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草原文化办好文艺副刊

2018-03-08李倩

新闻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副刊党报内蒙古

李倩

今年是《内蒙古日报》创刊70周年,在创刊伊始,《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就设有副刊。《北国风光》的刊名来源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70年来,《北国风光》“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了党的声音,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在全国报纸副刊界取得了一定影响。《北国风光》曾多次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报纸副刊最佳版面、优秀版面奖;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等。

笔者结合自身编辑工作实践,谈一谈《北国风光》立足草原文化来办刊的些许经验。

一、《北国风光》的党报属性

通常我们所说的副刊是狭义上的副刊,特指报纸上所刊登的那些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的固定版面。文艺副刊,以文艺作品为主要内容,具有文化性和审美性,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

在我国党报即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阵地。党报文艺副刊虽然姓“副”,却仍然具有新闻属性。作为党报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党报新闻正刊保持一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必须以传播主流文化为主,追求严肃高雅的文化品位。

作为民族地区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北国风光》承担着表达、传播、弘扬草原文化的重任,肩负着用草原文化来凝聚力量,引导、激励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生动实践的使命。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要“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管理”,“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北国风光》一定要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引导、激励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瑰丽色彩。

二、《北国风光》的文化属性

副刊的本质是文化,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传播和创造文化。

1897年,《消闲报》问世,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副刊。从副刊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诞生之初,文艺副刊便是文化和文学的载体。文化界名人和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不断在文艺副刊上發声、抒情,推动着文艺创新、文学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副刊论》一书中提出:“副刊以文化为体,文艺为用。”作者说:“从表面看,副刊采用的都是文艺作品,但是,文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那就没有深度,而流于浅薄,无以感人。”无疑,内蒙古从不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全区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出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独特而富集的草原文化。从沙漠到草原,从湿地、湖泊到山脉、森林,被草原文化滋润着的内蒙古热土,到处激荡着包容、诚信、团结、和谐的情愫。草原文化也成为内蒙古地区各类报纸副刊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突出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把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文学作品体现出来,为广大读者服务,为自治区发展服务,这是《北国风光》几十年来不变的宗旨及定位。

《北国风光》立足于内蒙古丰富而厚重的草原文化底蕴,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记录着内蒙古奇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包容的文化气度,弘扬了草原文化精神,凝聚了内蒙古力量。

三、《北国风光》立足草原文化

(一)开设“译草原”专栏

在原有刊发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作品的众多专栏基础上,2016年6月《北国风光》开设了“译草原”专栏,这对于丰富和拓展版面资源、传播和弘扬本土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报纸的文化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译草原”栏大多刊发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八省区蒙古族聚居区以及蒙古国的优秀蒙古文文学翻译作品,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是优秀蒙古文文学翻译作品的展示平台,是蒙古文翻译作者的阵地。如刊发的《暮色黄马》,一匹不服输、不服老的蒙古马形象跃然纸上;《腾格里沙漠抒怀》《蒙古草原》等诗作,写出沙漠和草原的风貌,“腾格里沙漠的夜/沉静得像一块铁”,内蒙古草原上,花草芬芳、奶食鲜香,牧归的牛群驮着太阳;《在阳光下》,写出了“像植物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在阳光下度过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文章弥漫着浓浓的奶香,让读者近距离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上的人们。

《译草原》专栏受到广大作家、读者的认可,并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2017年度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

(二)刊载当地作家作品或区外有关内蒙古的作品

文艺副刊大多依靠社外来稿。《北国风光》立足于区内外的文艺名家、知名作者,刊发一批文艺名家的优秀作品;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刊发反映当下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刊发带有泥土味道的作品。

《北国风光》是我区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刊发平台,自治区所有知名作家无一例外地都在《北国风光》刊发过文章,伴随着《北国风光》的成长,一批批作家成长起来。可以说,他们的创作道路离不开《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拥有一批稳定的作者群,他们有出生在内蒙古本地的,也有从小移居内蒙古的,他们深受草原文化的熏染,用文字抒写、讴歌对这片土地的爱恋。正如梁衡所说:“一个好的作者队伍是副刊成功的主要因素和有力保证,也是副刊最好的广告和招牌。”

(三)刊载反映内蒙古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的作品

广袤的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横跨29个经度,坐拥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一滴草尖的露珠、一片自由的云朵、一匹马、一只羊,都是纯粹自然的抒情对象,散发着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光芒。“敖包”、“哈达”、“呼麦”、“奶茶”、“长调”,一个个民俗词汇养育出一群群重感情、有激情、有韧劲、不服输的人,滋养出内蒙古人热情、团结、包容的品性。

高原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作家、诗人笔端丰盈的草原意象。他们抒写、讴歌草原,除了简洁勾勒展现草原图景,更通过自身的心灵浸润“创造”新“草原”。

《北国风光》刊发了一大批反映内蒙古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的作品。如诗歌那达慕专版,记录了严力、简明、伊沙、车延高、余秀华、张二棍等著名诗人的一首首直抵心灵的诗作。另有《草原生灵笔记》《高原祭火》《科尔沁笔记:雪中行》《驮走蹄音萦绕的辽阔》等美文,供读者领略草原风貌,给人以无限美感。

(四)刊载反映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作品

笔者作为移居内蒙古的“新内蒙古人”,深切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精神气质。内蒙古人拥有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有坚忍不拔、大无畏的胡杨精神;有和谐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等。《北国风光》刊发了《萨拉乌苏河畔的百年传奇》《鸟兰牧骑往事》《大刀记》《我和我的老刘姑》《人间四月》《长在土地上的念想》等文章,从中,读者都可以看到内蒙古人的精神气质。

特别是近期刊发的肖亦农的作品《精耕库布其》,文中记述了几代治沙壮士的不懈努力,展现出库布其沙漠儿女的精气神儿,也向世人阐释了为何库布其沙漠能从“死亡之海”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讴歌了库布其精神,也告诉世人:这就是内蒙古,这就是内蒙古人!

笔者唯愿党报文艺副刊能凭着“疏疏淡淡几根线条”(形式),“平平实实几篇文章”(内容),以达“尺幅之内,有千里之观”的境界。

猜你喜欢

副刊党报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爱在内蒙古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