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闻学学科研究综述
2018-03-08黄楚新商雅雯
黄楚新 商雅雯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学理论与业务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重要变化。本文回顾了2017年中国大陆本土新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对该学科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新闻学 新闻理论 新闻业务 研究热点 综述
在技术的推动、政策的指导下,2017年新闻学在发展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广度上,新闻学的发展扩展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深度上,新闻学学科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媒体融合领域各媒体纷纷探索不同做法。
一、新闻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新闻学学科和新闻舆论工作砥砺奋进,不断发展,出现不少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针对当前新形势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新闻人做好新闻理论研究、网络与新媒体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7年,我国新闻理论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新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指示。当下,我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主要依靠的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少丰富的时代特色和优秀的先进内容。
中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建设要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思想中获取,包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和灵魂,立足于时代高度,关注新闻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分工与协调,推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人文性话语和科学性话语的融合,建设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共有文化”。①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共享”的问题,包括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信源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二是解决好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效益最大化问题;三是理解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问题。②
2017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给媒介环境带来颠覆性改变,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在旧有媒介环境、媒介体制,以及媒介运行机制之上建立起来的传统新闻学理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失去权威性的指导意义。
面对这样的影响和冲击,关于新闻学是否要走向科学化的问题,坚持人文为体、科学(方法)为用,真正回归人本身,实现人文性和科学性在新闻学体内的融合并存,是新闻学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③
面对快速的传播技术发展,中国新闻学研究总体上仍旧没有走在互联网趋势发展的前面,跟在后面做一些阐释性的工作不该是学界的主要任务。传播技术每隔几年就会发生重大的技术革新,新闻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不断描述新传播形态的“特征”上,而要相对宏观地研究互联网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大脑思维的影响。传统媒体的衰落是无可挽回的,新闻学的研究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的措施建议上,向社会不断提出忠告、警告,才是学界的责任。④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这一新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论述“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时,强调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明的网络空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寄语和重托,也是其新闻舆论思想的新论断、新思想。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不断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⑤“四大方向”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对政治方向的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仍旧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是理论上的阐明,也是实践中的指南。
时隔一年,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80周年,同时在信中强调,在新时代,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新闻工作者强调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新闻工作,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创新性见解和主张,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向记协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地予以强调,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也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可延展性。习近平新闻思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总纲。⑦
在不同的视野中,新闻观有不同的具体构成方式,但每一种新闻观的核心都是它的新闻价值观;主导当前中国新闻业的新闻观,是具有本土当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⑧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成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对大数据和数据新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真实性依然是其基本原则,群众观点并不过时,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仍然重要。同时,数据新闻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耳目喉舌论”,改变了舆论的引导方式。⑨
