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3-10陈根玉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陈根玉

摘 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是自主学习的开端,它已成为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让学生敢问、想问、爱问、善问,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敢问;想问;爱问;善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性目标要求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开始。学生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想问、爱问、善问,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例如,教学“半圆的周长”时,我在课堂上问学生:“关于半圆的周长你们想提什么问题?”由于平时我和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对我很亲近,没有畏惧感,纷纷举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及时加以引导,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一个半圆,用彩色笔描出周长,然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一指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一位学生说:“圆周长的一半要用一条直径把圆先分开,半条曲线的长度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而半圆的周长是把圆周长的一半+一条直径。”借助几何图形,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一半的区别,并能自己得出计算方法,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用字母公式表示。接着我让学生计算四分之一圆的周长,学生兴趣很高,轻松解决,在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生活情境,将问题置于形象有趣的情境中,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问题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产生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动物王国正在举行运动会,可热闹了,一只小山羊和一只小鹿比赛跑,小山羊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鹿沿着圆形线路跑(出示图形),结果小鹿获胜。小山羊看到小鹿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教师因势利导,追问:正方形的周长你是怎么算的?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学生提出:“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有的猜和直径有关,有的猜和半径有关,有的猜圆的周长和直径可能也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学生燃起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热情。

三、适时评价,让学生爱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教师应用充满爱心的语言进行激励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思维相对處于积极的状态,在老师的鼓舞下学生就争抢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让学生根据“桃子有5个,苹果有8个”提问题。学生提出:“桃子和苹果一共多少个?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学生提出的这个简单的问题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没有因此批评他们,而是表扬他们:“你们能大胆提出问题很棒,谁还能提出与我们现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呢?”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提出了:苹果比桃子多几分之几?等等问题。正是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才能勤于思考,勤于提出问题。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善问

善问就是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比较表面、比较凌乱的,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可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仿照。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自学课本,教师让学生依照自学情况质疑,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不理解,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没有质量。教师提出:(1)观察表格,你能用一句话表示爸爸的年龄吗?(2)谁会用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爸爸在任何一年的年龄?(3)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a能是200吗?(4)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可以用别的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吗?”“a最小可以是多少?” “a最大可以是多少?”等贴切的问题,还提出了“爸爸的年龄为b,小红的年龄是多少?”等逆向思维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问水平得到了提高。

总之,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适时评价,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敢问、爱问、想问、善问,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