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轨迹及其贡献初探

2018-03-08长河

新闻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当代贡献

长河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59年;第二阶段为1960-1976年;第三阶段为1978-1999年;第四阶段是进入新世纪至今。本文简明论述了我国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轨迹、基本特征及其社会贡献。

【关键词】当代 蒙古文期刊 发展轨迹 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闻舆论重要阵地之一的蒙古文期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刊的、具备当代期刊基本特征的蒙古文期刊是1949年12月的《内蒙古公安》。从《内蒙古公安》创刊至今,中国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有了近70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国内统一刊号出版发行的蒙古文期刊达60种,另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内部交流资料性蒙古文期刊。从分布上看,全国蒙古族聚居地除了河北省外,其他7个省、自治区都有蒙古文期刊;在内蒙古自治区,除了乌海市外,其他盟市都有自己的蒙古文期刊。根据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当代蒙古文期刊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9年:蒙古文期刊事业呈现初步繁荣

建国初期的蒙古文期刊坚决维护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探索蒙古文读者的需求,创办了一批有层次、有特色的各类蒙古文期刊。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创办蒙古文期刊的热潮并呈现了初步繁荣景象。

从蒙古文期刊出版的种类上观察,从1949年的两种增加到1959年年底的20种。它们大致可分5个类型,即专业期刊、理论(学术)期刊、文艺期刊、时政期刊和画刊。其中专业期刊最多,共有9种,占总数的45%。在全国蒙古文读者中影響较大的《内蒙古妇女》《内蒙古青年》《内蒙古教育》《赫丽齐得》等专业期刊均创刊于此时。这时期的蒙古文理论(学术)期刊和文艺期刊虽然没有蒙古文专业期刊的强势,但也在蒙古文期刊大家庭占据一席之地。政治理论期刊《红旗》和高等学校社科类综合型学术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及以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为主的学术期刊《蒙古语文》均在这一时期创刊。文学期刊《花的原野》、群众文艺期刊《鸿嘎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办的蒙古文综合性文学期刊《启明星》也在这一时期诞生。除了《内蒙古画报》以新的面貌复刊外,《人民画报》(蒙古文版)和《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等画刊也受到蒙古文读者喜欢。

总之,建国前十年(19491959)的蒙古文期刊出现了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门类多样化的格局。涉及的行业从起初的公安、边防、时政拓展到党建以及妇女、教育、青年、少儿、科技、文学、学术等领域;二是蒙古文期刊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全国新创刊的20种蒙古文期刊不仅推动了中国蒙古文期刊事业的发展,而且集中显示了蒙古文期刊事业在宣传党的政策,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诸方面日益发挥作用。三是蒙古文期刊专业团队初步形成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辑及作者,为蒙古文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60-1976年: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缓慢和受挫折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蒙古文期刊事业似乎进入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蹉跎岁月。从六十年代初期到“文革”爆发前的1965年,蒙古文期刊至少在数量的增长上出现了滞缓的倾向。此时,除了党建理论期刊《实践》(1960年)杂志蒙古文版创刊外,共有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民族工作专业期刊《阜新民族生活》(1962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办的党建工作专业蒙古文期刊《党支部生活》(1956年,现名《今日新疆》)两种期刊问世。这一阶段,由于国家面临经济困难,被迫停办的期刊颇有几家。上个世纪50年代创刊的20种蒙古文期刊有10种停刊,就是1960年1月新创刊的蒙古文版《实践》杂志在印行两年之后同样没能躲过停办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期刊,在基本格调上似乎缺少五十年代的那股朝气。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在“文化大革命”前5年出现的滞缓现象和十年浩劫中遭受的破坏不能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有某种关联,作用力都来自于“左”。

“文革”十年蒙古文期刊事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左的思想禁锢,一时间期刊出版的种数和印数下滑很快,甚至倒退到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水平”①。“文革”开始不久,除了翻译版《红旗》(蒙古文)杂志外,其他蒙古文期刊全部停刊,许多蒙古文期刊机构被撤销,人员被遣散,期刊出版工作陷于停顿。

1971年以后,随同全国期刊出版开始逐步恢复的机遇,文艺期刊《陶茹格萨茹娜》(1972年,原名为《草原新曲》)、少儿期刊《纳荷芽》(1973年,原名为《红小兵》)及蒙医药学学术期刊《中国蒙医药》(1974年)分别创刊。

三、1977-1999年:蒙古文期刊事业持续改革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蒙古文期刊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以此为开端,蒙古文期刊事业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得到恢复和发展,期刊出版工作的方针也逐步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文革”期间和之前停刊的各类蒙古文期刊都得以复刊并有了新的活力和朝气。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全会至20世纪末的20多年里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

