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2018-03-10王钰莲
王钰莲
摘 要:数学知识是小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点教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枯燥并且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强,变化性比较多,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数学知识是具体的。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就会更好地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中构建生活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针对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内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和有关教师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食物、服装、艺术作品等都包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从这一方面来讲,小学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将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的轻松氛围,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利于轻松愉快地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计算,学生需要记住各项数学公式,并且反复地计算与练习。而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认真持续程度有限,因此,枯燥乏味的大量计算往往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对于教师来说,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而情境教学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当中学生所熟知的例子引入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二)数学科目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实际,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的趣味性,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也极大地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并不成熟,数学逻辑思维并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使得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这样一来也有效地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遍开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更加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例如,在进行计算题的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小猪佩奇等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二)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也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对于数学的理解程度提高,也拉近了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不需要直接写出数学计算公式,而是将运算式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如苹果、糖果等,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利用生活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大多处于一个好奇心比較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容易专注于做某件有趣的事情。所以,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就是要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例如,教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与学生进行游戏互动,如数字谜语、吉祥数字等,或者让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分数的学习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块蛋糕,向学生提问,怎样分才公平?且让学生演示蛋糕的分割,并告诉学生这是整个蛋糕一份当中的几份,以此引入分数的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柯慧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4-145.
[2]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49.
[3]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3(22):22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