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航空重磁特征对突泉盆地构造的认识

2018-03-09刘燕戌李文勇曹安琪

中国地质调查 2018年1期
关键词:松辽盆地古生界磁性

刘燕戌, 李文勇, 曹安琪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 100083)

0 引言

松辽盆地及其外围盆地群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连续开采,目前该区已进入高成本、高难度油气勘探阶段,后备资源不足[1-2]。因此,开展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在松辽盆地开展的地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盆地内部,对其外围盆地群的勘探相对较少[3-6]。突泉盆地是松辽盆地西部火山岩覆盖区油气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中生代油气远景盆地,其基础油气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盆地地层属性、构造形态和展布规律等尚不明确,制约了该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评价[7-8]。在该地区开展大范围航空重磁调查工作,可快速划分该区断裂,识别岩浆岩体,进一步研究盆地的构造地质特征,从而为地面油气勘探部署提供地球物理依据[9-12]。本文利用松辽盆地西坡最新的航空重磁数据,结合实测地层(岩石)物性参数,通过分析该区重磁场特征、断裂及岩浆岩分布等,探讨盆地基底性质,为该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供航空重磁基础地质资料。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过渡带,北至永安镇、林海镇,南至嘎亥图镇,西至六户镇,东至洮南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之间,属“兴蒙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构造结合部位——嫩江造山带[13]。突泉盆地是在晚古生代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和林西组之上发育的侏罗纪断陷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NNE-NE向。早侏罗世红旗组、中侏罗世万宝组是盆地主要的中生代沉积层[13]; 中侏罗世巨宝组、付家洼子组和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及早白垩世梅勒图组等广泛分布的火山岩为盆地盖层[1]。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层(岩石)物性特征

2.1.1 物性测定原则

本次野外地层(岩石)物性测量包含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尽量确保所测岩石的类型全面而系统。研究区北部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基岩广泛出露,岩石类型多样,是本次物性测量的重点地区; 南部属于基岩隐伏区,物性统计测量工作以物性、地震及钻井等资料为基础。

2.1.2 密度特征

该区地层(岩石)密度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由新到老可划分为4个密度层(表1)。

第Ⅰ密度层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平均密度为2.10 g/cm3,为低密度层,在研究区中部和东部广泛出露; 第Ⅱ密度层为中生界沉积-火山碎屑岩系,平均密度为 2.58 g/cm3,为中低密度层,在突泉盆地内部及研究区南西部局部出露; 第Ⅲ密度层为上古生界沉积岩系,平均密度为2.66 g/cm3,为中高密度层,在研究区北部及西南部局部出露; 第Ⅳ密度层为元古宇—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平均密度为2.75 g/cm3,为高密度层,在研究区零星发育。

表1 研究区密度层划分

注: 前震旦系至石炭系的密度数据来源于文献[14-16],其他数据为本次实测。

研究区侵入岩密度随岩石基性成分增加而增大,随岩石酸性成分增加而减小。侵入岩以酸性、中酸性白岗岩、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平均密度为2.52 g/cm3,密度中等,当其侵入至密度较大的地层中,通常引起重力低异常; 当围岩密度中等时,通常不引起明显的重力异常。研究区分布数量较少的中基性闪长岩和辉长岩,平均密度为2.65~2.71 g/cm3,密度较大,当其侵入至密度较大的地层中,通常不引起明显的重力异常; 当其侵入至密度中等或密度较小的地层中,通常引起局部重力高异常。火山(喷出)岩密度由酸性至基性逐渐增大,但是与侵入岩相比,其增大趋势不明显。

2.1.3 磁性特征

研究区存在不同磁性的多种岩石,可归纳为2个主要的磁性层,详细情况见表2。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磁性层,主要由安山质凝灰岩、粗安岩、粗面岩与玄武岩组成,磁化率平均值为982×10-5SI,具有中—强磁性,在研究区西部及中北部局部出露; 下古生界—元古宇磁性层,主要由片岩、角斑岩、变质砂岩与片麻岩等组成,磁化率平均值为176×10-5SI,具有中等磁性,在研究区零星出露。