1977至1987年的10年,蒙古文期刊事业进入恢复和持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期刊种类由少到多的剧增。蒙古文期刊数量从1977年的13种,猛增至1987年的38种,其中新创刊的就有25种。除了期刊数量快速增长外,内容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期刊的种类实现了覆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的重大跨越。与“文革”时期比较,前后不同的十年,由于路线方针不同,两个阶段的蒙古文期刊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从1988年到1999年,对于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来说,处于动力和压力、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时期。“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期刊出版就逐步品尝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始期的‘酸甜苦辣,办刊者有积极应对、乘势而上的,也有消极观望、隔岸观‘灯的,还有盲目等待、泰然处之的”②。此时,蒙古文期刊除了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机遇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面临着办刊经费不足、语言环境的冲击、缺少影响力等新的挑战。该时期新创刊的蒙古文期刊有10种,其中70%的期刊创刊于1990前(含1990年)。1990年后,除了吉利尔文时政期刊《索伦嘎》创刊外,还有蒙古文综合性期刊《社会》(原名《婚姻、家庭、社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专业期刊《时代风纪》两种期刊创刊。此时也有些蒙古文期刊整合或停刊。比如:国内唯一的蒙古文电影综合性期刊《银幕》,于1993年3月停刊;蒙古文政治理论期刊《红旗》出版486期后于1988年7月1日改名为《求是》,《求是》出版发行90期,于1996年停刊。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蒙古文期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格局。此时,全国共新创刊35种蒙古文期刊,蒙古文期刊总数达到近50种。专业期刊、理论期刊、学术期刊、文艺期刊四类期刊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此外,还出版发行10多种与公开发行的期刊相媲美的内部准印蒙古文期刊。二是分布合理、覆盖面广。“文革”之前的蒙古文期刊几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几种在北京),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首府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比较集中居住的新疆只有一份文艺期刊《启明星》,其他蒙古族聚居的省区却没有蒙古文期刊。同样在内蒙古,除了自治区级的蒙古文期刊外,各盟市蒙古文期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一状态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四、新世纪:蒙古文期刊事业进入新时代

迈入新世纪,蒙古文期刊事业迎来蓬勃发展时期,形成了蒙古文期刊体系,给广大蒙古文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除了《民族文学》新增蒙古文版外,又新创刊了两种蒙古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发行的蒙古文期刊数量已达60种,丰富了蒙古文期刊的百花园。

对于中国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来说,新世纪的许多日子更是值得纪念和回味的,办刊整体生态的优化给蒙古文期刊事业进入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新世纪蒙古文期刊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这与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整体部署和统一安排紧密相关。2014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蒙古文期刊积极响应,利用网站、博客、微信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阵地。

2015年是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蒙古文期刊《蒙古马研究》和《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连续出版物刊号。特别是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方针,是蒙古文期刊事业的新时代“航标”“灯塔”“指南”,学习和贯彻好48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蒙古文期刊事业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免费赠阅,让杂志的生命力得到延伸。2012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花蕾》杂志免费提供给蒙古语授课的中小学生,此举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实行免费赠阅后,《花蕾》杂志月发行量达到17.4万余册,年发行量达到208.8万册,受益的小学生达5万余人,初中生11万余人。这样庞大的发行量给《花蕾》杂志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鞭策。自2012年下半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向全区蒙古语授课的高中生和部分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免费赠阅《内蒙古青年》杂志,让杂志的月发行量从之前的不足1万册升至每月7万余册。

二是特色办刊、办栏目,打造品牌。60家正式出版发行的蒙古文期刊突出特色,发挥各家优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打造各自的特色栏目,探索自己的品牌。比如,《花的原野》杂志社策划实施的八省区“八骏”杯大中专及中学生蒙古文文学作品大赛,自200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参赛作者来自10多个省区的30所大学和近200所中专及中学,每届约有6万人参加,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成为全国性民族文化品牌活动,曾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三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这是文学刊物打造品牌的最典型案例。

三是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服务意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家蒙古文期刊注重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比如2015年下半年开始,《花蕾》杂志出版初中版和小学版,结束了蒙古族初中生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读物的历史,小学版实现了全面彩色版,更好地服务了广大蒙古族中小学生。

总之,新世纪蒙古文期刊事业在党的关怀下不仅推动了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进程,而且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五、当代蒙古文期刊事业的社会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文期刊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体现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文期刊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讴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使蒙古文期刊事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蒙古文期刊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类期刊用多種体裁、多种手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当代蒙古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文化心态和民族风情,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当代意识。

三是大力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蒙古文期刊为满足蒙古族干部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表现在,一是展示民族风采。蒙古文期刊兼顾国内各地及国外读者的需求,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二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蒙古文期刊充分使用有限的篇幅,展示蒙古文期刊的民族性、通俗性、严肃性、丰富性和权威性。比如新疆唯一的蒙古族综合性文学期刊《启明星》杂志,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行路子,目前,蒙古国、美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个蒙古文化学术机构都订阅了该杂志。《启明星》杂志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卫拉特蒙古文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它不仅给蒙古族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向外传播了蒙古族优秀文化。

四是推广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活跃世界蒙古学研究。蒙古文期刊是蒙古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促进蒙古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蒙古文期刊从1977年近10种发展到2017年的60种,覆盖了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一直被国内外相关机构认定为蒙古文核心期刊,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称评定、学位认定、学术成果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受到了英国、法国、俄罗斯、蒙古国、日本、比利时等多国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和评价。

五是培养和发现一批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在蒙古文期刊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蒙古文期刊还是发现、培养人才的基地之一。比如蒙古文儿童杂志《纳荷芽》,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享有一定声誉的全国优秀刊物之一。曾在该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小作者们,已经一批批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工作者、党政干部和各学科各领域的行家里手。

总之,蒙古文期刊事业的社会贡献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继承和发扬蒙古文期刊事业的优良传统,坚持方向,突出特点,加强协作,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蒙古文期刊事业一定会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注释:

①②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忒莫勒.内蒙古旧报刊考录[M].远方出版社,2010.

[2]苏德毕力格.提高高校蒙古文版学报质量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

[4]《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当代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