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提琴独奏曲创作与演奏研究

2018-03-09张海敏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提琴

张海敏

摘要:1930年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秋思》的诞生,预示着这件西方弦乐器在中国正式拉开了独奏曲的序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中国特色的独奏曲产生,本课题旨在对曲目的梳理基础之上,分析演奏特点,为21世纪更多的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曲目。

关键词:大提琴 王连三 马思聪 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24-03

一、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提琴独奏曲创作的发展历程

大提琴自清代传教士传入我国以来,洋人自己兴建西方管弦乐队,最初由宫廷太监学习及演奏,随后我国留洋的爱国主义进步人士开创了中国的第一管弦乐队,西方大提琴这件乐器正式登上我国音乐舞台。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大提琴艺术也随着新社会的建立进入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对艺术发展很重视,大批的外国大提琴专家,例如佘甫磋夫、鲍斯特列姆、波戈金、契尔沃夫、印尼华侨林克明等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开展大提琴教学,我国自己培养的大提琴学生,例如留苏的林应荣、留布达佩斯的宗柏、留西班牙钱挹珊等也到国外留学。新中国成立以前,大提琴的教材以及演奏的作品以国外的大提琴作品為主,中国音乐家自主创作的大提琴作品很少。20世纪下半叶以来,1945年大提琴家参加了我国自创歌剧《白毛女》乐队大提琴伴奏以来,1949年2月,大提琴演奏家李刚、黄小芬夫妇创作的大提琴山西民间音乐《眉户调》;冼星海大合唱《黄河颂》中,大提琴也担任了重要的协奏部分,这也是大提琴演奏中国音乐家作品的历史最初记录。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创作曲大量产生,多由大提琴家创作改编,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样板戏、戏曲、各地民歌改编如火如荼,一系列本土大提琴教材应运而生,为大提琴在我国全面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摸索阶段(1949-1966)

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印制的大提琴《中国作品集》中,收录了刘荣发的《牧歌》、霍存慧的《节日的欢喜》、朱践耳的《牧羊人》、刘庄的《抒情曲》等作品②。这些作品多是反映现实社会、贴近崭新的生活、赞美社会主义新社会,歌颂性强,反映的是大众情感。

(二)全面发展阶段(1966-1976)

1.教材类

我国首套系统地、全面地、自主研发地教材1972-1975,中央音乐学院编写大提琴教程,《大提琴练习曲选编》1、2、3、4册,《大提琴音阶与琶音》赵学廉编,这是中国第一套系统完整的大提琴音阶与琶音练习教科书。1975年,陕北艺术学院教材《大提琴练习曲(单行本)》、湖北艺术学院《大提琴五声音阶练习》,1976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材《大提琴练习曲(弓·指法)》、12月陕西艺术学院《大提琴练习曲》。

2.创作类

1972年黄小龙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大提琴曲《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曹玲首录,在当时成为中国音乐界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作品。1975年,创编作品有胡国尧《广阔天地炼火心》,陈圆《大寨雅克西》,宋保军《山乡春早》《颂歌》等;1976年,创编的戈武《从此我跟共产党》,赵振霄《江河水》,张力科《干洒热血写春秋》,于苏贤《老牧人的歌》,赵宋光、马丝琚《黄河颂》,宋涛《军民联欢》,赵德廉《渠水穿山林》,王相乾《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秦腔移植),黄云生《草原新牧民》,林应荣《不忘阶级苦》,陈育新、王培凡《大寨人心向红太阳》《迎来春色换人间》,齐汉芳《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以上的不完全统计中,全国的音乐院校在文革时期,紧跟政治形势,配合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作品,虽然有着当时较浓的政治色彩,但在教学实践证明,有部分作品还是具有艺术价值和训练价值。

(三)多元发展阶段(1977-1999)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被称为“新潮”音乐之后的30年,音乐界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从最初的感性的背离和反叛,进入到理性的稳定和反思。这一时期是大提琴艺术走上正轨,快速发展,优秀大提琴作品不断涌现,大提琴创作相对繁荣和成熟的时代。姜文涛、曹玲《节日的天山》,陈铭志《大提琴曲三首》,王树《心潮》等,瞿小松《山歌》,叶小钢《中国之诗》获得1982年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第一名等。大提琴创作风格开始关注“现实生活题材表现形式地改变,演奏者和接受主体之间的问题”等现象,并努力摆脱羁绊,创作有新时代气息的中国大提琴作品,开创了大提琴作品创作的新纪元。