表2 研究区地层磁性参数统计

注: 前震旦系至石炭系的磁化率数据来源于文献[14-16],其他数据为本次实测。

该区侵入岩均具有磁性,因岩石性质不同,其磁性差异较大。辉长岩、辉绿岩磁性最强,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 239×10-5SI和1 972×10-5SI,与围岩存在显著的差异,易引起明显的局部高磁异常; 花岗闪长岩等磁性次之,磁化率平均值为1 133×10-5SI,较易引起局部正磁异常; 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具有一定的磁性,侵入至无磁性的沉积岩中,可引起局部正磁异常。研究区火山岩主要包括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由酸性—中性—基性,磁化率总体明显增高,其中粗安岩、玄武岩等具有较强的磁性,通常引起跳跃杂乱的局部正磁异常。

2.2 重磁场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区内重力异常幅值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西部为重力低值异常,中部和东部为相对重力高(图1)。

(1)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值为-50~5 mGal。最大异常位于研究区中部突泉县东南侧、沙布日台套布附近及乡林场南侧; 负异常位于研究区西部六户镇西侧。从大区域范围看,正、负重力场与盆山地貌单元基本吻合。西部重力低值区反映大兴安岭; 东部重力高值区与松辽盆地西坡相对应,其中小范围重力低值区反映松辽盆地西坡凹陷单元。

(2)研究区西部和中部NNE向梯度带几乎贯穿全区,东部NNE-NE向、NW向与近EW向梯度带十分发育,反映该区发育断裂及断裂规模。

(3)布格重力局部异常较发育,反映该区构造强烈,岩浆岩发育。

图1 研究区航空重力布格异常平面图

2.2.2 磁场特征

研究区磁场主要表现为负磁场背景之上发育局部正磁异常及跳跃变化正磁异常(图2)。

(1)磁场强度变化较大,磁异常值变化范围为-280.5~1 110.4 nT,磁异常最大值分别位于安定镇北西侧(1 110.4 nT)、安定镇东侧(1 109.2 nT)及哈太庙窝铺北东侧(937.5 nT)。

(2)不同地区磁场特征不同,正磁异常规模差异明显。研究区东部(哈太庙窝铺—兴隆山镇林场—安定镇—洮南市一线)表现为规模较大的正磁异常,异常值多为400~800 nT; 研究区西部(原种林场—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太本林场—解放渔场一线)表现为团块状正磁异常,规模较小,中间夹杂若干跳跃变化的正磁异常,异常值多为300~600 nT。规模较大或团块状的正磁异常反映存在岩浆岩体,跳跃变化的正磁异常反映存在侏罗系火山岩。

(3)磁异常总体以NE向为主,其次为NW向。研究区东部大面积磁异常以NE向为主,其次为NW向; 研究区西部磁异常主要表现为NE向,其次为NW向、近EW向。

(4)研究区东部可见2条区域性航磁异常梯度带,走向均为NE向; 研究区西部发育规模不等的串珠状梯度带,走向以NE向为主,其次为NW向、近EW向。

图2 研究区航磁ΔT平面图

3 地质解释

3.1 断裂划分

松辽盆地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性质不同的断裂,从而构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本次结合实测航空重磁资料,共解释大、中型断裂20余条,这些断裂表现为3组展布方向,以NNE-NE向为主,其次为近NW向,少数为近EW向(图3)。

图3 研究区推断岩浆岩构造图

断裂F1纵穿研究区中部,沿努和道布牧场—海代哈嘎牧场分场—永茂乡一线分布,是研究区延伸较长、切割较深、特征较明显的Ⅰ级断裂,也是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该断裂在航空重、磁场上均有清晰反映,主要包括: ①对应于梯度大、走向NE、纵穿研究区中部的布格重力线性密集带; ②对应于特征不同的2个磁场分界线,东侧为明显降低的负值异常区,西侧为局部正磁异常与跳跃变化的磁异常区; ③沿该断裂分布一系列呈串珠状或团块状分布的正磁异常,推断这些异常可能由该断裂控制的侵入岩体所引起。

断裂F3纵穿研究区西部,沿原种林场—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太本林场—解放渔场一线分布,是研究区切割较深、特征较明显的深大断裂之一。推断该断裂的航空重、磁依据包括: ①对应于梯度大、延伸较远的近NNE向布格重力线性密集带,表明断面倾角大、断层两侧密度差异大; ②对应于明显的近NNE向呈串珠状分布的航磁线性异常带; ③断裂旁侧分布若干规模较小的团块状或跳跃正磁异常,应为受该断裂控制的中—酸性侵入岩体与火山岩的反映[17-18]。