(二)新闻基本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引入,新闻学的各种概念也在媒介生态的不断更新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特点。
大眾化、公共化多元新闻传播主体的形成,促使新闻真实的概念与实现的方式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依据当前新闻活动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的问题存在于收受主体收受、理解直至认同新闻的环节,存在于不同新闻活动主体的互动关系之中,存在于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与新闻活动的关系之中。而且,伴随技术的不断发明创造,新的新闻真实实现方式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虚拟时空、虚拟社会、虚拟生存、虚拟实践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部分,与现实时空、现实社会、现实生存、现实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新闻学除了需要不断关注现实新闻现象之外,还要关注新的新闻现象——虚拟新闻现象,关注“现实新闻”与“虚拟新闻”的关系。⑩endprint
伴随着对新闻真实产生的争论,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方式也正在受到公众的质疑,有学者将现在这一时期定义为“后真相时代”,并认为在后真相时代,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新闻变得既困难又无意义,加之来自公民新闻的持续挑战,新闻专业主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专业新闻的一切价值都基于对真相的宣称与公众对真相的需求之上,如果这种供需关系终结了,便必然意味着专业新闻的边缘化。当前,由每个人的社会圈层通过社交媒体形成的信息圈层将成为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图底,而专业新闻将只成为民众日常信息来源的一种补充。11
不过,新闻专业主义可能以一种转换的形式,成为自由人(各种自媒体人)的自由联合体的内在机制起作用,也可能成为在人人都是记者时代,一些传统媒体精英的坚守与生存的理由,因为社会还是需要客观、公正、精确、全面和深入的新闻报道,这是新闻专业主义所追求的。12
长期以来,主流新闻理论始终面临着无法匹配新技术催动的新型行业实践的“危机”,有学者提出,对新闻理论的重建应当实现一种范式转变,而非仅仅对具体的理论观点做出修正。要建立客观而准确的“社会-媒体-大众”关系模型,建立以“分发”而非“文体”为中心的生产模型,以及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找寻平衡点。13
(三)新闻生产
其实,除了新闻本身的概念外,新兴技术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结构、媒介环境,使得新闻的生产过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2017年慢新闻、可视化新闻等概念也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研究和争论的新热点。
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给传统新闻业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慢新闻”开始异军突起,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慢”的重要性。2016年12月,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作为国内第一款慢新闻App正式上线,旨在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之心”打造新闻产品。据《2017年五月份媒体企鹅号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行榜总榜中,这款“慢新闻”APP排名第七,APP下载量已突破50万。但由于国内对于“慢新闻”讨论仍为数不多,所以对慢新闻的概念界定往往比较模糊,仍停留在用“清楚、准确、深入、全面地报道”几个词语来概括。14
作为新闻生产的一大方向,可视化新闻在世界范围的新闻媒体中早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体现在视觉符号和视觉传播手段正被日益频繁而深入地运用于新闻的日常生产活动当中,更体现在视觉化的思维方式已日渐成为当代新闻生产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观念逻辑。作为当下三种最主要的视觉新闻形态,电视新闻、信息可视化新闻和虚拟现实新闻遵循着不同的生产观念和操作方式,也均在新闻业的总体版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全球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理念与实践正毋庸置疑地重构着人类藉由新闻实现对自身、对外部社会,以及对自身与外部社会之间关系加以认知的方式。这一逻辑的变迁受到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前沿技术的驱动,并不断对传统新闻的基本观念、价值标准和专业主义进行着破坏和重构。15
(四)网络与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和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两次提到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与新媒体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2017年,我国新媒体领域的发展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新传播技术打造新信息产品样态,重塑新媒体传播生态。数据新闻是全球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当代趋势,2017年,“数据新闻”概念的形成与新闻实践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从数据中挖掘和发现新闻故事的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思维。
数据新闻的特征要素主要包括:新闻性、统计性、工具性、生产流程标准化、新闻行业创新性,这些概念多强调工具性和生产流程标准化,其次是统计性和新闻行业创新性,但对新闻性的关照却非常少。这显示了数据新闻的技术和工具化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新闻生产流程的改变,也说明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数据新闻通常被作为传统新闻延伸,作为新闻本身所继承的新闻性并未给予特别强调。16
如果说2016年是视频直播的诞生年,那么2017年无疑是井喷式发展的一年。移动视频直播相比于电视直播和其他媒体形式,不仅表现形式丰富,而且在场感、互动性、实时性强,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其能够快速发展的本质性原因,技术进步、娱乐推动以及资本大量涌入等则是其直接原因。17社交性的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在私人空间性质的现场进行的表演,在场感与陪伴感是这类直播的吸引力之一。VR、AR 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超出心理性的在场感形成了身体性的“在场”。
技术既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感,也使真实性更难辨别。而 VR、AR 应用也使人们的社交进入“再虚拟化”过程。移动互联网也赋予了人们对于“在场”与“缺席”的控制能力,而经过控制的“在场”策略,背后往往有社会资本因素的调节。从媒介发展角度看,“在场”与参与、分享一样,也是移动时代的一种新的认识论。18
