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应与超越:社群媒体时代的对话新闻

2018-03-08王阳

新闻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主化公共性

【内容提要】印刷革命以来,基于媒介而实现的人类交往与对话是一种超越物质时空的“虚拟对话”,社群媒体时代的对话类型延展了传统媒体时代虚拟对话的边界,一种共时态的、参与式的、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形成,共时、同步、交互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口语传播仪式感。本文将基于这种新型对话方式基础上的新闻生产称为对话新闻。对话新闻是以对话性机制为核心的新闻生产与收受方式,社群媒体时代是真正的对话新闻时代。本文在此前提下分析了社群媒体时代对话新闻的概念、借以可能的条件,以及对话新闻的实质和核心。

【关键词】对话新闻 社群媒体 新闻自由 民主化 公共性

一、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的对话新闻

本文在广义的层面上理解对话——这种层次的对话超越了物质空间的在场和同一时间的限制,虚拟在场成为新的对话发生条件,纵向的时间轴也不再是对话的阻碍。同时,新闻传播研究并不清晰区分对话与交往、交流的区别,因此,本文将对话、交往、交流进行交叉使用。本文将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面对面的、同一物质空间的对话称为“现实对话”。将现代报刊诞生所带来的、跨越空间的交流称为“虚拟对话”。现实对话与虚拟对话是对话的两种类型。

从媒介时间观演变的视角来看“对话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印刷革命之后,信息传播大幅度地打破了中世纪晚期即前现代的事实存在方式,大规模书写通过保存信息导致了对时间流逝的抵抗;19世纪初现代报刊形成之后,“发行周期短、信息更新频率高、内容丰富多样、事实范围广泛”的现代报刊(以日报、周报为主)更新了新闻传播的时间观,信息的获取、生产、传播、再生产的速度进一步提升,时间的缩短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时间对空间的征服”。19世纪晚期,电报机及其后的一系列发明,更是克服了空间和距离的障碍,导致了“空间障碍的崩溃”,“缩小了表达与反应之间的时间差……借助机械装置,通信又回到了最初的人与人之间的瞬时反应。现在,及时联系的可能性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仅仅起决于机械设备的完善、设备的容量以及个人当前的精力。”①这时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只是较以往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广播、电视等更加侧重及时性传递与交流的媒介方式的出现,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媒介时空观念的认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后新闻业时代到来之后,互联网以及新兴的社群媒体又在一种全新的、彻底的、超越以往任何阶段的意义上打破了印刷革命以来新闻传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通过普遍化的支持更便利的远程、及时性交流来战胜空间的限制,同时空间的可沟通性加剧了时间的瞬时性感受,出现一种“时空一体化”的时空观。“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瞬时时间是一个不连贯的、不合逻辑的时间,意味着直接的、立即的枯竭和衰减。用户在即时发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而时空一体化带给人类的媒介时空观念正是‘时间向人格化的回归,它将钟表时间独立的时间体系瓦解……媒介时间带来的瞬间时间的感觉,加剧了人们对事物即时满足的需求。”②于是,时间与空间实现了融合共生,交流的空间无限性与时间的同步性使得传播活动共处同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共时、同步、交互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口语传播仪式感。这样一种改变缘于新兴媒介的中介性,中介性意味着媒介从具体地点中解放挣脱并形成去地方化的能力,带来一种沉浸式的、实时的、弥撒式的新型传播时空观,具备中介性的媒介使得传统意义上口头交流的直接性的边界大大延展,同时也扩展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虚拟对话的边界,一种共时态的、参与式的、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形成。可以说,我们已经超越中介性与直接性的传统二元对立阶段,进入一种基于中介性的直接性,人类口语传播的边界扩大至“同一虚拟空间的及时性交流”。因此,“我们不愿意陷入简单化的怀旧情结,即将面对面理解为完美的真正交往。”③我们把这种基于新对话(交流)方式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称为“对话新闻”。

