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关系的探析
2018-03-09陈春山
陈春山
摘 要:异化劳动理论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异化劳动学说自身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文从异化劳动理论概念出发,指出其存在缺陷以及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并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其合理成分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F091;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38-03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学科内涵
(一)“异化”概念简述
异化,单从表面意思看来,是指一事物经过变化与同类其他事物有着质的区别。在哲学思考中,“异化是指主体经过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出来的支配主体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使对主体具有统治作用。”[1]在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中,受到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异化的思想的影响。其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影响最为显著。马克思批判性的继承他们二者在异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加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批判以及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考察,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二)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发现以国民经济学为理论依托阐述资本主义本质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即国民经济学出现了因果颠倒的嫌疑,在论述中把结果当成原因的前提,这样的论述陷入了一种循环,如此,国民经济学家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2]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便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马克思又对劳动、资本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将异化劳动理论归结为如下四个层面:
1.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这是从生产结果的角度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手稿》提出:“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就是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反过来奴役劳动者,这就是一对相互排斥的关系。”[3]这种排斥关系变成了一种相互对抗的力量。实际上,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这种幻想化为泡影,资本增殖的直接来源就是对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占有,所以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可能为己所有。因此,作为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便陷入到了为资本家创造无尽财富的囹圄之中,于是劳动者像空气一样不再受到自己的支配,他们的命运被资本家通过加大劳动强度或者延长劳动时间方式仅仅控制,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从此,劳动者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奴役着。
2.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这是从劳动者生产过程为出发点来考察的。《手稿》中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劳动对于工人而言自主权的丧失,单从表面看劳动者有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包括为谁劳动、劳动对象的选择等,而处在资本生产链条下的工人只有被迫用来生产更多剩余价值,在为资本家创造无尽财富的过程中权利已丧失殆尽,在这里,作为有生命的劳动者的活劳动俨然变成了资本家实现价值增殖的直接手段,而无产者处在这样的生产关系链当中必然是越来越悲惨。因为对他们而言,出卖自己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才是活下来的唯一希望。”[4]在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下,劳动者从事的劳动生产活动侵害着劳动者躯体、腐蚀着他们的精神。
3.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这是从人的类本质角度来考察异化劳动的。关于“类”“类生活”“类本质”相关术语最早见于费尔巴哈的著作当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人是类存在物。”[5]“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与动物之所以能够区分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动物的活动是出自本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处在资本生产的链条下不自觉的沦为资本生产的附庸,劳动只不过是劳动者活下去的手段,劳动者无任何自由和权力可言,以至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不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看来,人的生命活动没有了自主意识与动物也就没有了实质性的差异,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6]
4.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来考察异化劳动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意味着人生活在客观的现实生活当中并且在生活和物质生产中与他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人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很显然,人的根本属性在前面论述的三种异化关系中都有所体现,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当中的各种关系势必会受到前面三种关系的影响,进而导致人与人相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属于人的类本质,这样看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自身的关系具有普遍适用性、任何人都包含在内。”[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异化的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对立。
二、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是马克思建构异化劳动理论重要的理论基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可以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异化劳动体系已经完成。
虽然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但是它却并未发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比如资料的掌握和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异化劳动学说或多或少是存在缺陷的。“第一,这时没有完成对劳动价值的科学改造,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劳动价值概念与异化劳动概念的关系,二是作为核心的异化劳动概念并不确切,三是对各具体概念的改造尚不深刻,也没能规定出许多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没能提出的,但作为新的理论,体系必须具备的中介概念和具体概念,四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异化劳动理论的体系尚不严谨,且欠缺许多环节。”[8]此外,缺陷还在于对于剥削的程度以及經济剩余在各阶级间的分配没有准确的计量,对量的分析不足。endprint
(二)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
由于异化劳动理论自身的缺陷无法给工人运动提供合理的、科学的理论支撑。因此,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科学改造,给黑暗中的无产阶级照亮前行的道路,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工人被剥削的悲惨命运,指出了在这样的循环当中资本主义最终的归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对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了严密的科学分析和论证,剩余价值理论从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出发,对异化劳动论进行科学的改造,为无产阶级的自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知。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过渡不仅是马克思思想的重大进步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辩证统一
如前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已有理论进行批判改造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因此,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视角来看,两者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的考察,是辩证统一的。可以把成熟状态的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辩证扬弃的结果,作为萌芽状态的异化劳动理论需要上升到更加科学完备的剩余价值理论来为无产阶级的前进道路指明方向。
(一)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差异性
1.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在写作《手稿》期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未能建立起劳动理论的完整认知体系,在此情况下建立完善的劳动价值论还存在理论上的不足。马克思对价值含义的理解建立在古典劳动论基础上,而古典经济学劳动论自身理论的缺陷势必对其理解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受制于批判的对象,马克思也没有将自己取得的已有成果置于科学的体系之中。
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是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对自己创立理论的批判与科学论证,也对古典劳动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和超越。马克思以古典劳动论和异化劳动论为理论基石,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使得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和资本统治之间的矛盾一览无余,同时也指出了在这样的矛盾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差异
如前所述,对异化劳动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四个层面之间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异化劳动的内涵,而无论是生产的产品,还是生产活动本身都是完全置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框架之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外延。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基于前面所论及劳动价值论自身的缺陷,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把剩余价值的内涵归结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的本性使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压迫等方式来实现资本的增殖,以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这种劳动异化的方式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凡是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形态都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范围。
(二)异化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一致性
1.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目标都是揭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说明,其目的在于指明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对立,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手稿》中关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考察除了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科学改造之外更有对古典经济学的理性批判和超越。在资本主义藩篱的束缚下,工人阶级为了获得解放进行了大大小小的起义,统治阶级为保自身统治的稳定性以及阶级利益的持久性,采取各种手段压迫剥削工人阶级阻止其发展和壮大,这从根源上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
2.根本原则的一致性
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面向都是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都以争取工人阶级的利益为目标,把工人阶级从资本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为宗旨,始终以工人阶级的整体命运为出发点,推翻资本主义、建立起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异化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同一问题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的考察,是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在根本原则上具有一致性。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对自己异化劳动理论的科学改造和理性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运行规律。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尽管如此,但机械设备不能全部代替人的劳动。不管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知识、人力、资本等等,都最终要在劳动者的劳动中实际表现出来,要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价值潜力。就要使得劳动者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享受更多的权利。资本家要维持更好更加持久的剩余价值生产就得由盲目的剥削转向理性的剥削,建立一种相对公平的关系。
(二)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竞争规律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竞争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展现出来的态势不尽相同。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相同的。如,为了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竞争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杠杆的作用。正确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激发生产活力,规范市场体系,促进竞争意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注入强有力的动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动力。
(三)指导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我国长期落后经济面貌,在邓小平带领下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竞争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社会的物質财富进一步增加,经济更好地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endprint
剩余價值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础,他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从经济根源的视角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摆脱资本主义藩篱束缚的历史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都应该辩证的利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导人类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平.异化劳动理论从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J].2009(12):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4〕〔5〕〔6〕〔7〕1848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55,56,58,59.
〔8〕刘永佶,王郁芬.剩余价值发现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as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manuscrip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 theory,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e to reveal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has more or less theoretical defects, and the emergence of surplus value theory makes up for this shortcoming. This paper from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concep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defect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o do a brief analysis to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Alienation; Alienated Labor Theory; Surplus Value Theory; Dialectical Un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