同时,网络直播因自身平台建设不足、监管不力,易出现伦理道德失衡的问题。强化直播内容管理、引导直播行业自律、提升网络主播和受众的媒介素养、创新直播管理方式,完善网络直播平台管理等工作现已引起全社会重视,并提上日程。19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点。20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主流精英人群,随着这一人群越来越多,我国的传播和舆论生态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包括政务与新媒体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断出现新的特征。
截至2017年,政务新媒体的国内文献大多基于政府的视角,包括政务新媒体的基本态势、政务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政务新媒体效果评估、政务新媒体效果提升,而较少从公众的视角切入。公众视角主要涉及公众政务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决定因素,公众对政务新媒体的满意度和公众政务新媒体使用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考察政府机构政务新媒体使用的战略、策略与政策以及政府机构的政务新媒体使用对组织的影响,同时增强实证方面的研究。21endprint
新媒体是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主要实现方式。2017年,新媒体仍然激发了学术界不断的探索热情,针对新媒体的研究从最初的传统媒体应对策略探讨,逐渐发展成全媒体的信息流动研究,从单纯的媒体研究逐步发展成关于每个个体的社会性研究。
不过,新媒体研究依然是年轻的命题,在不断积累和吸收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而各个学科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融合。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研究有着不断变化的主题,而促进信息共享、促进沟通和对话等话题,或是现阶段正在进行的议题。22
二、新闻业务
(一)媒体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和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分别都提到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对做好这项工作作出深刻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在我国,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到媒体机构的具体实践,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媒体转型路径。2017年的两会报道实现了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顺应了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发展方向。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移动直播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在报道形式上,直播、微视频、数据新闻、H5交互、短视频等更加深化了坚持用户为本、坚持创新表达的原则,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报道。23
雖然,我国的传统媒体改革已经有了大范围的实践,但是就改革效果而言,媒体管理理念未能实现“新媒体化”,体制壁垒根深蒂固,难有全盘格局,缺乏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性融合设计。总的来说,这一年媒体融合仍未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媒介融合并非单一的目标与结果,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新媒介时代下媒体生态环境的重构,传统媒介内部的组织结构、内容生产与商业模式,媒介外部的政策制度、技术驱动、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因此不管是学者还是媒体从业者,对媒体融合的理解都是一个逐步深入、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推进媒体融合的具体思路,也需要时时调整。24
(二)新闻法
传播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传播生态今非昔比,当下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各种APP都可以发布信息,动辄10万以上的点击量产生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但是,由于各种传闻和转发信息层出不穷,裹挟其中的虚假不实内容可能会侵犯企业和个人的名誉权,其对正常经济秩序构成的危害性也得到了广泛认识。2016年肯德基诉零点公司微信公众号名誉权纠纷案的判决显示,自媒体转发诽谤信息也许也会如同传统媒体那样被告上法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随着电视新闻、公民新闻的发展,隐性采访在我国诸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为法制新闻报道增色不少。隐性采访隐蔽性强,采访环境相对开放,无疑弥补了公开采访的诸多缺陷。但部分记者使用隐性采访不当,新闻侵权案件屡屡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新媒体无疑丰富了传统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内容,成为信息传播和言论发表的崭新渠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也对法制新闻隐性采访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隐性采访报道的使用空间日渐缩小,但法制新闻隐性采访报道不会淡出人们视线,日后还将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25
2017年3月,我国还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为推动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探寻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和推动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新闻实务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现场”与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场”,这主要缘于移动直播、VR、AR 等技术的应用,其影响在新闻报道和社交这两个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闻领域,移动直播为媒体用户“进入”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形成了更广泛的“在场感”。262017年,“一直播”平台联合多地交警,发起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2017春运直播”活动,每天直播几百次,几乎不间断地为各地民众直播相邻区域的交通状况。不同于传统的图文发布直播和电视新闻直播,政务移动直播成功塑造了公众参与感,使新闻发布更为视觉化和平民化。