本文从三个层面理解对话新闻。首先,对话新闻是一种相对于客观新闻而言的观念主张,是与客观性理念相对的对话性理念,是以平等、民主、自由、解放、互动、参与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它的目标是对传统新闻业时代或大众传播模式中的客观性理念的一种纠偏,使传统新闻领域作为公共领域的观念在主体维度上有更明确的落脚点;其次,对话新闻是一种新闻生产方式,是以对话性机制为核心的新闻生产与收受方式,是不同新闻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对话的结果,指向的是民众新闻及其与职业新闻的互动,是包括消息源主体、传播主体(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傳播主体、非民众个体的组织传播主体)、接收主体(受众、观众、读者、用户)、影响主体、控制主体(国家、政府、政党及媒体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新闻主体之间的对话性生产过程。这个层面上的对话新闻指向的是新闻信息和新闻活动固有的交往、交流、对话属性。从这个角度说,对话新闻研究实际上是对“传者中心”“编辑部中心”的传统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的创新,研究的关键是揭示对话的具体方式,其实质问题是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指向的是新闻生产的社会性、公共性特征,更适合解释新媒介形态下的传播主体结构;最后,对话新闻是通过对话方式生产出来的新闻文本或新闻产品形态,如对话体的新闻稿、访谈类的广播电视节目等。作为新闻产品形态的对话新闻来自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几篇对话新闻研究的论文,这几年重新提及的对话新闻概念基本上已经摒弃或忽略此含义,且容易将其理解成一种新闻类型,引发概念的混乱,所以,本文主要在作为观念主张的对话新闻和作为新闻生产方式的对话新闻两个维度进行理解。

二、对话新闻何以可能?

(一)技术赋权与公众新闻参与

大众传播技术实现的主要是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对信息进行单向、集中、广播式的传递,大大压倒了印刷术出现之前口头传播的双向、交流和社会化传递的传统。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向、垂直方向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带动了大众传播向互动、水平方向的转变。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一步挑战了集中化的大众传播模式,基于表达、分享、抄送和个人推荐的社交媒体形式强势回归。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成为强大的扩音器,正如温顿·瑟夫(Vinton G. Cerf)所说,“它给人微言轻、无人理睬的小人物提供了可以像全球发言的话筒。它用以鼓励和推动多种观点和对话的方法是传统的单向大众媒体所无法做到的。”④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形式与效率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来民主化效果,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参与其中,继而挑战甚至打败那些控制信息、流动的旧权威。⑤尽管这种民主化效果的持续性有待考量,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确对公众赋予了表达与参与权,这种赋权在新闻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公众利用新媒体技术参与新闻生产。endprint

公众新闻参与(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参与主要指的是反馈环节的参与,并不是真正的参与式新闻,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参与则包含了新闻生产、传播、互动、反馈等环节的广泛深度参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用户生成内容”参与新闻生产;二是通过公众的互动与反馈参与新闻传播。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连接与开放,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快速分享和传播,社会公众获得了集体设置议题的力量。用户生产内容改变了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中记者与受众的关系,把单向的不对称的传播改变为新型的对话式传播模型。记者作为把关人在网络新闻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削弱,更多新闻内容由记者和用户共同生产,模糊了记者、新闻来源和受众之间界限的方式,冲击了客观性理念等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职业化新闻机构生产的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新闻活动的制作者、编辑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公众(民众个体传播主体)正努力加入到与职业化新闻生产主体的对话中,新闻成为不同生产主体合作、共谋的产品。因此,整个“新闻生产或制作过程更加生动、更富有对话性……甚至从根本上抛开记者,使新型新闻变成新闻来源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无中介合作。新闻主体的观点不再会遇到压制和歪曲,新闻报道也不会再被定格在某个严格的框架内了。”⑥互动性是社交媒体的本质,用户获取新闻信息后作出跟帖、评论等反馈,可以进一步为该新闻事件提供线索,为新闻报道提供新的解读维度,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与再生产过程,在成为自己的编辑、把关人和新闻聚合器的同时,以自身的信息与认知与其他新闻主体进行对话。

