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8-03-10任世仓
任世仓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不能阅读,不懂阅读,语文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比非常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重要性;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不能阅读,不懂阅读,不会阅读,那么,语文教学就是一团乱麻,一张白纸,显得苍白无力。阅读是支撑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支点。我们也是通过阅读获得外界的信息,感知知识内容,阅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感情,使我们更加懂得审美,懂得创造,懂得生活。可见,阅读能力在語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天性,兴趣是掌握知识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它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数量,甚至是质量。任何学科的知识如果离开兴趣这个先导,学生都不会学好,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兴趣是也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兴趣达到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认真地乐于去学,而不是被迫地反感应付。这样学起来不但快乐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老师只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会激发出他们的发散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引起他们更多的想法,他们就会带着兴趣的疑问去思考、去研究、去琢磨,同时也会去解决,那么,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阅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收获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培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挖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阅读将会有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二、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力,那么,良好的习惯是阅读能力的外在动力和诱因。平时就培养出好的阅读习惯,做出的阅读计划,定时定量地阅读,日积月累,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有明显的收获。习惯都是平时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使学生爱阅读、乐阅读、想阅读。等到这个习惯成熟之后,那么阅读就会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模式,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比赛、评比活动、读书月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这些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也会培养出一定的阅读习惯,那么阅读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结果。
三、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想要增加阅读量,单单靠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增加课外的阅读量。而且,现代的知识日益更新,科技发达,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学生不能死板地拘泥于书本上这些简简单单的固定的知识,应该打开眼界,开阔视野,用长远的眼光、多变的思维去分析、去考虑、去理解这个多变的世界。只有我们真正走出去、迈出去,才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不仅步伐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心跟着走出去。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一些重要的课外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内容,了解更多的信息。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清晰地去了解更多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指引。只有教师正确地指引,学生才不会走弯路,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领正确的方向,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读物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例如,一篇文章出现时,要帮助学生分层次、分步骤去解读、去分析,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剖析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脉络。这样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地理解文章,学生才不会走弯路,而且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才能够轻松快速地理解课文,明白大意,理清课文脉络。此外,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事先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例如,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最后达到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总之,阅读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指导,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慢慢有所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4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周瑛.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