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材为轴心,做好期末总复习
——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总复习为例

2018-03-09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400015刘绪毅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进率笔算周长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400015) 刘绪毅

期末总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期末总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全册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概括性的再学习,使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由此可见,总复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期末总复习往往容量大、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期末复习时讲究效率和方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的质量。

对于期末总复习,应该以教材为轴心,通过说一说、理一理、练一练、变一变等方式,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活动经验等方面得到提高。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期末总复习为例进行论述。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数与代数”包括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图形与几何”包括测量部分的内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解决问题”包括八个单元的11个例题中呈现的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与综合”中的“数字编码,集合思想解决问题”。总复习由成长小档案、习题提示和一个例题组成。

一、“理”好“成长小档案”,指导学生有序整理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历,教材在P108页以“成长档案”的形式呈现了5幅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看目录、查单元等方式尝试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复习与整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回顾整理、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结构形成简单的认识,然后通过教材的习题,让学生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这几大板块的相关知识构建成网络。“理”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基。

例如,教师出示教材第108页的第1个图(图略),提问:“关于分数,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后呈现图1。

图1

紧接着安排练习:

(2)请写出图2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图2

(3)在( )里填上“>”、“<”或“=”。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呢?”

(6)完成P112的第8题和第9题,P113第13题和P114的第15题。

二、“通”用教材习题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总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通”,融会贯通,厘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消除疑惑,得到提高。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那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使教师和学生变成资料的“奴隶”。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先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减负增效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1道练习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21道练习题,让这些练习题发挥最大的价值。

1.运用教材习题让学生掌握量与计量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时间、长度、质量等)都比较抽象,在复习时教师还是要借助生活情境让学生再次获得体验。

如习题(P109第1题的第1小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飞机1小时飞行750( ),飞机载质量50( ),飞机机身全长38( )。

师:通过飞机的飞行速度、载质量、机身长度等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这学期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师: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2:时间单位有时、分、秒,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生3: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余3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生4: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量与计量掌握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完成P111第2题“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长1318(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括号里为什么要填千米呢?

生5:因为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很远,操场的周长就是400米,两圈半就是1千米,所以要填千米。

师:你能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来解决问题,老师为你的智慧点赞。

(学生独立完成P111第1题、P109第1题的第2小题和P111的第3题)

2.运用好教材习题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计算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习时要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教材在这个部分编排了3道练习题(P112的第5~7题),怎样用好这几道题呢?

师(出示 P112 第 5 题的“175+67”“806-714”):你是怎样算这两道题的?

生1:170+60=230,5+7=12,230+12=242。

生2:70+60=130,5+7=12,100+130+12=242。

……

师:试着不计算,而是估一估,你是怎样估的?

生3:把 175 看成 180,把 67 看成 70,180+70=250,所以175+62≈250。

师:用竖式算一算,可以吗?在进行笔算加减法时,你觉得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4:进行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5:笔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

(学生独立完成P112第5题余下的题目、P109第1题的第3小题和P111的第4题)

(教师出示“204×7”和“154×9”,教法同上;学生独立完成P112的第6题和第7题)

3.运用教材习题体会图形与数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教师依然要抓住教材的习题不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P108的第2幅图(图略)):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

生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3:将长方形剪成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的长度。

师:请大家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P110的第2题、P113的第11题和第12题、P114的第16题。

4.运用教材习题培养学生的“四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回顾本册教材内容的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八个基本单元共编排了11个例题,如下表所示。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统计表

教师要以此为依据,根据教材总复习安排的16个习题,尽量分散难点,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三、“变”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变”指的是变式练习,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克服静止和孤立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编排的习题,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实际应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一题多变,沟通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知识是静态的,习题是固定的,而它的变化却是无穷的,通过对习题的变式,可把本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P114的第16题就可以变式为:

(1)一块长方形土地,长8米、宽6米,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土地,宽6米,长比宽的2倍少4米,周长是多少米?

(3)一块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28米,宽6米,长是多少米?

(4)一块长方形的地,长8米、宽6米,李叔叔将这块地划分成两块,一块为最大的正方形,种辣椒,剩余的一块种韭菜,辣椒地和韭菜地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5)李叔叔用篱笆(一面靠墙)围了一块长方形地养鸡,这块地长8米、宽6米,篱笆最长是多少米?最短是多少米?

又如,计算“24×3”可以变式为:

(1)估算24×3时,把22看成20,比正确结果( )。(2)妈妈买3个碗用了24元。如果买6个这样的碗要多少钱?

(3)妈妈买3元一个的碗,正好买了24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多少个?

2.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习题,通过“一题多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四能”。

如:对于P112的第17题,可出示条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1)去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2)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3)去年比前年使用天然气的多多少户?

……

综上所述,变换能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思维变得灵动而鲜活。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才能体会到教材编写者设计练习的独到匠心,才有可能提高解读教材和灵活使用教材的能力。

猜你喜欢

进率笔算周长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进率之家
巧算周长
“单位”换算想“进率”
千克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