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2018-03-10汪涛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念奴娇语文素养

摘 要: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得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四种途径:紧扣语文素养培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依学而教,关注学生已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语文素养及其培养目标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果把语文素养概括表述,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问题。应该说,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战场。

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尝试进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运用和审美情趣发展语文素养的教学设计的探索,希望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会审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来帮助大家学习苏轼的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PPT1)

(二)检查自学情况

1.你所了解的苏轼。(教师补充PPT2-3)

2.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3.你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师补充1:

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教师补充2:

苏东坡,他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也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柔肠;他既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傲骨,也有“我欲醉眠芳草”的浪漫,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在他百变的人生中,他以一份豁达和乐观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华章!这些文章所呈献给我们的风骨,是我们穷尽一生难以企及的!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这首词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而作。

(三)美读——调准节奏,读出韵味

1.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学生尽情朗诵,师生点评,老师总结诵读技巧。(PPT8-9)

明确:语气:雄浑粗重

语速:缓慢

重读:动词、形容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示拖长音,“/”表示停顿)

(四)品读——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品读上片

1.词的上片有一句写景的句子特别生动形象,能否找出并分析其为何生动?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画面富有动态美;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展现了大江两岸怪石嶙峋、巨浪滔天的景象;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2.苏轼用寥寥十几字,展现了赤壁周围巨浪滔天、雄奇壮美的景象,大家能否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笔法细细描绘这一神奇壮美的画面?

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文字,之后老师出示范文。

范文示例:大江两岸,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疯狂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飞花碎玉般四处飞溅。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上片小结:PPT展示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品读下片

1.江山如此壮美多娇,怎不吸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细数一下当时的英豪,如横槊赋诗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驰马射虎的孙权、刮骨疗毒的关羽、忠肝义胆的张飞、匹马救主的赵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瑜、忠心耿耿的黄盖等等,诸多英雄,作者为何单写周瑜一人?

明确:仰慕周瑜英雄业绩;用周瑜少年得志反衬自己报国无门,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一種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谈谈你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

下片小结:PPT展示

参考观点

观点一: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作者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

观点二: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是他的最高理想。即使在这样一个人生的低谷,他也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三:作者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著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它是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作者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观点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五)再读——把握基调

1.学生自读文本,注意体会词风特点,并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

明确:雄浑大气,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视觉开阔,时空纵横交错,显示了意境的宏大,大气磅礴。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极富动感,充满气势,给人澎湃激越之感。再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豪放大气,展示了周瑜的卓越功勋,给人豪迈、激情之感。

2.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豪迈乐观。上片以豪迈之情描写雄壮之景。下片尽管词中有悲愤和失落的情感流露,但失落、悲伤过后,想到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唯江月是永恒的,因此心情有些释然、超脱,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六)背诵这首词并进行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最后有感情地齐读该词,力争读出苏子内心的悲愤与豁达。

(七)布置作业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出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近苏轼,与其对话。课外写一篇随笔,题目:《东坡先生,我对您说》(PPT16)

三、教学实践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强化语言实践,注重情感价值观,引导审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后,做出以下反思:

(一)紧扣语文素养培育的目标

语文课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文素养,其目标内容包括哪些。经过实践,总结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中研读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特殊句式的作用,用散文的笔法改写赤壁景物描写的诗句等都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为何生动,具体分析”是审美素养的培养。

(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语文素养是学生的内在能力,是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在活动去历练和形成的。在本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主表达、灵活展示和分享,充分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思考时间,让学生从容地思考并交流结果,不为任务,不为进度。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导了“激情朗读”,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感知到苏轼的豪迈与大气。感悟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依学而教,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思维已知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老师预设“写景的三句有何作用”这是不会有问题的,学生却答曰:表现了战争激烈。老师预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要重点讨论,以为是重难点,结果一开始就一学生提出问题,而另一学生又做了完美的解释,学生思维结果已经形成,且很有逻辑性,老师就再没必要讲了。课堂千变万化,面对生成,面对未然的东西刹那间变成已然,老师就要依学而教调整课堂结构,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更快更充分。

(四)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听课者点评

裴永林点评:重视课堂朗读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古典诗词教学,岂能无朗读?汪涛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堂朗读活动,先后采用了如下朗读形式:(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示范朗读。(3)学生听电子朗读资料。(4)学生跟读电子朗读资料。(5)学生集体朗读。在众多的朗读中,学生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反复交流,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的认知与审美,完成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体味到中华诗词的魅力。

任淑芳点评:在课堂上教师始终领着学生自己品味那些优美的词句,一起通过词句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思想,师生共同穿越时间、空间,完成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共鸣。设计问题也是层层递进,既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又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尤其是学生到最后说出这首词借用周瑜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但悲愤中透着乐观,让我明白在失败的时候要更加坚强,乐观生活,好好学习。课文讲到此,可谓高潮涌现,学生不仅会思考,并能从思中悟己,有所收获,这节课就成功了。学生思维与情感两大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梁丽文.以《观潮》为例探究语文素养发展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文学教育,2016(12):104-105.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设计念奴娇语文素养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