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画报业的发展

2018-03-08江鸿

新闻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绥远民智通俗

江鸿

作为报刊的一个重要类别,画报以其通俗易懂、文图兼备等特性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受读者欢迎。中国近代画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据考证,国内最早的一批画报诞生自19世纪70-80年代,其代表就是《小孩月报》《寰瀛画报》《图画新报》等等。

这批诞生自清末的画报在印刷上多采用雕刻铜版,其创办者亦以西方人居多。其中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以儿童为目标讀者对象的《小孩月报》(1875年5月 1915年12月),其主要内容是向小读者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而创办者即为美国传教士范约翰。

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先进的石印技术登上了中国的画报舞台,随之画报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先后出版了《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飞云馆画报》《求是斋画报》《时事画报》等等。此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点石斋画报》与《飞影阁画报》。

《点石斋画报》于1884年5月8日创刊,1896年底停刊,吴友如担任主编,旬刊,每期画页八幅,绘画上借鉴了西方的透视画法,因而画面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优美,被誉为开启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同时《点石斋画报》在文图结合方面还做到了既追求画面的逼真、美感又注重图文配合,内容则多“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注重贴近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甚至朝廷腐败、列强侵略等都有涉及。可以说这些做法对后来的诸多画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1890年吴友如离开《点石斋画报》后又自办《飞影阁画报》,与《点石斋画报》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该画报则以刊登上层妇女人物为主。

根据后来的统计,截至1919年,仅在上海一地出版的画报,就不下一百种。上海的画报热也直接带动了其他地方画报业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画报,在内容方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点,即图文兼备、通俗易懂、教育国民、启迪民智、针砭时弊,这一共同点对后来民国期间内蒙古地区画报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内蒙古地区第一份画报《归绥日报》副刊

由王定圻创刊于1912年11月的《归绥日报》是绥远地区最早的日报,创刊之初为石印,后改铅印,每期一张、单面印刷,四版,同时还单独出一小张画报作为其副刊,副刊的绘画者为当时绥远的一位著名画家梁翁。

《归绥日报》的这一“画报”每期四幅,多以人物肖像画为主。由于《归绥日报》以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为特色,因此其副刊画报的内容也多以嘲讽时政、批判社会阴暗面为主,同时为了提高观赏性,也会夹杂以少数的纯观赏性人物画,但其所刊登的图画报道均无标题。

以现存的1913年正月第5期的画报为例,该期画报上刊登了四幅画,第一幅是一人拿着耙子刮地的画面,并配有打油诗:“运动做知事,只为把财迷。手拿钢耙子,尽力刮地皮。”第二幅则是两人对话的画面,甲:“我如今衣服鞋帽俱是维新,反倒没有饭吃了是什么缘故呢?”乙:“你尚缺一打狗棍,有此棍就有了吃的了。”第三幅则是纯观赏性的名为《怀春图》的仕女图。第四幅则是一只纤细的手的画,配有一首讥讽时政的打油诗,“天然知事手,最便抓地皮。怀抱两?印,银将到肩齐。”

虽然从绘画质量、画报篇幅、内容的丰富度等诸多方面看,《归绥日报》的“画报”副刊均与当时京沪一代的画报有着明显差距,但其以纯白话的语言风格,敢言社会阴暗面的特色还是在绥远地区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以至于在《归绥日报》停刊后其副刊画报以《通俗画报》为名又出版了一段时间才停刊。

二、与《归绥日报》副刊画报一脉相承的《一报》附张

1914年年初,袁世凯解散了第一期国会后,国会议员王定圻从北京返回绥远,返回后不久就将已经停刊的《归绥日报》复刊,但复刊后没有再沿用《归绥日报》的名称,而是改称《一报》,社长由王定圻的好友李正乐担任,编辑、记者等也多系王的好朋友。

这份四开四版的小报最初采用石印,1915年春改为铅印,其内容包括时事新闻、宣扬民主共和,揭露君主专制腐败、绥远当地官场贪赃枉法、欺诈勒索行为的报道等等,类似原来的《归绥日报》,新出刊的《一报》同样以敢于替百姓立言而深受读者好评。在当时反袁世凯、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民国时期绥远新闻界的著名报人杨令德曾评价说:“王定圻主办的《一报》真是以钢铁一样的笔,利刃似的刺透了奸人小人的心!”

从现存的《一报》附张我们可以发现,该画报4开1小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单面石印,旬刊。类似当年的《归绥日报》副刊画报,同样是每期四幅画,绘画者署名梁公,其选题包括名著经典场景连载、反映生活场景的画面、本地新闻、讥讽政治黑暗的图画等。例如其中第289期的四幅画分别是连载的《红楼梦》中画面“见熙凤贾瑞起邪心,石头记四十”;一幅老者与孩童清扫院子的生活场景画,并配有“久无足迹踏苍苔,花径荒芜叶满堆。指使家僮呼一扫,蓬门好待故人来”的古体诗;第三幅是一则本地新闻,配有“日昨军法科覆审抢贼平安子,讯后仍寄押归绥县署矣”的一句话新闻;第四幅题为《白日打灯笼》,属明显的讥讽政治黑暗的讽刺类图画。

从《一报》附张的板式、风格来看,其与《归绥日报》的副刊画报有着高度的类似性,由此亦可看出其与《归绥日报》副刊画报有着较为典型的一脉相承性。但在1916年王定圻被袁世凯当局枪杀后,《一报》连同《一报》附张也随之停刊。