二、作曲家及代表作品的演奏分析

(一)王连三及其作品的演奏分析

王连三先生(1926-1986)是我国著名的大提琴教育家、也是中国大提琴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③这首《采茶谣》音乐的本体元素曲调音调方面,首先采用作者家乡福建的客家山歌茶山竹板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了中西方作曲技法交融。开头乐队引子,采用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变换拍子,整个管弦乐队与竖琴和长笛的变换对话,引入了客家山歌曲调,展示了耳目一新的听觉效果。

演奏研究之一:将中国传统乐器常见的滑音技巧与换把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结合,大胆借鉴胡琴、坠琴等演奏手法在本曲的初尝,产生了具有独特中国式的换把、滑音味道。

演奏研究之二:采用中国式揉弦技法在演奏这首大提琴作品中也占有风格特征。西方大提琴的传统揉弦技术较为注重运用手臂、手腕整体力量,本曲揉弦借鉴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揉弦方式,强调中国民族色彩的注重手臂、手腕及手指的有机结合和动作的衔接性与分解性特征,恰当运用与结合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揉弦技术,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蕴、风格。

(二)马思聪及其作品的演奏分析

马思聪(1912-1987)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教育家,他的小提琴《思乡曲》《西藏音诗》《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作品至今还在演奏、演唱。《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60年,2002年马思聪诞辰90周年纪念音乐会,由马雯独奏、中国交响乐团协奏进行了世界首演。endprint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创作手法采用西方的奏鸣曲式、副三部曲式,加至浓郁的民族民间韵律,自始至终充满了歌唱性。非对称性结构的乐句,泛调性、多调式的旋律,非传统功能和声体系,展现了中国风格的大提琴音调。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选用云南哈尼族民歌《我的情人比谁都美丽》,旋律建立在A宫系统调式,独奏声部演奏出带有忧郁的民族风格;第二乐章带有摇篮曲风格,营造了宁静透明的管弦乐色彩,双簧管与独奏大提琴的对答及弦乐队的卡农乐句的亲切对话,引出了乐队吟唱主题;第三乐章自由回旋曲式,充满民间节日的喜庆气氛。

马思聪先生运用西方古典协奏曲套曲形式,加入中国特色的语调、旋律、和声、配器,加之西方大提琴的演奏技法,使这部作品完整的体现了具有我国民族化特色的大提琴经典曲目之一。它作为中国大提琴协奏曲创作史的里程碑,其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引起音乐学府、大提琴演奏家音乐会的常演曲目和保留曲目④。

三、中国大提琴独奏曲创作与演奏的思考

通过梳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大提琴独奏作品的音乐创作,东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方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作品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演化出了不同的演奏技法,如何在音乐创作上,乐器的演奏中与思想表达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是每一位音乐创作者所思考的课题。

我国大提琴艺术创作基本借鉴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特点,直接引用了民族调式、民歌曲调,在创作手法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条,开启了用旋律线条展现大提琴特有的中国风格的新局面。在全面发展阶段:体现了大提琴改编创作的高峰期,大量的改编作品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技巧和民间传统音乐的素材,通过大提琴特有的演奏风格,独特的音色表现,为具民族化风格的大提琴创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多元發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各个学科都在寻找适合本学科的发展道路。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音乐指导方针下,用西方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特点成为广大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家的探索方向,期盼着我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空间里,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师多关注我国大提琴的原创作品,期待在中国这一特定历史进程里,在当下特定的语境中,大提琴与民族音乐形式结合,可以创作出《梁祝》《黄河》这样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的大提琴音乐作品。

注释:

①刘欣欣,刘学清:《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9 页。

②多首作品已录入中音、上音等大提琴考级书。

③宗柏:《浅谈王连三大提琴作品的特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版第2期,第78-79页。

④卞祖:《欲火重生——马思聪的大提琴协奏曲》,《人们音乐(评论版)》,2012年版第2期,第41-45页。

参考文献:

[1]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仁平.中国大提琴音乐新世纪新成果的全面检阅与集中展示——“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评述[J].人民音乐,201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魅力所在
大提琴之味
小提琴和大提琴
大提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地位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杜普蕾和大提琴
大提琴的艺术魅力
蓼蓝二
大提琴和梨花姑娘
秦立巍师徒深圳办大提琴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