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源人物形象分析

2018-03-10江颖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江颖

摘要:《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晁源是其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对君不忠,对父不孝,对妻负义,交友有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让我们看到了纯粹的恶。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晁源 重色纵欲 不忠不孝 忘恩负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10-02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胡适称之为“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晁源是其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最突出的个性特点是重色轻友,喜新厌旧,纵欲无度。在《醒世姻缘传》“弁言”中有“五伦有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夫妇处其中,具应重合”[1]。且“引起”中提到作者认为比孟子在《四书》中提到的君子平生有三件乐事更重要的是:“再添一个贤德妻房,可才成就那三件乐事。”由此可见夫妻关系和睦的重要性,《醒世姻缘传》中关于晁源的描写也较多地集中在他的感情方面。

首先看他与妻子计氏的关系,婚姻初期,晁源看计氏如“天香国色”“倒有七八分惧怕”,二人也算过了一段恩爱夫妻的日子。可当晁思孝成知县之后,晁源渐渐看不上她了,觉得她粗鄙,晁源“恨不得叫计氏即时促灭了,再好另娶名门艳女”。在晁源与计氏的这段婚姻中,显然计氏并没有犯大过错,只是晁源天性风流,思富易妻罢了。天性风流的他很快就和“女戏中一个扮正旦的小珍哥”成日厮混,在小珍哥的挑唆下辱骂虐待计氏,最终把计氏给活活逼死了。虽说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对男子比较宽容,强调“夫为妻纲”,要求女子顺从丈夫,但是更强调在“夫为妻纲”的基础上夫妻相敬如宾、和睦相处。晁源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骤然富贵之后就开始嫌弃妻子计氏且任由小珍哥侮辱计氏,没有给原配妻子计氏应该有的尊重。都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可是在晁源身上连半点当初的恩爱都看不出来,偏听偏信,如愿以偿害死了计氏,在逼死计氏之后,饮酒作乐,毫无悔恨之心,可見其心性之狠毒。

再看他与小珍哥的关系,晁源对小珍哥可谓是万分宠爱,在小珍哥与计氏无法和睦共处时,就另置了宅子与她同住。在被计家父子告上公堂时,也时时处处维护她。小珍哥坐了牢,他“抱了头哭得真也是天昏地暗,看的人也都追泪”。为了让小珍哥在狱中过得更好,晁源甚至为此贿赂狱卒官员。晁源如此宠爱小珍哥,是出于对她的爱吗?并不是,他宠爱小珍哥是因为,“做戏子的妓女甚是活动”有新鲜感,他和小珍哥之间只是普通的肉欲。所以,在哭过之后,在去京师的路上立马又包了一个小娼妇解闷。在小珍哥案子无法周旋时,媒婆上门提亲,晁源立马就放弃营救小珍哥,打算迎娶大户人家的小姐。

晁源是个风流薄幸之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与计氏表面暂时的恩爱不过是因为计氏家境殷实,在自家势力超过计家之后就开始嫌弃妻子计氏;他宠爱小珍哥是因为她给他带来的计氏没有的新鲜感,在更大的利益诱惑下自然而然地抛弃了小珍哥。说到底他最爱的人还是自己,他最在意的也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还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忠义”二字,只有自私自利。“弁言”中提到:“夫人之精神从无两用,夫妇情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的身上自然义短。”晁源在处理夫妻关系时如此地薄情寡义,不讲情面,那么在面对君臣、父子、朋友、兄弟关系时是不是更应当投入感情认真维护了呢?我们说答案是否定的。

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晁源没有做到尽忠职守。晁源不爱读书,“成天游湖喝酒,套雀钓鱼,打围捉兔”,晁源的父亲晁思孝出身于儒素之家,三十岁才得了晁源,对晁源极其溺爱。晁源在父亲的培养下,“费不到三百两银子”纳了监,成了一个不识字的读书人。第七回中,国难当头,他却从未想过为国尽忠,反倒“被唬得屁滚尿流”,只想仓皇逃跑。在他心中全然没有忠君爱国,更别提要为国捐躯了。不过说来也是,他虽然买来了监生头巾,但是“不大认得字”,也没有做官,皇帝在他心中只是个遥不可及的虚幻的影子,我们又怎能强求他做到“忠”呢?

在父子关系的处理上,晁源对父母也是不敬不孝。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这可以说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孝经·开宗明义》中就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孝向上延伸就是忠,晁源做不到“忠”,总应该孝顺父母吧,毕竟晁思孝待他极好,事事顺从,“看得儿子就如那孔夫子、诸葛亮的圣智!”那么晁源孝顺父亲吗?不,他仅仅把父亲当作一个赚钱的机器。晁源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平日里花销全靠父母给予,朝父母伸手要钱如同家常便饭,理所当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现在的孝顺是能够赡养父母,那么和畜生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才能更好地侍奉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晁源不但没有发自内心地侍奉父母,还要靠父母供养,可谓是不孝之极了。第十八回,晁思孝因罪离职还乡,晁源没有为父亲的处境担忧,反而十分生气,“恨不得叫晁老儿活一万岁,做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官,把那山东的泰山都变成挣的银子,移到他住的房内方好”。在父亲死后,晁源住在庄子上,还与晁住、李成名(晁源的小厮)的妻子通奸,勾引小鸦儿(庄子附近的皮匠)的妻子唐氏。可见在他的心中没有半点要孝顺父亲的想法,父亲在他眼中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在他心里最重要的只有自己。都说自古忠孝两难全,可到了晁源这里则成了“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

在朋友关系、兄弟关系的处理上,晁源的做法更是过河拆桥,唯利是图。在晁老当了知县后,晁源就看不上旧友了,旧友上门对其表示祝贺,他“冷冷落落,全不是向日洽浃的模样”,后来这伙人再有上门的,就连门也进不了了。他结交朋友并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而是在衡量了一个人的财富权势之后,才决定是否与其结交。胡旦和梁生是晁源“似通家兄弟般相处”的朋友,且胡旦和梁生二人在晁思孝的官路升迁上帮了大忙,晁源与他们结拜为兄弟。可在他们没有了靠山之后,晁源使计骗了胡旦、梁生的钱财不顾他们死活,将他们赶了出去。更有甚者,在胡旦、梁生未看出其阴狠仍写信问起头尾时,晁源竟然派遣衙役前去抓捕,真可谓是忘恩负义。朋友本是五伦中最平等的关系,正如孟子所言:“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4]交友不应只注重朋友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晁源交朋友就是“有挟”地交友,不仅如此,他在发现朋友于己无用时立即就抛弃朋友,可见他心里只有他自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害。

晁源是儒素家庭出身的儿子,也是被期待着成为国之栋梁的“读书人”。但是他被惯坏了,他目不识丁,不惧法律正义,勾结官府,利用金钱和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对君不忠,对父不孝,对妻负义,交友有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没有是非,不讲道德,只图自己高兴,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没有任何底线,他让我们看到了纯粹的恶。

参考文献:

[1](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韩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