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起来认识染色体组吧”微课的教学反思

2018-03-08顾聪涵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

顾聪涵

摘要:微课的出现不仅给生物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一种创新,也使教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多了思考——如何制作一节好的微课,本文以“一起来认识染色体组吧”这一微课的教学反思为例谈谈笔者对微课制作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染色体组

“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就是染色体组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经常会和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相联系,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这部分的知识学习起来觉得枯燥难以理解.如何突破“染色体组的概念”这一难点呢?可以选择微课.

通过微课,把这一难点设计为一个小的共享单元,除了可以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之外,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辅助学生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理解,笔者在初次的微课制作中尝试了用扑克牌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图1),并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

1.相同花色且数字相同的扑克牌表示什么呢?

2.相同花色不同数字表示什么?

3.请同学们利用扑克牌模拟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4.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扑克牌模拟果蝇配子染色体组成.

然而,将这样的教学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却發现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校的学生主要在学校住宿,进行集体生活,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利用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带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类比方法不仅没有帮助学生理解,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想象负担.

其次,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集中在于“玩牌”而忽略生物学内在的本质关系,有些本末倒置.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在帮助学生理解,但题目的呈现是以类比的方式,那么,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又要花费时间来进行转换,这样反而没有实现高效的学习.

因此,这次的微课制作又进行了如下改进(如图2),直接以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例,先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接着简单复习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本质,提问学生:

1.雄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可以形成几种呢?

2.每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画出示意图.

紧接着在PPT中显示两种配子组成,继续提问:

3.观察如图所示的配子染色体组成,要么都是绿色的要么都是红色的,配子只有这两种吗?

4.染色体稍加调换后可以吗?

进而启发学生得出以果蝇为例的配子类型有24种这一结论.最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配子中的染色体,发现每个染色体大小、形态均不相同,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而且还含有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那么最终得出结论:像果蝇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接着阐述染色体组的概念.同时强调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既不能随意增添也不能随意减少.最后,配合对应习题加以训练,强化知识的理解.这样改进后虽然使得“花样”减少了,但是却更加深入的揭示了染色体组概念的内涵,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

接下来再趁热打铁,阐明在判断染色体组时常用的规律(如图3):讲练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度提高了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经过本次微课的制作及学生的反馈,笔者又重新认识了微课.首先,并不是“随便”的一个微视频就是微课,因为微课本身短小的特点就更加要求教师重点思考微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指向明确的微课,更能针对本班同学或是某些个别同学进行个性化辅导.其次,小视频的使用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让学生们因为微课而成为受“孤立”的学习者,而是给学生机会可以变成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当然,微课并不能完全的取代教师的作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提高教学效果.在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指导下,微课的出现将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相对枯燥的教学过程细化分解,分为若干知识点,不仅便于难点的拆分,还可以契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让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