(二)网络化社会与参与式民主

网络社会是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Castel)提出的解释当今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节点,这些节点有着共同的信息编码、价值观、成就目标等,节点之间的多重连接构成了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卡斯特看来,网络社会形态能够带来社会权力关系重组以及社会结构改变,将人们从原有的权力关系网络、历史、文化、地理的限制中脱离出来,走入新的互惠式社会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信息化系统作用重大,通过营造一个真实虚拟、虚拟真实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力关系配比,协商式民主的理念与新闻观念取得了某种一致性,各种传播民主化运动、新兴的公民新闻实践层出不穷;新闻业也表现出了新的结构特点,新闻业结构形态由结构性凝固到趋于变化流动,大众传播时代的权力之网已经变为关系之网,新闻生产的线性逻辑已经转向关系逻辑,以往的命令式逻辑已经转为协商逻辑,大众传播模式也已变为多维传播,媒体的融合从纯粹技术的融合到了技术、人、思维的全面融合,界限分明的传播秩序变得去中心化,职业新闻传播已经扩展为人类传播实践……

网络社会的信息系统为协商式(商议性)民主实现提供了条件,协商式民主以网络节点之间的对话为核心,借助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协商平台,以理性和信息为基础,旨在促进对话双方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经过参与与协商,本着共善的原则达成共识。反过来,协商式民主一定程度上则为基于交往、对话、交流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空间和机遇,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促成了各种信息民主化运动、公民(市民)新闻运动,“信息民主化運动是新媒体运动的代表,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人们正在利用互联网去创造了一个草根全球化、关注大众的而非着重资本流通的社会。市民新闻结合网上电子报作为‘数码市集,赋予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和决定权,市民的角色更主动,改变了公众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力关系”⑦;协商式民主的发展还促进了话语权和传播控制力的转移,促进了公共领域中协商式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话语权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职业化的新闻媒体)转向了有传播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实现了单向控制的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传播的转变。

三、社群媒体时代对话新闻的实质和核心

传统新闻业时代(相对于前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而言)以信息的单向传播为主,虽然已经进入了虚拟对话时代,却是一种不讲求时效、互动和反馈的对话形式,新闻生产中的“对话性”作为一种潜在的特征,很难被挖掘,也较少被重视,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而且基于社区交往的对话活动与基于信息传播的单向传输关联性较弱,公众的新闻参与并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对话新闻体现得并不明显。以倡导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公共新闻运动因忽略了商业资本因素、客观性新闻体制的惯性以及缺乏公民参与的技术渠道而影响减弱,人们对新闻公共性和社会责任的呼吁也悬而未决,而这些困境却随着网络新闻业的开启而局势渐趋明朗——人们迎来了真正的对话新闻时代,现实对话与虚拟对话界限模糊——现实对话虚拟化,虚拟对话现实化。一方面,现实对话转移到了虚拟场域,日常交谈超越了空间这种物质场域;另一方面,虚拟对话的现实感、在场感增强,提升了公众的新闻参与感。

(一)对话新闻的实质——新闻自由

对话新闻有一个古典自由主义的预设或前提,观点的自由竞争也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及公民素养的社会公众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对话、争论、协商的过程。关于真相的意见调整或修正就发生在对话当中,表现为对话的结果;同时,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表现为对话的作用或优势。自由主义是对话新闻价值理念甚至整个对话新闻的灵魂,因为,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必须依赖自由主义理念的支撑。对话新闻的自由主义预设决定了它最终是一个应然层面的事物,必须依赖一个理想主义的外部环境。但这不代表对话新闻理论没有价值,所谓理论的超前性和超越性,首先便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话新闻”的初衷,应该是对新闻传播实践普遍不满的情况下,建构出新闻学者、新闻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普遍期待的图景。

对话新闻如何实践并实现了新闻自由呢?第一,对话新闻实践依赖并促进公民的政治权利,对话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依靠社会公众的参与,社会公众参与又是接近并使用新闻或媒介的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闻对话不是无目的的、无意识的,而是主动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比如表达自由权利、集会和结社权利和选举的权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表达的权利,即借助新闻或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诉求的权利。公众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行为还为新闻媒体发挥社会公器职能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政府及其权力主体进行了监督,行使了舆论监督的权利,间接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自由化。所以,对话新闻是公众自由表达并促进新闻自由化的实践。endprint