政治传播基于社交媒体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民众大量参与政治、起到了降低门槛,使民众有效参与互动讨论、有效监督政治的作用,是一种低成本的宣传活动,也成为了媒体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的有效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网络化演进到今天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媒体将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他们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外脑,帮助采编人员完成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推送,同时也是受众的外脑,通过对用户所处的信息世界进行整合,净化用户的信息世界,不再让受众被信息包围,此时的用户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别无选择的受众,亦不是大数据时代无从选择的受众,而是信息王国的主宰力量。智能平台的存在使得新闻信息为用户而生,使媒体越来越懂用户所想与所需。27
个性化内容推送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新闻业务链的创新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且有望通过基于用户的社交数据和相关关系“定义”潜在需求,走出“茧房”效应。而新闻同质化的问题,也可通过“聊新闻”等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对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起到扩张和挖掘作用。此外,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下的信息增值服务将是个性化新闻推送发展的另一趋势。28
三、新闻史
本年度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多于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就研究时期而言,中国新闻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朝末期及之后的时期,外国新闻史则主要集中于近代。以研究范式而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中,新闻人物的研究相对凸显,侧重于从新闻人物的新闻思想出发,考察其与社会演化的关系图景;外国新闻史则着重于研究新闻报刊以及新闻界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外部世界的主要关系,并探究其影响。endprint
(一)中国新闻史研究
本年度,我国在新闻史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新闻人物、新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现代”之历史诉求与“传统”的调适选择成为左右中国新闻史的两股方向不同的力量,所谓“传统”,是指新闻传统,具体包括传媒的体制内生成与生存、传媒为君王和政府之喉舌、传媒以政治需要为推动力和谏言朝廷是言论表达的主渠道等内涵;所谓“现代”,是指新闻现代性,具体包括传媒的体制外生成与生存、传媒是政府的监督者、传媒以市场为推动力量和新闻自由是传媒的生命等内涵。“传统”与“现代”双向规约的历史演进机制,使中国新闻传媒呈现出“中体西用”的标本性意义。29
本年度,有学者以“媒介化政治”的视角考察1903年的《苏报》发现,《苏报》以 “学界风潮” 所导引的社会“观看”,提供了观察当时社会和政治的标准视野;中国教育会介入 《苏报》,使爱国学社、张园演讲与报纸交汇鼓荡,大大引发出激进倾向;章士钊主掌《苏报》后,放言革命抨击保皇,以一旨归,从而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产生中国报刊史上一种新的报刊文化。中国此后的革命报刊实践乃至 “党报” 的集体知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某些影子。30
对新闻人物的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年度针对研究新闻人物以窥探时代背景和特色的研究更为集中。学者们发现,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但因时代及个人局限性,其提出的新闻思想也存在局限性。31史量才传统士子的身份深刻影响了他的社会行为,驱使他卷入政治活动中,显示了中国转型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强烈的使命意识。32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中西融合的新闻伦理观。这不仅是晚清以来中国新闻界“海归”报人新闻思想的共同特征,也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民营报人新闻伦理观念的主流趋势。33报人之间的交往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报人自我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到政治需求的发展,体现出晚清报刊对现代性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日益深入,也彰显了报人的自我价值、群体认同与思想世界的互动关系。34
在以往的新闻史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记者群体都是被忽略的群体。本年度,有学者试图厘清左翼记者群体的大致脉络,呈现报人、报刊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对职业化的追求尚未来得及培育成熟,便很快在革命斗争的现实中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并服务于民族解放的大义。35
本年度有学者梳理了台湾地区财经杂志的广告经营,梳理了台湾财经杂志发展经营的四个阶段。台湾财经杂志广告经营的发展变迁既是台湾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也能给海峡对岸同根同源的大陆媒体发展带来很多思考和警示。36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新聞手段的落后,导新西藏地区的新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神秘性,本年度有学者梳理了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历史分期,发现西藏的新闻传播史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新闻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展现了西藏新闻传播的独特性和魅力。37
(二)外国新闻史研究
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本年度学者的研究主要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位,发现了新的问题和特征。
西方的新闻自由一直是世界各国崇尚的存在。本年度有学者指出西方新闻观以其 “文明” 价值观与 “全景敞开主义”范式维护其制度安全、资本掠夺与意识形态渗透,从而使其体面尊严的价值理性彻底沦为自私堕落的工具理性。38
学者通过历史维度的解析,发现美国新闻自由存在的许多弊端。例如,海湾战争中,新闻受到各种限制。在科索沃战争中政府更是变本加厉,进行了全面的新闻管制。炸掉了南联盟的广播大楼,对当地的各种新闻媒体实时监控。可见,美国的新闻自由与政府的矛盾也较为严重。39
有学者回顾了历史上美国反宣传法案实施案例,分析了目前网络自媒体虚假新闻渗透现象。并提出观点,认为美国2016年底签署了反宣传法案以完成信息传播平台传播权的一次转移。40
对于日本新闻史,有学者通过资料的梳理还原了末次政太郎其人的生平,力图以此人为代表,探究近代日本在华记者走上间谍道路的原因。并发现,在近代日本侵华的 “総力戦”体系中,“宣傳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新闻史学界所关注到的部分,较之整个的 “宣傅戰”体系,不啻为冰山一角。41也有学者研究了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的密集报道。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42
注释:
①童兵.在文化合力中推进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J].现代传播,2017(06):10-14.