3.2 岩浆岩解释

根据岩浆岩重磁异常特征,本次共圈定岩浆岩36处(图3)。因岩浆岩形成环境不同,断裂活动具有非均一性、断裂形成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导致岩浆岩形成的规模具有差异,且岩相及岩石类型多样,其分布规律为:

(1)从岩相上看,侵入岩相较为发育。在已圈定的岩浆岩体中,侵入岩明显占多数(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等),极少数为喷出岩。

(2)从岩石性质或岩石类型看,中—酸性、中—基性岩浆岩均有发育,但二者发育不均,数量明显不同。侵入岩中的酸性、中—酸性岩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较发育,中—基性岩体较少; 喷出岩以中—基性玄武岩为主。

(3)从岩体规模上看,岩体大小悬殊。规模大者,如研究区东部的酸性侵入岩,其分布范围可达350 km2以上,规模小者分布面积在10 km2以下。从岩体规模与岩体性质的相互关系看,规模较大的岩体多为酸性、中—酸性侵入岩。

(4)从岩浆岩分布的构造位置看,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内的多数岩浆岩沿断裂及其两侧分布,说明断裂对岩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东部(扎鲁特第二农业大队—新佳木嘎查西侧—海代哈嘎牧场分场—永茂乡一线)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夹持于F2、F4与F6等断裂之间,其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交汇处为岩浆侵入提供了重要通道[19-20]。

3.3 盆地基底性质

突泉盆地发育侏罗系—白垩系沉积-火山碎屑岩系、上古生界沉积岩系、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侏罗系—白垩系和上古生界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下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由片麻岩、片岩、变质砂岩等组成[21-22]。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研究成果和大地电磁测深地球物理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及大兴安岭火山岩之下均普遍发育上古生界,特别是有钻井标定的震、电、重、磁、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证实,上古生界经历过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且具有一定的油气保存条件,在很多地区形成钻井可及的勘探实体。突泉盆地经重、磁、电剖面综合解释,发现盆地内部上古生界最深处为3 km[23-24]。由此可知,研究区上古生界应为沉积盆地的产物,下古生界和前古生界构成了沉积盆地基底。

从航磁异常特征看,突泉盆地总体对应负磁场背景,其上发育跳跃变化的正磁异常与局部低缓正磁异常。经与地层(岩石)磁性资料对比,发现侏罗系—白垩系粗安岩、粗面岩与玄武岩等火山岩的磁化率为(2~6 985)×10-5SI,磁性变化较大,是引起跳跃变化磁异常的主要因素。本次实测物性结果表明,上古生界磁化率平均值为23×10-5SI,为一套磁性微弱的沉积岩系,无法引起明显的磁异常。下古生界及前古生界实测磁化率的平均值为176×10-5SI,为一套中—弱变质岩系,常引起低缓航磁异常; 中—酸性侵入岩的磁化率平均值为(316~1 143)×10-5SI,具有中等磁性,多与局部低缓磁异常对应。可知,盆地内跳跃变化的正磁异常由侏罗系—白垩系火山岩引起,局部低缓正磁异常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盆地内平缓背景磁场是下古生界—前古生界变质岩系(盆地基底)的反映。

从航空重力异常特征看,突泉盆地总体表现为“北西低、南东高”的重力升高异常区。根据地层(岩石)密度资料,该区侏罗系—白垩系的密度平均值为2.58 g/cm3,属于中—低密度层,通常引起相对重力低; 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密度平均值为2.72 g/cm3,属于中—高密度层,常常引起相对重力高。经与已知地质资料对比,认为北西部的重力低异常区反映盆地发育厚度较大的中—低密度侏罗系—白垩系,南东部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区反映侏罗系—白垩系之下尚发育中—高密度的前中生界(古生界和前古生界)。

综合分析地质、地层(岩石)物性与航空重、磁异常等特征,认为侏罗系—白垩系沉积-火山碎屑建造和上古生界沉积岩系属于盆地建造产物,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应属于盆地基底。