第二,从宏观社会背景讲,对话新闻必须有社会环境的保障,比如经济基础是对话新闻实践的物质保证,民主政治是对话新闻实践的政治前提,法治社会是对话新闻实践的基本保障,文化发展是对话新闻实践的精神支撑,技术进步是对话新闻实践的有力杠杆,还要有社会公众的主体条件(知识水平、主体性程度、媒介素养、公民素养等),而上述宏观背景条件也是新闻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三,有学者认为,新闻自由的实现有两个标志,新闻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及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对话新闻实现的标志与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具有部分一致性。对话新闻观念的自由化、解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决定了多元新闻主体(包括职业传播主体、职业化新闻媒体)、多元对话主体是独立的,独立于政治权力、独立于经济势力、独立于民间组织,西方对话新闻就是在政治经济权力对新闻本身造成了侵蚀的情形下,记者和公众要求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及其权力而出现的,媒体及公众的独立是对话新闻实现的标志;实现多元新闻主体的表达权只是实现了主体自身的权利,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对话新闻的要求,多元新闻主体还需要具备公共性,职业新闻媒体需要成为社会公器。对话主体及职业媒体的公共性是对话新闻观念的基石,也是对话新闻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

(二)对话新闻的核心——民主化与公共性

首先,对话新闻与民主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对话新闻出现的标志之一是重新探讨新闻-民主的基本关系。李普曼对新闻的民主功能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新闻无法正确反映现实,公众无法形成正确民意,民主无法做出正确决策。事实上,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美国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确淡化了新闻的民主功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重新倡导杜威的新闻-民主观,杜威认为民主本身就是目的,民主的目标不是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而是容纳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意志,新闻便是为民主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杜威对新闻的民主功能倍加推崇。凯瑞在这一点上,深受杜威影响,他直言,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只有民主才会哺育作为社会实践的新闻。”“新闻的必要条件是有事实上的民主体制,或对民主体制的追求。”⑧反思新闻的民主化功能,回应新闻业轻视新闻民主化功能的问题,正是对话新闻在西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原因之一。对话新闻观念天生带有民主的因子,对民主化的追求构成了对话新闻的目标和宗旨。对话新闻观念倡导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强调共同协商的重要性,赋予公众进行公共对话与协商的能力。对话新闻(活动)的所有主体均是平等的参与者,通过对话新闻的生产过程,民主协商获得了机会、途径、渠道和平台,人际交流变得更为充分,正是这种社会成员对信息与经验的共享将成为民主的源泉。概之,对话新闻使公民参与者摆脱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为民主化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发生场域和技术条件,使社会有机团结在了一起,通过平等的信息传播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民主与社会得到有机整合。

其次,公共性是对话新闻观念的另一核心内涵。在哈贝马斯看来,新闻传媒应当成为促进公共领域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杜威认为,传播是人们得以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共识需要传播,传播正是社会共同体得以实现的基础,在新闻信息的互动中,社会公众的意见达成一致,而不是在强制秩序下被迫聚集并遵守秩序。可见,三者同时指向的是新闻的公共性特征。相比于客观新闻较为隐秘的公共性特征,对话新闻的公共性特征更为明显,公共性追求甚至成为对话新闻观念的核心和基础。对话新闻的实践来源之一是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从本质上说,公共新闻运动就是要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传统,重新思考新闻媒体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在国家、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对话的桥梁和平台,推动美国公众生活的复兴。事实上,新闻媒体的公共性是对话新闻的永恒追求。对话新闻以对话为核心,以理性和信息为基础,促进各方的理解和包容,使得寻求沟通性的社会治理方式与社会整合方式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在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中,尊重多样性、差异性,容纳多元与不一致,通过对话形成一个良性的博弈格局,互相牵制,共同推进,超越差异性与共识性的争辩,实现新闻建构社会秩序,促进民主自由,实现社会整合与人类进步的目标。

注释:

①吴飞.人的主体性与技术的自主性——新闻传播研究的未来[J].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期.

②何镇飚、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36(5): 33-48.

③黄旦、孙玮.黄旦、孙玮对话麦奎尔.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2017.11.09.

④⑥[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著.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4页、第157页.

⑤[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著.陆佳怡、孙志刚、刘海龙译.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⑦洪俊浩主编.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⑧吴飞(2015).新闻学研究为了什么?http://chuansong.me/n/636938252039,2015-12-22.

作者简介:王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为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交换生

编辑:王洪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自由民主化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