三、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绥远通俗画报》与《察哈尔通俗画报》

民国成立后(特别是从1915年开始),鉴于国内文盲众多,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出于“启迪民智”的目的,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纷纷设立通俗讲演所,用“通俗讲演”的方式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教育。而且,为了扩大其效果,民国时期的政府还将其纳入了官方设立的正规社会教育机构行列,其运作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少部分来自民间资本的赞助。

由于地处边陲,文化传播较为落后,绥远、察哈尔两地通俗讲演所的设立略晚。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民国十二年,全区学务局为开通地方风气,一再通令各县筹设讲演所、阅报所。是时各县虽多有筹办者,仍未能切实进行。十四年,都统李鸣钟创办绥远区立通俗讲演所一处,附设讲演传习所。毕业者派赴各县轮回讲演。同年八月,复令教育厅成立通俗教育图书馆及易俗社。”民国17年12月,时任绥远教育厅长祁志厚将讲演所、易俗社合并为绥远社会教育所,并“内分编辑、讲演、戏剧三股。更于新旧两城设第一、第二阅报社”。①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通俗讲演所为了扩大讲演效果把讲演与阅报结合了起来,甚至到了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启迪民智”的效果,结合大多数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通俗讲演所开始自己出版报纸,而这也就是后来以“画”著称的《绥远通俗画报》。

在《绥远通志稿》第6册中有这样的记载,绥远社会教育所“初成立时……所内讲演员四人、办事员二人。每月经费二百七十六元八角。同时呈准刊印通俗画报,于二月二十三日出版。每日一张,一切费用由收入报费项下开支”。②

通过《绥远通志稿》的这段记载,我们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出《绥远通俗画报》的主办方、出版周期,还可以看出这份画报“自负盈亏”的特点,其办报费用均来自报纸的经营所得,从这点来看,其还有着一定的市场性。

该画报出版后,采用了石印的印刷手段,报纸4开2版,每天出版一小张。虽然开张较小,但其设立了社论、命令、公文、闲评、文苑等栏目,因此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初创期该画报社仅有富良法一人,虽然人手欠缺,但富良法对各栏目的配图均认真设计并附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这一直观明了的形式颇受读者欢迎。据记载,其创刊号“所画戒烟、戒赌情形,摹写尽致;又有放足、识字的劝告,亦雅有兴趣”,创刊号一经推出便深受读者喜欢,但可惜的是,该刊出刊不久即停刊。

与《绥远通俗画报》同一时期,辖区涵盖了今天内蒙古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的察哈尔省通俗讲演所也创办了一份画报——《察哈尔通俗画报》。该画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她一生下来就是很活跃的,她不用字,就能把她的意思表达出来,人家一看就能明白她的意思。好呀!你看她是如何的美!大家是如何的爱她!”这一浅显易懂的发刊词直白地表明了该画报的大众化定位与办报特色。

《察哈尔通俗画报》每三天出版一期,每期4开一小张,报纸售价每张铜元2枚。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民众的目的,该报每期均会在报名下刊登一则格言警句。

从栏目划分看,该报头版主要为本报启事和广告,其余版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知、风土人情、时政新闻、传统文化、社会新闻等等,还用通俗易懂的图画配文字的形式进行过打倒帝国主义、实行工农政治等方面的宣传以及关于当时中国时局的介绍。从内容上看,虽然文字不多,但其知识性、时政性还是较为突出的。

作为均由通俗讲演所出版的画报,《绥远通俗画报》和《察哈尔通俗画报》无论在报纸定位还是风格特色方面均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两份面向中下层民众,担负有启迪民智职责的报纸在整个内蒙古画报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可惜的是,由于主办方后来的办报重心转向教育类公报等官方报纸,加之时局的动荡,两份画报均只存在了不足两年的时间便先后被主办机构停刊。

四、短暂的《绥民画刊》

1933年11月27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画报在开启民智方面的作用,国民党绥远省执行委员会宣传科出版了《绥民画刊》,该画报周刊,每周二出版,小4开开张,石印,在版面设计上较为随意,但图片的绘制水平较高,经常刊登一些反映社会风情、时政新闻类的图片,出版不久后即停刊,具体停刊时间不详。

五、民国时期内蒙古画报业的发展特点

(一)简洁明了的漫画式画法

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画报大多以简洁明了的漫画式、木刻画式的风格为主,这一风格既带给读者轻松活泼的阅渎感觉,又有着“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特色,对扩大阅读面,提升传播效果起到显著作用。

(二)多样性的选题风格

从选题角度看,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这些画报的选题范围较为宽广,选题基本涵盖了文学、时政、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并借助绘画者的笔,用简练而通俗的图片、说明式的文字将这些多元化、多样性的选题呈现了出来,发挥出了“一图抵万言”的传播效果。

(三)鲜明的工具属性

作为一类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媒体形态,画报有着较大的读者覆盖面,在启迪民智、实施民众教育方面有着突出效果。对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画报业而言,由于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民众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内地,因此画报在启迪民智、实施大众化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发挥出了其他媒体难以替代的“教育”型工具属性,起到了其特殊的教育作用。

總之,纵览内蒙古的画报发展,虽然其起源较晚,办报水准较之同时期的京沪而言也有着较大差距,但其却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开启民智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是民国时期内蒙古地方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6):232-233.

②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6):233.

猜你喜欢

绥远民智通俗
Sumo Wrestling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浅议严复和梁启超的民权说
论中华富强的动力和源泉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
绥远成立省苏联筹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