②方延明.创新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7(01):135-141.
③谢建东.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并存:对新闻学科学化的思考[J].当代传播,2017(03):25-29.
④陈力丹、陈辉.2016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01):6-21.
⑤习近平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2016年11月7日,http://news.cctv.com/2016/11/07/ARTIwFqri1t152xbTtPMXwqX161107.shtml.
⑥习近平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2017年11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108/c64094-29634981.html.
⑦林如鹏、知庭荣 .习近平新闻思想: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创新[J].暨南学报, 2017(07):1-10.
⑧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03):91-113.
⑨胡曙光 . 大数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承接与嬗变[J].新闻战线,2017(02):19-21.endprint
⑩杨保军.论新媒介环境中新闻报道真实的实现[J].编辑之友,2017(04):5-12.
11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 ——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2017(11):28-35.
12吴飞、龙强.新闻专业主义是媒体精英建构的乌托邦[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9):5-25.
13常江.新闻生产社交化与新闻理论的重建[J]. 湖北大学学报,2017(06):140-146.
14[美] 哈维.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 [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261-266.
15常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J]. 新闻大学,2017(01):55-61.
16吴小坤.数据新闻: 理论承递、概念适用与界定维度[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0):120-126.
17郭全中.我国互联网直播业发展综述[J]. 传媒,2017(04):9-12.
18彭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场”与“在场”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3):142-149.
19杜治平、刘倩 . 网络直播平台也要守住道德底线[J]. 人民论坛,2017(21):80-81.
2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年 8月4 日,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672.htm.
21陈强、曾润喜 . 政府视角与公众视角: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议题与路向[J]. 情报杂志,2017(04):141-145.
22胡月.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基于2006-2016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新闻界,2017(02):7-12.
23黄楚新、张露引 . 技术创新 报道创新 融合创新——2017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 新闻战线,2017(04上):48-50.
24谢新洲. 我国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J]. 传媒,2017(01):32-35.
25王蕾蕾 . 隐性采访的“法”“理”沖突[J]. 视听,2017(10):128-129.
26彭兰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场”与“在场”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3):142-149.
27喻国明、兰美娜、李玮 . 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 ——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 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28喻国明、侯伟鹏、程雪梅.个性化新闻推送对新闻业务链的重塑[J]. 新闻记者,2017(03):09-13.
29吴廷俊、阳海洪.重思中国新闻史: 基于传统与现代双向规约的历史图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9):1-11.
30黄旦.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媒介化政治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6):22-45.
31龙波.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以《循环日报》为例[J]. 新闻传播,2017(19):38-39.
32谭泽明.报人史量才的儒商情怀:多重角色与核心身份[J].南昌大学学报,2017(01):95-101.
33徐新平.论黄远生新闻伦理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2017(04):69-75.
34蒋建国.晚清报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与精神世界[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5): 82-102+128.
35蒋含平、梁骏.转身之间:职业期许与救亡图存——1930年代的左翼记者群体考察[J]. 安徽大学学报,2017(03):78-87.
36吴琳琳.台湾财经杂志广告经营之变迁分析(1949-2016) [J]. 新闻战线,2017(02):133-150.
37桑苗、段智民、韩英琴. 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历史分期[J]. 新闻传播,2017(16):93-94.
38王凤翔.对基于良心自由的西方新闻观的批判[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9): 26-39+126.
39王媛媛.美国新闻自由的“浮”与“沉” [J]. 新闻传播,2017(12):125+127.
40陈绚、张劲林.美国反宣传法案与自媒体虚假新闻标记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7(01):157-168.
41俞凡、谢小建.“皇国”的迷思:近代日本在华记者的情报活动——以末次政太郎及其《末次研究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6): 87-104.
42马先睿、黄伟力.1919年日本报纸对华态度之转变——以《大阪朝日新闻》报道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17(02):100-107.
作者简介: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商雅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endprint