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信之缘起

2018-03-10胡晓青孙世奇

法制与社会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胡晓青+孙世奇

摘 要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自信来源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价值追求的至上性以及政治立场的人民性。也正是因为充满自信,中国经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奋斗而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磨练与考验而愈久弥坚。

关键词 中国自信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人民立场

作者简介:胡晓青,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孙世奇,湖北省秭归县人民检察院科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8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这里的自信指向四个维度: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了从“三个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理论升华。不管是“三个自信”,还是“四个自信”,归根到底,都是中国自信。正是我们国家科学的指导思想,至上的价值追求以及人民性的政治立场,不断促进中国飞速的发展,我们才有底气强调中国自信!

一、中华民族自信源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海德格尔曾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一个坚决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多次被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创立的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前面矗立着两座思想高峰,一是唯心主义的最高峰黑格尔,一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最高峰费尔巴哈。马克思翻过了“两座高峰”,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制定行动对策的理性工具,具有永恒的价值。费弗尔曾说:“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论证”。 熊彼特也曾指出:“大多数创作,短的不过饭后一个小时,长的不过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只有马克思才适合‘伟大这个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一次破解了“历史之谜”,奠定了思想史上至今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峰。今天的世界正按照马克思所描述的发展轨迹前进,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的新动向,正在继续证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诡辩论。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正在继续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作“担保”。“马克思”仍然是21世纪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制定行动对策的科学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仍旧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与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

二、中华民族的自信源于价值追求的至上性

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深深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矢志不移地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今天,“共产主义”在少数人那里已经沦为“笑柄”,“共产主义渺茫论”习以为常。有人说共产主义太远了,远的叫人望眼欲穿;也有人说共产主义太好了,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人说共产主义太难了,难得叫人望而却步。这些质疑往往都以偏概全,没有全面分析共产主义理论。针对这些疑虑,我们可以一一驳回。

(一)共产主义太远了,远得叫人望眼欲穿

共产主义是遥远未来的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与我无关,与我的儿子无关,与我的儿子的儿子也无关,这不摆明了在忽悠人嘛!共产主义太遥远,远若银河;太崇高,高若繁星;虽能望得见,却遥不可及,好比“手摘星辰”——想得美,办不到!

共产主义是一个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力奋斗,这是事实。但据此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则是错误的。虽然完全的共产主义还很远,但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已经诞生。“渺茫论者”只看到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看不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已经是一个事实。虽然作为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还很远,但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早已存在。“渺茫论者”看不到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这是片面的。

(二)共产主义太好了,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人说,共产主义社会要什么有什么,按需分配;有人说,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只有好人没有坏人;还有人说,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自在,上午打獵,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等等,这确实太好了,令人羡慕,但问题是人性能达到吗?

共产主义确实是人类迄今所能预测到的最美好的社会,但也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是遥远未来的事,没必要也不可能作出具体的描绘。马克思主义不是占卜学,共产党人也不是算命先生,无法一板一眼地预测遥远未来的社会面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展望未来社会的时候,仅仅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本质特征,而未来社会的具体情形、具体细节则留给未来的实践、未来的人们去回答。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对遥远未来的事,设想的越具体,就越是容易陷入空想。“渺茫论”者别有用心地以夸张的手法,戏虐的态度,极尽反讽之能事,沉溺于对未来社会具体细节的主观臆想和过度演绎。他们扬言世上的资源有限,而人的“欲壑”难填,人人都需要山珍海味,穿金戴银,别墅豪宅,宝马奔驰,万贯家财,高官厚禄,黄袍加身,美女在侧……这难道不是乌托邦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需分配绝不是按欲望分配,将共产主义庸俗化、科幻化,其手法是低级的,其方法是错误的。endprint

(三)共产主义太难了,难得叫人望而却步

理想很美好,然而现实不会迁就任何理想。今天的现实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社会主义阵容早已瓦解,烟消云散;社会主义中国问题扎堆,与所谓的“共产主义”相距甚远,叫我如何相信它?

列宁曾指出:历史通常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也不例外, 迈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不是康庄大道,一路上难免遇到许多荆棘坎坷。“共产主义渺茫论”者仅仅看到“苏东”的剧变,就妄下断言,认为社会主义彻底失败了,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了。要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并不是马克思闯下的“祸害”,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苏东”的巨变并不是因为坚持了共产主义原则而失败,而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才导致了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的道路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而不是历史的终结;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主义的前进有着波峰,也有着低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一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渺茫论”者看到中国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看到中国不断向西方国家讨教学习,就以为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已经过时,就以为世界趋同了,历史终结了,人类文明止步了,这是“一刀切”的片面观点。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多元的,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将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坚持到底,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也不等于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它首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丢,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没有丢。

三、中华民族的自信源于政治立场的人民性

所谓人民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利益的立场。作为一个政党,其性质决定它代表的阶级利益,其宗旨代表了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党组织内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必须从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也必须遵循政党的宗旨。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利益所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资产阶级政党除了代表资本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资本”是真正的主宰,是社会唯一的主人,资本逻辑是永恒的政治逻辑。衡量人民立场,主要是看在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你是站在哪一边,在资本和人民的利益博弈中,你是站在哪一边。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所在。坚持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应该一贯而终的、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区别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是每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为民,维护人民利益,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始终坚持着人民的立场,才有着充足的底气,宣扬中国自信。

四、结语

国家自信从来不是既成的,不能被看作某种已经完成、已经定型了的东西;它是开放的、生成的,未完成的,中国自信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成就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担当,砥砺前行,咬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进入倒计时;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铁腕反腐、重典治贪,标本兼治,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座座险滩被攻占;供给侧改革拉开序幕,经济巨轮在新常态下稳步前行;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工程,脱贫攻坚加速推进;治霾雷霆行动吹响冲锋号,绿色中国已经在路上。与此同时,中国筹建亚投行,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朋友圈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铁。中国的改革每推进一步,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将为中国自信夯实底座、厚植基础。历史不会终结,改革发展才有自信。中国自信,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中国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自信,换句话说,当代中国是否有自信,关键取决于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立足当下,中国由资格自信;面向未来,中国有理由自信。

注释: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16-05-18(1).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50.

李明.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石.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02-25.

陈曙光.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光明日报.2016-03-17.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