻薄、寡廉鲜耻,对家庭不负责任。父母与他很少进行情感交流,缺乏对这个家的关心和照顾,并且争吵不断。影片中,母亲第一次出场就是指责安托万没有买面粉,并把倒垃圾的活交给他。安托万和好友雷内逃学出去玩,却碰见了母亲与情人约会,这份复杂的心情令他难以言表。老师追问安托万旷课的原因,他则谎称自己的母亲去世,此事被继父知道后当着全班师生的面狠狠扇了他一个耳光。由于这件事,安托万选择离家出走。但第二天,母亲从学校把安托万接回,并主动向他示好,而安托万用一脸怀疑的表情注视着她,话里有话的利诱让安托万体会到母亲真正的用意是让他保守秘密。而安托万与父母矛盾的爆发是偷窃打印机事件:安托万被老师勒令停学后,身无分文的他偷了继父办公室的打印机,由于没法卖掉,归还打印机时被看守逮个正着。继父知道后被激怒,直接把安托万送到了警察局;之后,母亲又决定让他到少管所接受教育。在这个精神牢房里,安托万被所有人抛弃,彻底失去了自由,唯一的好友雷内来探望却被看守拒绝,母亲探视时决绝的眼神和冷漠的言语让他彻底绝望。影片结尾安托万独自一人从少管所逃出直奔大海——那是他压抑已久对自由的向往。

三、 独特的叙事和镜头表达

巴赞曾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要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特吕弗的《四百下》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为线索进行叙事;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气息。[4]《四百下》中,安托万受老师责罚、逃课、巧遇母亲与情人接吻、被扇耳光离家出走、作文误认为抄袭被停课、与雷内一起玩耍、偷打印机被抓、先后送到警察局和少管所,向大海奔跑;影片通过这一系列日常生活琐事和毫无戏剧性的事件串联,一步步挖掘出主人公孤独的内心世界,阐释出影片的主题。与这种叙事结构相适应的,导演对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理论的实践也是影片的突出特点;为了增强影片的纪实性,导演采用实景拍摄,用摄影机连续不断地运动和跟拍的长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的生活。

影片开始,法国巴黎的街景,房屋建筑、埃菲尔铁塔、天空等通过几个长镜头一闪而过,摄像机就像是一双眼睛,把观众带入这个特定环境。在学校第一场“受罚”戏中,一个男孩从课桌里拿出美女画报开始传阅,摄像机的镜头一直跟拍这个动作,传到主人公安托万的手里被老师发现,老师罚他站墙角。这个近一分钟的长镜头里,导演通过景别的变化,完成了人物和镜头的双重调度,使事件更具客观性。安托万回到了家中,他的日常生活依然采用长镜头来表现。尽管空间狭小,摄像机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摄影师通过娴熟的技巧完成了镜头表达。从安托万生火、用窗帘擦手、拿钱,到卧室梳妆台前梳头、玩睫毛夹,然后来到客厅摆放餐具、拿出书包写日记、母亲回来,这三个长镜头一气呵成,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原貌。

安托万被送到警察局,坐在囚车里,一组长镜头表现了他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他向车窗外望去,周围是繁华的巴黎街区、纸醉金迷的巴黎夜生活,而这一切与他毫无关系,一脸安静的安托万留下无声的眼泪。在少管所,导演尝试用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心理医生与安托万谈话的一场戏。拍摄这个场景时,由于饰演心理医生的女演员未及时到场,特吕弗决定先拍莱奥的镜头,再补拍其他镜头。莱奥真实自然的表演使这个段落异常精彩。安托万独自坐在桌子前对着镜头回答,面对心理医生的追问,观众看到了一个安静却满身伤痕的少年孱弱的灵魂。

影片结尾是一个接近四分钟的经典长镜头段落,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直奔大海。这个段落的第一个长镜头表现安托万穿过树林、越过田野和农舍,不停地向前奔跑,摄影机持续移动、跟拍,观众听到他奔跑的脚步声,也感受到他的心跳;紧接下一个长镜头,安托万从画面右边出现又出画,镜头横摇,背景音乐响起,这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和绵长的海岸线,之后出现安托万继续奔跑的背影;最后一个长镜头,安托万从岸上下来,奔向大海,当海水阻碍了去路,他转身向镜头走来,目光凝视观众。画面定格在他迷茫忧郁的面部特写,影片结束。[5]这个经典的长镜头和最后一个画面的定格,完全征服和感动了观众,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奔向自由的豁然开朗心境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却没有人知道安托万将何去何从,人们只看到他眼中的迷惘和无助,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并为主人公的未来的命运深感担忧。综上,“新浪潮”电影这种独特的叙事和拍摄手法,值得当代中国电影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纽珀特.法国新浪潮电影史[M].陈清洋,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182-194.

[2]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42.

[3]金晓非.电影课中外经典电影欣赏十二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138-140.

[4]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15-229.

[5]李易晗.《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8-40.

猜你喜欢

安托万新浪潮长镜头
补墙的故事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浅析《四百击》的镜头语言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早秋运动新浪潮
电影《四百下》中的异化主题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