4 结 论

(1)按照由新至老的顺序,该盆地地层划分为新生界、中生界、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元古宇4个主要密度层以及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与下古生界—元古宇2个主要磁性层。

(2)突泉盆地北西部重力低异常区是厚度较大的侏罗系—白垩系的反映,南东部相对重力高异常区是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反映。突泉盆地平缓的区域磁场是下古生界—前古生界变质岩系的反映。

(3)突泉盆地断裂以NNE-NE向为主,其次为近NW向,少数为近EW向,3组断裂相互交叉、彼此切错或相互限制,控制着突泉盆地的沉积作用。区内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较发育,岩浆活动明显受断裂控制。

(4)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应属于突泉盆地基底。

致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郭志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梁秀娟高级工程师在数据处理方面给予了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1]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J].地质通报,2013,32(8):1147-1158.

[2] 丁秋红,陈树旺,张立君,等.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J].地质通报,2013,32(8):1159-1176.

[3] 刘建明,张锐,张庆洲.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J].地学前缘,2004,11(1):269-277.

[4] 吴真玮,曾昭发,李静,等.基于重磁场特征的松辽盆地基底岩性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5,51(3):939-945.

[5] 郭巍,刘招君,董惠民,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2):216-221.

[6] 胡望水,吕炳全,张文军,等.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J].地质科学,2005,40(1):16-31.

[7] 方慧,钟清,陈树旺,等.内蒙古突泉盆地双低阻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3,32(8):1253-1259.

[8] 王丹丹,李世臻,周新桂,等.大兴安岭地区突泉盆地高精度重磁电特征及其构造格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46(1):240-253.

[9] 崔志强,孟庆敏,廖桂香,等.高精度航磁在大兴安岭中段新一轮找矿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2,36(2):92-197.

[10] 史建民,陈行时,丁继双.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J].地质与资源,2015,24(3):271-276.

[11] Li W Y,Liu Y X,Xu J C.Onshore-offshore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South Yellow Se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4,90:127-136.

[12] Li W Y,Liu Y X,Li B,et al.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ed on airborne gravity,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6,27(4):686-698.

[13] 唐克东,邵济安,李永飞.松嫩地块及其研究意义[J].地学前缘,2011,18(3):57-65.

[14] 张明华,乔计花,田黔宁,等.大兴安岭东南部油气资源勘查区重磁异常初步解释[J].地质通报,2013,32(8):1177-1184.

[15] 钟清,方慧,李晓昌,等.松辽盆地外围中生代盆地的岩石物性——以突泉盆地和乌兰盖盆地为例[J].地质通报,2013,32(8):1185-1194.

[16] 王玉华,雷茂盛,雷裕红,等.高精度重磁资料在松辽盆地古龙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1):107-112.

[17] Li W Y,Liu Y X,Zhou J X,et al.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using airborne gravity data:A case study from the Bohai Bay Basin,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6,105(8):2241-2252.

[18] Li W Y,Zhou J X,Xiong S Q,et al.Study of residual basin and tectonolayering based on airborne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3,87(4):1137-1153.

[19] Li W Y,Zhou J X,Liu Y X,et al.First application of airborne gravity to oil exploration in the Shengli oil Province, eastern China[J].Exploration Geophysics,2014,46(3):297-307.

[20] 屈念念,李家斌.云南昭通盆地重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调查,2016,3(4):37-42.

[21] 张抗.中国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代序)[J].地质通报,2011,30(6):803-810.

[22] 张抗.东北地区油气领域接替形势展望(代序)[J].地质通报,2013,32(8):1141-1146.

[23] 詹少全,陈中,李爱勇,等.重磁电综合解释在突泉盆地油气勘查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2017,31(1):131-137,142.

[24] 任收麦,乔德武,张兴洲,等.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进展[J].地质通报,2011,30(2/3):198-204.

猜你喜欢

松辽盆地古生界磁性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综合判识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大王庄鼻状构造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车西南坡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可见光响应的ZnO/ZnFe2O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围棋棋子分离器
复杂地表单井、组合井优劣分析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
自制磁性螺丝刀
东亚地区松辽盆地和美洲大陆北美西部海道的晚白垩纪气候变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